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全
無論是向高深莫測的無垠天空進軍,還是向洶涌澎湃的浩瀚海洋探測,無論是向國計民生源源不斷供應,還是向交通物流信息化提供科技支撐,中國國有企業既要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占支配地位,又要在不斷提高自己整體質量和競爭力的同時,引導和影響其他所有制經濟可持續和諧發展。護航中國夢,國有企業控制力張弛有度;實現中國夢,國有企業數千萬員工全力以赴。
繼2008年5月11日在上海爆出備受國人矚目的國產大飛機項目在滬翻開新篇章、正式成立我國自主研制大飛機的公司——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的重大新聞后,事隔半年,由原中國航空工業第一、第二集團公司重組整合而形成的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簡稱“中航工業”)也于2008年11月6日隆重問世,其下轄200余家成員單位、20多家上市公司,員工達40余萬人。整合重組后的中航工業厚積薄發,2009年就成功入選世界500強企業,排名第426位,成為首家進入世界500強的中國航空制造企業和中國軍工企業;2012年,中航工業第四次入圍世界500強企業,排名躍升至第250位。中航工業的重組整合發展,是中國國有企業整合科技力、集成發展力、強化控制力的一個縮影,是中國國有企業發揮“頂梁柱”“領頭羊”作用、引領中國經濟破浪前行的有力舉措。
中國國有企業的控制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占支配地位;二是國有企業要提高自己的整體質量和競爭力,引導和影響其他所有制經濟發展,并在國內外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在第一個方面,占國有經濟支配地位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主要指軍工、煤炭、電網電力、民航、航運、電信、石油石化這七大戰略性行業,要求必須保持國有經濟的絕對控制力。在第二個方面,無論是戰略性行業、還是非戰略性行業的國有企業,都必須通過自身努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整體質量和發展水平,不斷增強自己的市場競爭力,以自己與眾不同的風姿和無與倫比的實力影響引導其他所有制經濟蓬勃發展。
事實上,當中國國有經濟在歷史的艱難曲折中承受了痛楚的折磨、在改革開放的磨礪中鍛煉了智慧與體魄后,日漸成熟的國有企業便開始了前所未有的勇敢搏擊。以中央企業為代表的國有企業,在通過體制機制的變型轉換、管理方式的推陳出新、“三項制度”改革的有益嘗試、科技創新的不斷探索、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主動開拓,歷經風雨洗禮的國有企業終于站到了新的成功的起跑線,國有經濟已經發展成為中國經濟不可替代的引擎、中國經濟社會的晴雨表、多元經濟發展的方向標。可以說,國企控制力正在日益強大,引領時代風騷。
倉廩實而人心穩 保證市場供需穩定
糧食是生命的源泉,是最大的民生。中央儲備糧是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戰略物資。中儲糧總公司切實落實國務院對總公司提出的“確保中央儲備糧數量真實、質量良好,確保國家需要時調得動、用得上”的要求,不斷鞏固“兩個確保”的基礎,努力實現“維護農民利益、維護糧食市場穩定、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目標,完善中央儲備糧經營管理體制,加強對中央儲備糧管理,確保實現了用僅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中國占世界21%的人口。
作為調劑國內糧、油、糖等大宗貿易余缺主渠道的中糧集團,是參與國家宏觀調控的骨干企業,從1952年至今,已經出色完成了各個時期的糧食進出口任務,使糧食貿易主渠道的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目前,中糧擁有300萬噸倉容的糧庫、175萬噸中央儲備糧儲備能力,正著力構建國內最大、最完善、最具市場競爭力的大宗糧食貿易、物流體系。同時,中糧集團積極推進糧食物流的散裝、散卸、散儲、散運“四散化”,不斷完善散糧中轉儲運體系,有效降低糧食物流損耗,不斷提高糧食內外貿易一體化綜合經營能力。中糧集團還密切關注糧油食品的市場動態,及時掌握價格變化、市場供需、庫存數量等方面的基礎數據,不斷提高市場反應能力和應急保障能力。2010年,面對國內小麥、玉米、食糖供應趨緊的形勢,中糧集團及時進口小麥75萬噸、玉米93萬噸;執行國家18萬噸進口糖任務,僅用3天時間就完成了全部采購,有效緩解了國內食糖價格上漲,穩定了市場秩序。中糧集團還積極參與2009年至2010年東北玉米購銷,累計購入東北玉米580萬噸,及時投放南方飼料消費市場,對于穩定重點區域市場行情起到了積極作用。中國糧油小麥加工事業部還響應國家號召,參與執行面粉限價政策,率先與國家糧食局簽署了《參加最低收購價小麥定向銷售企業承諾書》,旗下七家面粉企業按照國家糧食局的要求,利用輻射全國各地的銷售網絡優勢,自2010年12月1日起以低于市場的價格向市場投放面粉,有效遏制了面粉價格過快上漲的勢頭。
廣辟源而供應足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石油是國家的血液,確保經濟社會所需的石油供給是國有企業的神圣使命。以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為代表的中石油、中石化工人階級,用“寧肯少活二十年,也要拼命拿下大油田”的殊死拼搏,讓中國一舉丟掉了“貧油國”帽子。目前,中石油、中石化已成功躋身世界500強企業行列,排位分列第五和第六位。根據《2011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顯示,預計2012年中國石油消費量接近5億噸,同比增長5%。2011年,中國全年原油產量只有2億噸左右,雖然2012年中國全年原油產量達到2.074 78億噸,同比增加了1.9%,但超過56%的原油仍然依靠進口,并且這種態勢還將繼續攀升。在此情況下,一方面,中國石油企業加大國內探測和開采力度,2012年全國石油新增探明地質儲量達15.2億噸,同比增長13%,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十次也是連續第六次超過10億噸的年份;新增探明技術可采儲量2.7億噸,同比增長7%。2012年全國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仍保持“十五”以來的高速增長態勢,天然氣勘查新增探明地質儲量9 612.2億立方米,同比增長33%,居我國歷史最高水平;新增探明技術可采儲量5 008.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36%。中國石油企業開采領域還不斷向海洋拓展,近年來石油增產相當一部分來自海洋。另一方面,中國石油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相繼與中東地區的伊朗、沙特等國、與中亞地區的哈薩克斯坦等國進行成功合作、與俄羅斯石油天然氣達成合作協議并成功輸送,等等,都為中國的能源需求打開了源源不斷的輸送閘門,保證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民生活之需。
與此同時,中國正著手建設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基地,中石化、中石油和中化這三大石油集團受國家委托,負責第一期四大戰略石油儲備基地工程總體建設,已分別在浙江、山東、遼寧進行,第二期和第三期也在計劃運行之中,全部建設完成后,中國戰略石油儲備能力能夠滿足相當于90天的凈進口量需要。
電力作為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以華能、大唐、華電、國電和電力投資五大中央企業為主的中國發電企業,正源源不斷地將電量通過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輸送到大江南北的千家萬戶,國內電力裝機總量長期保持了較快增長,2000~2010年,電力裝機總量實現了12.44%的復合增長率。未來國內電力裝機總量的增長空間也十分可觀,“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電力裝機總量將分別增長49%和31%,在2015年和2020年將分別達到14.33億千瓦和18.80億千瓦,以充足的電力供應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出行便而耗時短 大力推進現代化進程
作為交通大動脈的鐵路運輸,它的現代化建設直接關系到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節奏的改善。以中國大陸第一條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高速鐵路”于2008年8月1日正式開通運營為標志,開啟了中國鐵路現代化建設的新時代,有利于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有利于推動區域和城鄉協調發展,有利于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有利于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有利于釋放我國鐵路的貨運能力。到2012年,我國鐵路營運里程已達到11萬公里以上,其中,新建高速鐵路達到1.3萬公里,形成了鄰近省會城市1~2小時交通圈、省會與周邊城市0.5~1小時交通圈;北京到全國絕大部分省會城市將形成8小時以內交通圈。再經過幾年努力,到2020年,我國鐵路營運里程將達到12萬公里以上,其中,鐵路快速客運網將達到5萬公里以上,連接所有省會城市和50萬人口以上城市,覆蓋全國90%以上人口,“人便其行、貨暢其流”的目標將成為現實。
與高速鐵路并駕齊驅的高速公路,興起于祖國的東西南北。截至2011年年底,中國高速公路總里程達8.5萬公里,形成了以京哈高速、京滬高速、京臺高速、京港澳高速等為主的首都放射線、以鶴大高速、鶴哈高速、集雙高速、丹阜高速、沈海高速、常臺高速等為主的南北縱線、以綏滿高速、哈同高速、吉黑高速、連霍高速等為主的東西橫線、以遼中環線、杭州灣環線、成渝環線、珠三角環線為主的地區環線、以北京G4501、天津G2501、濟南G2001、上海G1501、合肥G4001、福州G1501等為主的城市環線縱橫交錯的高速公路網絡系統。其特點是東部較密集,中部較次之,西部少而密度低。相得益彰的高速公路與高速鐵路,開辟了中國現代化進程。
在鐵路和公路建設中,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交、中建等中央企業以及不少地方國有建筑企業,他們不畏艱難、不怕吃苦、勇于沖鋒、敢于創新,在中國建筑史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豐碑,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
軍工優而國防強 堅定捍衛共和國尊嚴
國防強則國家強,國防弱則國家衰,中國近幾百年來積貧積弱、落后挨打的辛酸史永遠令后人沒齒不忘。英雄的共和國軍工將士們,用一代和幾代人的前赴后繼拼搏,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驚天動地的奇跡。繼中國“兩彈一星”威震五大洲之后,神舟飛船又載著中國航天英雄遨游太空,并圓滿實現了飛船與空間站的無縫對接。中國獨立研制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自行研制開發的區域性有源三維衛星定位與通信系統(CNSS),是除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的GLONASS之后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是具有獨立自主、開放兼容、技術先進、穩定可靠、覆蓋全球的導航系統,將為中國的航空航海、汽車火車、軍事民用提供精準的衛星導航與相關服務。中國建成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成功下潛到海平面以下7 020米處,成功完成了一系列科學考察,創造了世界同類型深潛器最大下潛深度的最新紀錄,為中國海洋事業走向深海開辟了道路。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號”成功下海,第一架艦載機“殲15”成功起降于航空母艦,揭開了中國航空母艦發展的新篇章。中國“運20”成功首飛,中國從此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大型運輸機,標志著中國航空工業的一次重大突破,是中國空軍建設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中國艦艇向大洋豪邁挺進,充分展示中國海軍的維權實力,這是中國自明代鄭和下西洋以來從未有過的揚眉吐氣的重大事件。2013年3月13日下午5時,經過25個晝夜近7 000海里的日夜兼程,中國海軍第十四批護航編隊順利抵達亞丁灣、索馬里海域,與正在執行護航任務的第13批護航編隊勝利會合,將在亞丁灣、索馬里海域共同執行兩次護航行動后,獨立執行護航任務,以護航在那里的中國海船的航行安全。2012年,繼中國海軍第7批次艦艇編隊出第一島鏈訓練之后,2013年1月,中國海軍再次組織艦艇編隊開出島鏈,進行包括海上對抗在內的20多個科目訓練,其中,參加訓練的“青島艦”是國產第二代導彈驅逐艦,曾于2002年成功完成中國海軍史上首次環球航行。而在這些神奇裝備的研制過程中,中國軍工企業將士們用心血創造出了“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將永遠彪炳史冊,輝耀華夏。中航工業沈飛公司羅陽總經理,為“殲15”艦載機的成功問世嘔心瀝血,用寶貴的生命書寫出了軍工兒女獻身共和國國防建設事業的壯麗詩篇。
“國新”立而國資聚 發展鞏固國有經濟
中國國有企業尤其是中央企業在改革進程中打響了新一輪重組整合戰役。2010年12月22日,在國資委主導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高調問世,這是國資委旗下進行企業重組和資產整合的平臺,標志著中央企業重組與整合邁進了更加有序更加深層次的實質性操作階段。而國資委對國新公司承擔和發揮的主要任務和作用是:持有國資委劃入國新公司的有關中央企業的國有產權并履行出資人職責,配合國資委推進中央企業重組;接收整合中央企業整體上市后存續企業資產及其他非主業資產,配合中央企業提高主業競爭力。從這兩方面的任務和作用可以看出,成立國新公司是國資委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精神、優化中央企業布局結構、推進中央企業重組的一項重要舉措,是進一步發展和鞏固國有經濟的必要手段。
其實早在國資委成立后的幾年間,中央企業通過多種途徑已經不同程度地實現了整合,22家企業并入了14家世界500強企業之中,壯大了它們的實力;16家科研院所整體并入相關產業集團,產研結合致使這些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大大提升。中央企業戶數也由國資委成立時的196戶到2012年減少到115戶,這是中央企業重組取得進展的外在表現。然而,更重要的進展是在國有資本等資源優化配置方面取得的重要實效,特別是對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產生的促進作用。
新成立的國新控股管理公司,將主要承擔起兩項職能:一是作為央企重組和資產整合平臺,按照成熟一家整合一家的思路,吸收排名靠后、資產質量不高的央企;二是作為央企整體上市平臺,以貨幣出資作為發起人之一,推動改制集團整體上市。按照國資委要求,主營業務已整體上市的集團公司,要將存續企業消化之后再實現集團層面整體上市。在上市的資本市場選擇上,按照國資委的計劃,央企整體上市將選擇“境外加境內”即A+H模式進行。僅2011年,國資委推動的目標是使16家央企整體上市。對于央企重組原則,國家將在軍工、煤炭、電網電力、民航、航運、電信、石油石化這七大行業保持國有經濟的絕對控制力,其他行業將被并入國新控股的概率較大,一些規模較小的科研院所和商貿流通型企業重組的可能性會更大。新一輪重組將不再追求數量,而是注重質量。這些企業劃入國新公司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國有資本優化配置,將通過股份制改革和重組整合,實現國有資本的有進有退、合理流動。
由前幾年“做大做強”的思路向“做強做優”目標邁進,這凸顯了國資委對央企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重視,也是中央企業化解世界經濟危機、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快向世界一流企業目標邁進的必由之路。轉型升級調結構,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搶占未來新興產業制高點,中央企業將在新一輪的發展中以科學發展觀為引領,進一步發揮影響力、強化控制力,為實現中國夢殫精竭慮。
(責任編輯:邱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