張琴芬
摘 要:宜興紫砂文化由來已久,是手工藝人們和文人共同的智慧結晶,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本文就紫砂陶文化略作分析。
關鍵詞:紫砂陶;文化;文人
1 前言
中國陶瓷具有悠久的歷史,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已經能夠制造實用且美觀的陶器。宜興的制陶史據各類文獻以及考古學者之考證,亦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原始社會。而起源于宋代的宜興紫砂陶文化、歷經歷史長河的洗禮,陶工先人辛勤耕耘、心血澆鑄,文人雅士的附風參與,使之日臻完美豐富,從而在世界陶瓷門類中獨樹一幟,這是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文化遺產極其寶貴的財富。
2 爭奇斗艷的紫砂文化
近年來,隨著宜興紫砂熱的興起,紫砂陶文化的日益推廣,有關宜興紫砂陶文化的各類文章屢見報端,出現了難得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喜人景象。作為從事和關注宜興陶業的制作者和愛好者,想談一下個人的拙見,也希望業內人士共同探討,以資領悟宜興紫砂陶文化的真諦。
宜興紫砂陶文化的形成是歷代陶工和民間藝人世代傳承,并加以不斷創新的產物。從發掘出和流傳下來的紫砂壺、盆、缸、罐等紫砂器中,我們可以發現不同朝代的造型風格以及發展軌跡。從宋代初的泥料粗糙、樸素簡潔到現代的造型多樣、品種繁多、技藝精湛,無一不凸顯紫砂前人對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積極貢獻。
歷代達官顯貴、文人雅士的附風參與,造就和推動了紫砂陶文化的發展和進步。在中國眾多的工藝品之中擁有古今眾多名家題詩(詞)鐫刻的工藝品唯有宜興紫砂陶一枝獨秀,自謂高雅的文人們自古以來對民間藝人各種技法從來都是不屑一顧,認為是雕蟲小技,難登高雅之堂,唯獨對紫砂器類卻情有獨鐘。自北宋蘇軾起,歷代文人丹青高手如徐渭、沈周、揚州八怪、陳曼生、吳昌碩等紛紛參與創作,或鐫詩文詞畫,或留陶刻款式,或作式樣設計,留下了許多至今依然是啟迪后世的不朽之作。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精髓溶于宜興紫砂陶器中,越發燦爛奪目、博大精深。
不同時期的有識之士為紫砂陶文化的推廣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使之逐漸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成為世界文化的支脈。到了近代,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之后,政府為一些技藝精湛、德高望重的藝人評定了相應的技術職稱,更極大地調動了陶藝者的創作、創新激情。好多紫砂名家學者也不遺余力地著書論說、宣傳紫砂,有的多次到國外宣傳紫砂陶史,弘揚紫砂陶文化,從而使世界認識宜興、了解陶都。
(4) 優秀的陶藝家們以身作則,良好的職業道德風范感召世人,宜興紫砂陶文化進入一個良性的發展繁榮時期。隨著社會主義體制改革的進程,商品經濟市場大潮也沖擊著各行各業,藝德高尚的紫砂陶藝家們以嚴謹的敬業精神、至上的人格風范向世人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3 結語
紫砂陶文化是陶都大地永遠綻放的奇葩,是數以萬計的陶藝珍品和中華文化的有機結合,傳承和弘揚紫砂陶文化是歷史賦于紫砂人的責任,我們必須倍加呵護,讓它越開越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