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照賓 汪洋 翟文衛
朱冰,廣州市海珠區江南大道中小學校長,小學高級教師;廣東教育學會校本課程專業委員會理事會理事,廣州市小學、幼兒園高級教師資格評委會入庫委員,海珠區教育學術評審委員會評審委員,曾獲記功、嘉獎等獎勵,獲“廣州市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
崇尚科學,珍愛生命是學校教育中永遠值得關注的重要話題。2004年3月2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在基礎教育階段推進崇尚科學、珍愛生命的主題教育,明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任務和目標,強調要積極營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社會氛圍,凈化未成年人的成長環境。
在此大背景下,2005年,廣州市海珠區江南大道中小學把“崇尚科學,珍愛生命,健康成長”的生命主題教育確定為學校的特色發展目標,校長朱冰強調,生命教育,就是要以科學教育為先導,以思想品德教育為基礎,營造一個能夠讓學生健康成長的校園環境。
一、生命成長的航標
科學教育是朱冰確定的江南大道中小學生命教育的主要形式。她說,科學教育的內涵不僅是普及科學知識,更是體現科學的教育方法。朱冰于1988年正式踏上教學生涯,是一名語文、英語雙科專業教師,2005年升任江南大道中小學校長。其間,她曾多次參加中國人民大學教育行政管理研究生課程班、北京全國中小學校長特訓班等多種形式的進修學習,業務水平不斷提升,曾獲得“廣州市優秀教師”等諸多榮譽。從教二十多年來,她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管理風格和靈活的教學方法。從2005年江南大道中小學確定打造生命主題教育特色學校以來,朱冰校長始終秉承“科研先導”的教育理念,開展多種形式的科學教育,引領學校走上了以“生命教育”為特色的發展之路。
1.繪天使畫廊,崇尚科學精神
江南大道中小學地處繁華的中心城區,校園空間資源十分有限。但為了給孩子們營造一個健康成長的校園環境,學校充分利用墻體、柱體、天花板,甚至一些拐角處,在海珠區區委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入二十多萬元建起一條近百米長的以“崇尚科學,珍愛生命”為主題的小天使畫廊。畫廊中,一個個小天使展開翅膀、面帶微笑,帶領著身穿江南大道中小學校服的孩子們,在藍天白云、花草叢林間自由地飛翔,與各種愚昧思想開展機智勇敢的斗爭。
朱冰說,這個微笑的小天使表達了“崇尚科學、珍愛生命”的主題,代表了科學的正義力量,它是學校教師和學生共同創作的,集中了全體師生的共同智慧,畫廊中幾十幅宣傳漫畫也是孩子們親手創作,展現了孩子們對科學的理解和認識,象征孩子們對幸福生活、健康成長的理想追求。小天使畫廊的建成,對普及科學知識,培養孩子熱愛科學、熱愛祖國、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道德情操發揮著積極作用,形成學校的“生命教育”特色。
2.建校本課程,筑造生命加油站
朱冰說,“生命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生命教育工程必須在教師、學生、家長之間,用科學的方法宣傳科學精神和進步思想,用科學知識構建“生命教育”理論體系,筑起“生命教育”的防火墻。為此,學校以“生命教育”為主題大力開發校本課程,探索新形勢下科學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徑,先后編輯《崇尚科學,珍愛生命》系列科學叢書三冊,并且將其納入學校常態化教學,依靠科學力量和科學精神,成為學校“生命教育”的加油站。
此外,學校還把“生命教育”滲透在學科教學中,通過課堂教學提高“生命教育”的成效。例如,教師教學《變來變去的水》這一課時,將學生分成小組,要求每小組針對一盆水進行探索,各小組把探索結果以《水的秘密》為題記錄下來,并進行交流,最后總結出水的特點(無色、無味),然后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說一說水的三態變化,并列舉自己所搜集到的與水的不同形態相對應的現象,啟發學生用圖畫、音樂、表演、游戲等形式,形象表達對水的認識,使學生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提高學習興趣,培養科學思維的能力和方法。
又如,在《健康安全要牢記》一課的教學設計中,就充分體現了“生命教育”特色。教師根據教材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的基本要求,以孩子們特別喜愛的維尼熊為主題課件,設計一系列游戲活動。在教師的帶領下,孩子們和維尼熊一起做游戲。突然,維尼熊肚子疼得厲害,要去看醫生。經過醫生診斷,維尼熊是因為吃了不潔凈的食物而引發的問題,從而引出飲食衛生安全常識,告誡孩子們:不要吃生冷的東西,不要吃不潔凈的東西等。通過問題情景再現,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活動中領悟到了飲食衛生的重要性,學會了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識。課件中還設計了一款維尼熊暑假下水游泳的游戲,在維尼熊下水之前,教師提醒大家在下水前應先進行熱身運動,這樣可以讓身體和肌肉做好充分的準備。通過熱身運動引導學生參與體驗,提高學生活動的安全意識,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技能。
3.播科學種子,與生命共成長
江南大道中小學的科學教育,不僅營造健康的校園環境,開發校本課程,而且走進家庭、參與社會,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互動的立體式教育模式。例如,學校結合春天萬物生長的特點,圍繞“生命教育”開展“播種科學種子”的活動。活動由學校給每位學生派發三顆“魔豆”種子,種子的兩面分別刻有“崇尚科學”和“珍愛生命”等字樣,然后由學生帶回家種在花盆里。朱冰校長介紹說,學生們對種植活動有著濃厚的興趣,從準備材料到培土、澆水、發芽、施肥、管理、生長、開花、結果,整個過程歷時幾個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精心呵護,細致觀察,體會樂趣,磨煉意志,培養了學科學、愛科學、講科學、用科學的思想理念,鍛煉了愛生活、愛勞動、珍愛生命的道德情操,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許多學生都寫下了生動的種植感想。例如,三(1)班的學生陳家盈在感言中寫道:“我感受到,人的生命如同一顆種子,自然會成長,變成一棵大樹;崇尚科學,珍愛生命,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卻透露著童心的純樸。通過種植活動,一顆顆稚嫩的心靈在變化和成長。
種植活動也引發了家長的極大熱情,他們或參與孩子的種植,或全程關注孩子的種植過程,真切地感受著孩子的變化和成長。一位家長在感言中表達了看到孩子變化的真實感受:“自從學校發給孩子種植種子后,孩子自己選購種植材料,自己種植,親力親為跟進種子發芽的情況,從開始的失敗到最后的成功,感受種植的喜怒哀樂。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深深為孩子的成長而高興。孩子,你真的長大了!回想以前,你做每一件事總是要家長幫你一起完成,沒有獨立性,而且遇到困難就想退縮。學校發種植種子后,你沒有要求家長幫你,而是自己獨立完成,你自我練習,不斷嘗試,不斷總結經驗,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你明白了欲速則不達的道理,明白了在誘惑與困難中要勇于挑戰。通過活動,我們看到孩子的進步,更覺得孩子在長大,真的懂事了。看到孩子的這些變化,當爸媽的心里真的特別高興。”
二、讓生命之花綻放
江南大道中小學的“生命教育”獨具特色,德育也卓有實效。朱冰認為,德育是中國傳統教育的精華,是學校教育的永恒的主題。“生命教育”是德育的延伸與提高,德育更為“生命教育”增添活力。多年來,江南大道中小學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德育發展理念,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體系,以豐富多樣的活動開展德育,成效顯著。
1.錘煉教師,奠定德育根基
德育能否順利而有效地開展,不僅有賴于建立完善的科學管理體系,更有賴于錘煉一支高素養的教師團隊。
首先,學校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建立專職的德育領導小組,由主要領導負責,黨、政、團、隊組織密切配合,以班主任隊伍為主,形成科學有力的德育管理機制。領導以身作則,接受教職工監督,做教師的表率,完善以“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為核心的德育工作管理體系。
其次,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朱冰校長認為,教師是學校一切教育工作的最直接的實施者,建設一支具有高素養的教師隊伍,才是學校教育發展的唯一前提保障。學校始終本著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以教師為本,實施教師隊伍建設,保障教師的專業發展權利,注重維護教師的利益,極大調動了教師的工作熱情。學校在依法治校的前提下,將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放在教師隊伍建設的突出位置,在完善本校《教師職業道德操守準則》的基礎上,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培訓學習,以《海珠區教師職業道德指南》《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海珠區教師職業行為規范指南》等為學習綱要,實施教師的素質教育,有效提升教師的理論素養,使其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形成良好的校風和教風。
最后,學校還針對教師進行系列生命安全教育,教育教師不僅要珍愛自己的生命,更要關注孩子的生命。學校通過情景再現的方式,培訓教師在突發事件或緊急情況下如何處置、如何保護和救助孩子等,從而提高教師的生命意識,使其關注生命的方法和技能。
2.繽紛活動,綻放生命之花
江南大道中小學以“生命教育”為核心開展的各種主題、各種形式的德育活動,可謂五彩繽紛,絢麗多姿。從評比文明班級到每個班級里開展的“每月之星”評比活動,從“愛生情濃,師恩不忘”的教師節系列活動到“向國旗敬禮,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的網上簽名寄語活動,從“名家進校園”到“奇奇運動會”,從校園里的各種活動、競賽到社區的采訪、參觀等,一切活動都體現了人文性、開放性、時代性的特色,讓生命之花在快樂的校園里盡情綻放。
江南大道中小學還與媒體聯合建立小記者站,拓寬孩子們課余生活的視野,讓孩子在快樂的實踐和豐富的體驗中鍛煉成長。2012年12月,廣州市少兒頻道來校進行“廣州少兒公益行,消防安全進校園”的主題活動。在活動中,主持人通過生動有趣的視頻播放、有獎搶答等環節讓孩子們掌握了關于消防自救的知識,孩子們印象深刻,反響熱烈。接下來,消防主題系列活動讓孩子們掌握了遇火情如何簡單自救自護的技能,使學生的防范意識有所提高。2012年11月,由亞洲動物基金會主辦、海珠區江南大道中小學協同舉辦的“生命教育”——“狗教授”親子活動在校舉行(“狗教授”是指通過特殊訓練的犬)。基金會派出了四位“狗教授”,在主人和志愿者的帶領下參與活動。孩子們從與“狗教授”的接觸、玩耍中明白了珍愛生命,不欺負弱小,要善待身邊的每個生命。2011年4月14日,江南大道中小學在曉港公園正門開展了一場“健康伴我幸福成長”的志愿驛站實踐活動,在這次活動中,孩子們不僅學到許多健康知識,還變得勇敢、自信,對志愿者的精神有了一定了解,明白如何才能讓生命更有意義。
此外,學校還開展以“閱讀改變人生,想象成就未來”為主題的“名家進校園”活動,邀請著名童話作家王勇英來學校講故事、講寫作,給學生帶來快樂,帶來收獲。學生余可愿在感言中寫道:“聽了王勇英姐姐講的故事,我受到啟發,原來寫作文可以寫身邊親人或朋友的動作、特點,還可以把親人、朋友的故事寫成童話。”
3.溝通心靈,搭起家校心橋
為了把德育推向縱深發展,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互動的立體式教育機制,學校以德育為依托,以和諧教育為宗旨,由校黨支部、團支部、少先隊和工會聯合創辦了一份校報——《心橋》。校報為學校的“生命教育”,為德育在學校與家庭、領導與師生、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校與社會之間架起一座溝通心靈的橋梁。
《心橋》每月一期,每一期都會發放到每個學生手中,并帶到家長身邊,以《疑難解答》《家長體會》《教學案例》《活動剪影》等為主要欄目,圖文并茂,生動活潑,體現了貼近家長、貼近學生、貼近生活的特色,深受家長和學生們喜愛。例如,一些家長提出:“孩子做功課難,怎么辦?”《心橋》給出答案:家長指導孩子做功課時要注意三忌,即“忌陪讀”“忌指指點點”“忌代勞”,要著重培養孩子獨立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要鼓勵孩子自己檢查作業;要多給孩子鼓勵,減少批評等。又如,有些家長經常與孩子之間出現矛盾,《心橋》以“別急著說‘我知道”“批判只會帶來傷害”“用他的方式幫助他”的“三招”化解矛盾,為家長解除心結。
此外,學校的大型活動,如慶祝國慶、體育節、科技藝術節等都邀請學生家長代表參加;組織學生外出的實踐活動,如小記者站采風活動、志愿者活動等,邀請部分家長作為家長義工,協助學校、教師開展活動,讓家長從多方面了解學校工作,了解學生的風采,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共同教育好學生。凡此種種,都為教師、學生、家長、社會之間的心靈溝通架起了一道彩虹。
三、為德育教育助力
江南大道中小學在德育過程中,不斷探索創新教學方法,以科研導學為創新理念,積極開發教學資源,大力推進新課題研究,創立“資源互動,自主創新”的新課程下品德課堂教學新模式,有力推動了德育的發展。
朱冰說:“資源互動,自主創新,就是將學生的發展、教師的發展與課程的發展融為一體,以學校為平臺開發和互動課程資源,在教學理念上實現從‘教材是學生學習的世界到‘世界才是學生學習的教材的轉變,它是對新課程預留空間的豐富和補充。”
朱冰認為,傳統的品德教學觀把課程資源定位于課本內容和參考資料,大多數品德教師認為教材就是唯一的教學資源,按照“傳遞+接受”的方式把課文內容硬塞給學生。這種沒有資源的教和學,必定是照本宣科地教,必定是學得索然寡味,沒有課程資源的開發及應用,就沒有課程的源頭活水。因此,在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指導下,學校只有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才能使德育教學更有活力,更有實效。新課程下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都具有綜合性、開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和一定的實踐性,沒有課程資源的廣泛支持,再美好的課程改革也不能在小學品德教育中取得實際教育成果。品德課的課程資源并不限于傳統意義上的教材,學生、教師、家長、社會人士等都是品德課程的重要資源,包括圖書、報刊、圖片、地圖、圖標等文本資源,影視節目、錄音、錄像、VCD、網絡、軟件等音像資源,博物館、教育基地、圖書館、實驗室、紀念館、文化館、自然和人文景觀、各種社會組織和政府機構等。只有通過這些資源在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家校之間、校園社區之間的交流、互動,并將其納入學校的常規教學活動,才能極大豐富德育課程的內涵,促進大德育觀的形成,讓學生走向生活,適應社會,培養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高尚情操,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文素養。
幾年來,江南大道中小學始終堅持以“生命教育”為特色,詮釋了以人為本的新時代教育理念;以德育為基礎,為“生命教育”增添活力;以科研為先導,有力推動了學校教育教學事業的全面發展。正如朱冰所說:“我們的目標就是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核心,把校園建成生活學習的樂園,生命健康成長的凈土。”
(責任編輯:馬瀟瀟 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