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溫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其教學評價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學生實際的學習發展情況,最終實現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態,促進學生的發展。本文試圖探討小學科學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如何利用激勵性評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一、教師口頭語言激勵
營造寬松、民主的評價氛圍是追求小學課堂激勵性口頭評價最大有效性的重要前提。這要求教師走下講臺,彎下腰與學生平等地對話。例如,教三年級上冊“紙的觀察”一課,剛上課,學生面對自己桌上的各種紙,心里很快產生了許多“有什么”“怎么樣”等問題,我不失時機地提問:“你今天想研究紙哪一方面的問題?”這時,學生提出了10多個問題:不同的紙有什么用?紙里有幾種成分?一共有多少種紙?紙是怎么造出來的?……這些問題中有許多與本節課的內容無關,有些問題在語言表達上還存在著問題。這正是引發學生進入探索性學習的最佳切入點,面對學生的真問題,教師要充分給予關注和積極的肯定,在班級里營造出一種活躍、自由的探索氛圍。
二、教師體態語言激勵
陶行知先生曾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教師的體態語能使學生體驗成功,它能傳遞豐富的信息。教師點頭表示同意、贊同、肯定;側頭表示關注、傾聽、感興趣……這些都能通過教師的體態發揮得淋漓盡致。在上三年級下冊“磁鐵的磁性”這一課時,我事先想了解一下他們對磁鐵的用途是否了解,便問道:“你用過磁鐵嗎?你用它來干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見過哪些東西上裝有磁鐵,有什么用?”有一位平時沉默寡言的學生急切地說,他有一回用磁鐵幫奶奶找過掉在地上的針,還發現他家冰箱門上裝有磁鐵,能把冰箱門吸住。我不由得點頭稱是:“今天你真了不起,能有這么大的進步,老師感到非常高興,可見你平時是一個多么細心觀察的孩子,又孝敬長輩。”教師需要善于捕捉學生的閃光點,給予他們及時的激勵性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產生自主探索的內驅力,強化主動學習的意識。
三、學生自我評價激勵
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可以促進學生對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學習加以反思,使學生在探索知識、獲取知識的同時,思索自己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總結自己的學習情況。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鼓勵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讀,贊賞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適時地把他們對自己的評價引向主動學習、主動發展之中,使學習過程充滿個性化。
在教學中,我嘗試印制了學生自我評價表,表格分為“材料”“交流”“探究”以及“創新”這四個維度,每個欄目具體又分為“很棒”“基本滿意”“還需努力”三級。“材料”這一維度指學生上課前能準備好教材和課堂所必需的實驗材料(學生自己準備的部分)。佩戴齊全為“很棒”,缺少一部分為“基本滿意”,缺少得太多為“還需努力”。“交流”這一維度是指學生上課時能夠主動發言,積極參與小組交流。在課堂上能夠主動發言并積極參與小組交流的為“很棒”;在課堂上不能積極發言的,但在小組中能積極參與的為“基本滿意”;在課堂上不能積極發言,且在小組中不積極參與的為“還需努力”。“探究”這一維度指在課堂上或小組合作學習中,能夠提出較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或回答的答案較有研究價值。在課堂上能積極參與探究的為“最棒”;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能積極參與探究的為“基本滿意”;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參與探究不積極的為“還需努力”。“創新”這一維度指能夠在課堂上或小組合作學習中體現對信息的再認再現能力、綜合重組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在課堂上能積極創新的學生為“很棒”;具有探究意識、創新思維與想象力的學生為“基本滿意”;其余學生為“還需努力”。當學生自我評價完后,還需要教師進一步進行檢查和督導。
總之,激勵性評價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具有濃郁的人文氣息。它是射入孩子們心靈的一束陽光,是滋潤課堂生命的養分,是學生自由翱翔的翅膀。讓充滿關懷的批評,滿懷希望的鼓勵,為小學科學課堂增添光彩!
(作者單位:浙江省麗水市麗水經濟開發區第二小學)
(責任編輯:李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