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艷華
據我們調查顯示,學生在網絡閱讀時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受年齡、閱歷、閱讀水平的制約,審美能力較差,拒誘惑的能力差,這直接造成了讀物選擇的優劣不等;他們讀的書大多不是有意識的選擇,而是無計劃,無目的,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學生閱讀時容易選擇談情說愛等消遣類讀物,相當一部分學生在閱讀上急功近利,拈輕怕重……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為閱讀教學服務,避免和防范網絡弊端,使學生可以健康閱讀,有效學習。
利用網絡資源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網絡為我們提供了大量與語文相關的文字、音樂、圖片、影像等資料,恰當運用可緩解過去閱讀教學的單調性,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講授《林黛玉進賈府》,我們放映了相關的電視劇片段,學生對人物服飾、語言、動作、神態等有了直觀感受,在分析人物形象時表現出極高的積極性,特別是王熙鳳“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出場,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提高教學效果的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老舍的《想北平》,作者用最通俗質樸的言辭,用最能引人共鳴的表達方式,將自己對北京的愛喻為對母親的愛,深刻地表現刻骨銘心的思鄉之情。在教學導入時,為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首先播放了《鄉愁》這首詩歌的朗誦音頻,那深沉的語氣、緩慢凝重的節奏勾起了學生對家鄉的回憶與思念,從而與作者的感情發生共振共鳴。
利用網絡資源豐富學生的閱讀情感
余秋雨的《道士塔》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文化悲劇,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它告訴我們莫高窟敦煌文書所遭受的歷史厄運以及作者對此的感悟沉思,但是,大多數學生對莫高窟、敦煌沒有什么了解,于是我布置學生課前利用網絡收集有關莫高窟、敦煌的圖片資料。上課時,當一張張圖片展現在學生面前時,燦爛的石窟文化和觸目驚心破壞痕跡形成強大的視覺沖擊,使學生明白、理解了余秋雨的悲與恨,并從中得到了真實的情感體驗。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名家經典散文,但現在的孩子多半不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在心理上不接受父母輩愛的表達方式,認為父母對自己做什么都是應該的,由此推彼,無論別人對自己做什么也都不會心存感激。針對這樣的現狀,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抓住契機,讓學生真實地感受父母的愛。上課前,我布置學生帶來一張自己最喜歡的和父親或母親的合影。上課時,我讓大家觀看電視散文《背影》中父親為兒子買橘子和兒子淚光中讀信的經典片段。黑白的畫面,憂傷的音樂,充滿深情的旁白,畫面中父親蹣跚的步履,爬上月臺時的艱難動作,兒子讀信時淚光閃爍的眼睛,淚光中浮現出的父親的背影,這一切的一切都在悄悄震撼著學生的心,讓他們的心與作者的情感靠近。隨后,我讓學生拿著帶來的相片,給大家講述一個個或溫馨或感動或難忘的真實故事,激發起學生對親人的情感,進一步體會、理解親情之愛,學會孝敬、報答長輩,同時也深刻體會到作者父親對兒子的關愛之情,及作者對父親的思念、內疚之情。
利用網絡資源拓展學生的閱讀空間
例如學習李密的名作《陳情表》時,我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至真至誠的親情忠情。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學生在十七八歲的年紀大多關注的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愛情,最易忽略的卻常常是親情、孝情。因此,在課外,我引導學生閱讀了中國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親情、孝情,在受到思想教育的同時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把握。解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我們可以把高爾基的《人生三部曲》、張海迪的《生命的追問》、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迎進課堂,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生活的艱辛,體驗生命的堅韌,領悟人生的真諦。感悟了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中作者對故土、對祖國傳統文化深刻的懷念和無盡的追思,可以通過反復誦讀《鄉愁四韻》,從詩歌凝練含蓄的詞句、往復回環的聲韻美中,體會詩歌所寄托的濃烈的思鄉愛國情感,增進對祖國、對民族的認同感。了解了表現兩位文學大師純真親密友誼的《冰心:巴金這個人……》,就可以把表現兄妹情的崔浩的《平分生命》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閱讀,這樣學生就能更深刻得體會出家庭生活中那至真至純的親情。
這些閱讀材料我們在網絡中都可以很容易找到,而且網絡是一個自由交流的平臺,學生在閱讀后可以與其他讀者交流心得體會,這對于學生來說無疑也是學習的機會。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找準時機,帶領學生,進行拓展閱讀。
責任編輯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