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振
從人類文明誕生的那一刻起,競爭就開始了,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把無意識的競爭變成有意識的競爭。從此以后,競爭充滿人們的生活。
發達的商業社會更是一個高度競爭的綜合體。在激烈競爭中,優秀的公司都想成為商業巨頭,打造自己的百年品牌,青史留名。然而,絕大部分公司懷揣著這樣的夢想,卻掉進了形形色色的陷阱中,把夢想變成了墓碑。
為什么同樣優秀,有的公司擁抱了夢想,而有的公司得到的卻是墓碑?在筆者看來,兩者都和競爭有關,只是前者的競爭目標是消費者,后者的競爭目標是同業者;前者競爭的本質是創造,是多贏競爭,后者競爭的本質是索取,是零和競爭。
競爭的陷阱
說到競爭,幾乎每個在商場中奮斗的精英們的第一印象就是,如何從社會上獲取到盡可能多的稀缺資源,幫助自己的公司戰勝別的公司,進而摧城拔寨,擴大市場份額。
然而,就是這種思維導致了很多優秀的公司和夢想失之交臂,一頭撞上了墓碑。曾經的央視標王秦池集團,借助媒體的炒作,聲名鵲起,市場份額暴漲,最后忽略了賴以生存的根基—秦池酒,導致東窗事發,一敗涂地;曾經的巨人集團,為了夢中的巨人大廈,荒廢了自己的主業,結果資金鏈斷裂,一夜崩塌。改革開放30余年,垮掉的優秀公司,數不勝數。
這些垮掉的公司都受索取型競爭思維的支配,都在和同業者競爭,陷入了競爭的陷阱。在他們腦海中,消費者有限,市場大小有限,這些稀缺資源是企業發展壯大的根本。企業只有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才能找到存活下去的理由。
令人遺憾的是,很多優秀的公司看不到陷阱邊上的墓碑,仍然深陷泥沼。最近傳出虧損的新東方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在中國的培訓市場上,新東方表現一直十分強勁,深受學員喜愛。近年來,新東方大肆擴張,瘋狂建校,截至2012年5月,其已在全國49個城市設立了55所學校、7家產業機構、32家書店以及600多家學習中心。
新東方之所以大幅度擴張,是因為在新東方管理層眼中,市場是有限的,如果不大肆擴張,市場就會被同業者奪走,自己將無立足之地,難逃滅亡的厄運。
優秀的公司之所以優秀,是因為他們幫助了消費者,獲得了消費者理性的支持;優秀的公司之所以難以卓越,是因為他們的注意力從消費者身上轉移了,他們把目光投向市場份額,投向了同業者。盲目的市場份額幫助不了消費者,只能獲得消費者感性的追捧,為公司塑造的是短暫的虛假繁榮,埋下長久的隱患。新東方如此,很多優秀的公司也如此。
如果市場是無限的,很多優秀的公司不會盲目追求市場份額。大多數盲目追求市場份額的公司,在潛意識中認為市場是有限的。因為市場有限,所以他們要和同業者競爭,甚至兩敗俱傷,在所不惜。
市場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
如果你問在市場中跌打滾爬多年的商界精英,市場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我想大部分人會說,市場是有限的。因為,如果市場是無限的話,那就意味著他們的產品總能銷售出去,總有消費者購買,那么他們就沒有必要為了市場份額而和競爭對手死磕。如若如此,工作中承受的那么多壓力從何而來?
事實上,如果認為市場是有限的,就陷入了競爭的陷阱。認為市場是有限的,是思維固化、缺少創新的表現,是把目光限制在特定需求的結果。就像是19世紀20年代的福特公司,只生產黑色T型車,在有限的市場空間下,就算沒有競爭對手,福特也很難卓越。
如果只滿足消費者特定的需求,在需求一定的情況下,市場必然有限。在這種狀態下,要想把有限的市場變成無限的市場,必須突破傳統的思維。
IBM公司從實體商品轉向軟件和服務,把大型機變成定制服務的載體時,極大地提升了市場空間;iPad是成人的游戲,當它附加上嬰兒電子保姆的功能時,其市場空間無疑大幅度增加;房屋是用來住的,當開發商把它附加上投資功能時,引爆了房地產市場。
事實上,每一種消費行為的喚醒,都能大幅度提升市場空間。當公司無力發現消費者潛在的需求時,他們面臨的市場就是有限的;當公司不停地激發消費者潛在的需求時,他們面臨的市場空間就是無限的。如圖所示。
尋找無限的市場
消費者往往意識不到自己的潛在需求。比如電子商務出現之前,人們會覺得去商場購物理所當然;彩色電視出現之前,人們會覺得電視就應該是黑白的;在寶潔公司進入中國之前,很多人不用洗發水洗頭,更不用說護發素。消費者的這種需求滯后性,給卓越的公司提供了超越消費者需求的機會。
把消費者視為競爭對手,就是和消費者比賽發現消費者需求的速度,不斷激發并滿足消費者新的需求。通過滿足消費者形形色色的需求,引導消費者的生活方式。把消費者視為競爭對手并取得勝利的公司,不存在同業競爭者。
很多卓越的公司是通過戰勝消費者勝出的。索尼公司生產出卡帶,在和消費者競爭中取得了勝利,引導了消費者的需求,為索尼的卓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微軟公司構建了Windows系統,引導了消費者的需求,沒有同業競爭對手,成為了卓越的公司;騰訊公司沒有停留在QQ軟件的成功上,開發出微信,滿足了消費者微通話的需求,贏得了競爭,在這個領域,它沒有競爭對手。
把消費者視為競爭對手的公司,并不意味著不關注市場份額。他們在關注市場份額的同時,更關注消費者需求的滿足程度。他們依據自身服務消費者的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市場份額。蘇寧電器不愿意過快擴張,并不是因為市場空間足夠支撐其未來發展,而是因為自身服務消費者的能力有限—缺少批量的成熟店長;新東方選擇野蠻擴張,而自身能力無法滿足新增的消費者的需求,終致其虧損。
把消費者視為競爭對手的公司,重視行業生態建設。物種的豐富性確保了生物鏈的穩定,在一個健康的生態體系中,每種生物都能實現持續發展。消費者的一種新的需求產生后,也會形成一個生態體系。把消費者視為競爭對手的公司,會開放地培養同業者,建設完善的生態體系。
傳統的競爭理念容易忽略企業賴以生產的根本—他們的服務對象,而導致很多優秀的企業陷入競爭的陷阱。只有把注意力放在消費者身上,和消費者競爭發現其潛在需求的速度,并設法滿足它,企業才能成為卓越的公司,實現其百年老店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