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奇
摘 要:紫砂壺藝術是傳統文化的結晶,具有獨創性。獨創性即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打破原有的定向模式。
關鍵詞:紫砂藝術;獨創性;風格
1 砂壺造型藝術的獨創性
近千年的生產歷史、幾十代藝人的創造,使壺藝日益演進,依靠著科學合理的泥片鑲接手工成型的工藝,使紫砂壺的造型呈現出百花齊放、爭妍斗艷的景象。歷代砂壺藝人在創制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出現了一代又一代的壺藝高手和能工巧匠,這些歷代壺藝名人的共同點就是在總結前人制壺經驗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積極創制新品,然后推而廣之,并迅速得到社會和業內的認同,為后人的壺藝創作樹立了一個光輝的典范。如清初壺藝家陳鳴遠,善制茗壺及文房雅玩,他立足創新,用“物為我用”創作理念為指導,汲取自然界瓜果植物之形態,進行寫生變化、取舍夸張,發揮紫砂材質之優越,藝高技精,別具一格。主要作品有“梅干”、“南瓜”、“包袱壺”等等,這些新品的問世給砂壺的造型藝術增添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這就是陳鳴遠對砂壺造型藝術獨創性的卓越貢獻而后被載入史冊,流芳千古。
2 砂壺藝術風格的獨創性
我們提倡藝術風格的獨創性,并不是排斥和不要傳統藝術,而是要在繼承傳統藝術精髓的基礎上,堅持“揚棄”的觀點,拋棄那些陳舊的、不合理的部分,打破傳統中的固定模式,將作者的新、奇構想和其時代精神,融入砂壺藝術的創作之中。如清代嘉慶年間,“西泠八家”之一的陳曼生,結識藝人楊彭年,從此開始了他們具有歷史意義的合作,堪稱“珠聯璧合”,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傳世之作——曼生壺。曼生壺的主要特點是融造型、文學、繪畫、書法、篆刻于一壺,每把壺都有題識,銘文簡約雋永,文切意遠,耐人尋味,壺腹上還鐫刻山水花鳥,使清雅素凈的紫砂茗壺平添幾分詩情畫意,形成獨特的文人壺風格,從而使紫砂茗壺超越出單純茶具的淺層意義,具有極豐富的文化內涵。曼生壺是紫砂技藝與翰墨結緣的精品,從它問世以后,一直備受鑒賞家們所鐘愛,特別是書畫家愛之如珍寶,“字依壺傳、壺隨字貴”,使曼生壺身價百倍,迄今仍為收藏家千金難求的珍品。曼生壺使形、神、意三者融為一體,進一步提升砂壺的高雅藝術風格。
3 總結
砂壺藝術的獨創性,并不是在別人作品形體上加以改頭換面,局部改裝或仿制,更不是打著“博采眾長”的旗號,將別人的創意生硬地組合在一起,這種做法既不是創作,更談不上獨創,要堅持砂壺藝術的獨創性,就必須要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
砂壺藝術的獨創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不是搞創作的人都能做到的。它要求作者要具有很高的文化藝術修養和豐富的生活經歷以及創作經驗,不受前人創作思維模式的影響,走自己的藝術發展道路,同時作者要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細心觀察社會和自然界的變化規律,不斷來充實自己,善于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逐步融進自己的砂壺之中,并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思想,不斷提高砂壺藝術獨創性的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