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煌輝
作為教師,有人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還有人說:“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我認為這兩種觀點都有偏頗。辛勤耕耘者無疑是農夫,收獲者也是農夫,但在耕耘和收獲之間卻有很多講究在里面,關鍵要看我們能不能找到其中的奧秘。如果是一個毫無經驗的農夫,他不知道要到什么樣的地方去耕耘,他更不知道要選擇什么樣的種子來播種,他也不知道如何培育他的莊稼,那么他想要一個好收獲肯定不太可能。所以說,要想有所獲,這個農夫首先要是一個有一點經驗的人,他得知道選擇土地,選擇種子,還得知道一點培育的技巧。除此之外,他如果懂得在什么季節種什么,并且還能夠做到施肥澆水得當,那么,他的收成應該不錯。其實這和我們當老師一樣,有時,我們就是一個農夫,只不過我們要讓自己當一個高明一些的農夫,這樣,我們的學生才能成長得更好一些。所以我認為,我們要當一個高明的農夫,在三尺講臺上快樂耕耘,那么我們就能在促進學生成長的同時收獲自己成功的人生。那么我們要怎樣才能成為高明的農夫呢?
一、讓自己成為一個合格的農夫
要成為一個高明的農夫,首先就是讓自己成為一個合格而有經驗的農夫。凡事不可能一蹴而就,總有一個過程。曾經,我以為當一個老師應該不是很難的事情,只要每天付出時間來和學生們耗,我就能取得成功。其實,如果我們把教書僅當作一個謀生的職業,這還遠遠不夠。呂型偉曾說過:“教育是一項事業,事業的意義在于奉獻;教育是一門科學,科學的價值在于求真;教育是一種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我們還應該好好想想,我們要如何把教書當作一件與科學和藝術相關的事來看待。只有站得高,我們對自己的要求才會提高。所以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合格有經驗的老師需要不斷在兩方面修煉自己。
1.修養學識
現代語文教育專家林礪儒就曾指出:要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歸根結蒂首先要提高教師的學識修養。語文是基礎學科,就是說它無所不包,知識甚廣。因此,語文教師必須是一個學識淵博的人。語文是人生無所不在的現象。所以,要教好語文就必須對人生有豐富而深入的體驗,尤其是對兒童、青年有透徹的了解。
要成為一個合格的語文教師,我們還要下大功夫去成就自己,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提升自我、提高學識。有學者認為:“教師的專業提高,最重要的是必須有自我更新的意識、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自覺學習的意識;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之道在于勤讀多思;教師的專業發展主要應靠自己奮斗,不僅要把專業發展作為個人的人生追求,同時也必須注意到群體學習發展的優勢;必須把握課改的機遇制訂一個具體可行的明確的學習計劃。”可見,要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關鍵還在于自己,只有自己不斷學習,不停思考,才能達到目的。
讀書能讓我們間接獲得更多的生命體驗,并賦予我們可貴的大氣和書卷氣。思考能讓我們對人生有更多的感悟,而這也成為我們學識的一部分。試想,一個修養深厚、思想深刻的人,他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怎會不強?一個閱讀習慣良好,耐得住冷板凳的人,又怎會不擁有充實、美好而精彩的人生?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專業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如果我們能多從“經驗”“反思”這兩方面入手,就能讓自己更快成長為一個合格而有經驗的農夫。只有加強專業修養,形成終身學習的觀念,才能讓自己成為真正的源頭活水,不斷澆灌自己的“莊稼地”。
2.尊重學生
農夫對于自己的莊稼會有兩種極端的表現:一種是愛之切,總覺得它們長得太慢,于是有了拔苗助長的故事;一種是恨之深,干脆不理不睬,最終讓其在太陽底下慢慢失去生命。因此,作為教師,要懂學生,最關鍵的就是要尊重學生,尊重的前提就是對學生的愛要有理性。我們總感嘆現在的中學生不好管,總覺得太親近他們不怕,太疏遠我們無法掌控,對他們是說也說不得,罵更罵不得。
我們需要轉變思想觀念,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為受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一種主觀愿望。一個人,只有當他受到應有的尊重,才能產生信心,從而爆發出積極向上、奮斗不息的旺盛生命力。我們只有把學生當成有靈性的人,才能更好地尊重他們,他們不是學習的“機器”。我們應該發自肺腑地接納每個學生,不因他是優等生而高看他,不因他是學困生而鄙視他,每個學生在我們面前都是平等的。李鎮西曾說:“尊重學生在性格、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獨特性,特別應尊重學生的精神世界;要求教育者擯棄“應試教育”中的一刀切,真正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尊重學生的個性,還意味著不用升學與否來衡量學生是否成長,而是尊重學生未來的發展,堅信每個學生都會在今后的社會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當我們用尊重的眼光來看待學生時,我們就能發現他們身上更多的閃光點,也會更加愛他們。
二、讓自己成為一個高明的農夫
當我們成為一個合格而有經驗的農夫后,為了讓自己的莊稼長得更好,高明的農夫會更傾向于使用農家肥。化肥能在短時間內讓莊稼長得生機勃勃,但農家肥卻能慢慢發揮它的效用。我認為,在教育領域,化肥就象征著“應試教育”,而農家肥卻象征著“素質教育”。“應試教育”能在短時間內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弊端很多。要成為一個在這塊地里真正快樂的耕耘者,我們就應該堅持素質教育,對自己的課堂有更高的追求,讓自己的課堂具有魅力,成為“鼓舞人心”的課堂。美國著名教育家梅里爾·哈明博士在《教育的革命》一書中對“鼓舞人心”的課堂有精彩的解說,他認為在這樣的課堂上可以觀察到五種品質:“一是清晰的尊嚴感——不管有沒有天賦,學生們都昂首挺胸,大膽表達,充滿自信,無憂無慮。他們相信自己,并把自己視為有價值的、值得尊重的人。二是流淌著輕松的活力——學生顯得生機勃勃,有活力、健康,所有學生都忙碌著、參與著。三是自主性——學生們作出恰當的選擇,主導并約束自己,持之以恒地自愿學習,沒有被逼迫學習的現象。四是集體感——共享合作,相互依賴,親密無間。學生們彼此支持,也支持老師,沒有對抗和拒絕。五是觀察——學生是機靈而富于創見的,他們知道周遭正發生的一切,能駕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能適應周圍人群的思想和情感。”要這做到這五方面,教師們就要有自己的追求,讓教學具有自己的風格。
當我們真的把教育當成是在培養人時,當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提升自己時,當我們擁有自己的教學風格時,我們也就成了一個高明的農夫。由此看來,教育如同種地,莊稼如同學生,教師如同農夫。面對這片教育的沃土,我們只有成為一個高明的農夫,懂得耕耘,快樂耕耘,才能收獲成功的人生!
(作者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莎車縣第二中學)
(責任編輯:馬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