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坤
當代社會階層和諧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對當代社會階層和諧發展的研究不夠。新中國成立以來,舊中國原有的剝削階級被消滅,新中國的社會階層結構逐步構建并伴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而發生變化。然而,由于對社會階層及其和諧發展的認識有限、重視有限、研究有限、導致社會階層結構的演變、分化、發展呈自然演進的態勢,黨和政府在政策指導和制度建設方面出現缺位,社會建設嚴重滯后。
當代社會階層結構與現代化建設進程不相適應。首先,當代不合理的社會階層結構存在誘發社會危機的結構性因素,對社會的和諧穩定和持續發展不利。其次,當代社會階層結構中的地位秩序雖已基本形成,但并未得到全社會的充分認可,缺乏足夠的群眾基礎,社會心態明顯不和諧,社會階層結構的穩定性差。第三,社會階層結構存在明顯的區域不均衡性,越是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其社會階層結構越是簡單。第四,“階層固化”的趨勢明顯加速,階層縱向流動的通道日漸狹窄,下層社會向上流動受阻,社會結構調整速度趨緩,制度調整、創新的動力減弱。
當代社會階層矛盾對社會和諧形成挑戰。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導致社會階層結構不合理,城鄉矛盾、工農矛盾、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之間的矛盾非常突出,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階層結構和利益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貧富差距擴大,兩極分化現象嚴重,從而引發不同利益群體的心理對立,進而降低了人們的社會認同感和協調性,為社會階層的不和諧和整個社會的不穩定提供了心理基礎。
社會階層之間的矛盾日趨復雜,也日趨嚴重。隨著社會經濟利益的不斷分化,極容易出現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不滿和對立情緒,甚至造成社會階層關系的沖突。當代中國社會階層之間的矛盾主要分為以下三類:一是強勢階層與弱勢階層之間矛盾,這是階層矛盾中發生最為普遍也最為突出的一類,如干群矛盾、勞資矛盾等;二是強勢階層之間的矛盾,主要表現為一些強勢階層為了控制更多的社會資源,他們會通過各種渠道來影響公共政策,對社會資源進行利己性的重新分配,從而導致其他階層的利益受損,矛盾隨之而來;三是弱勢階層之間的矛盾,目前主要表現為城市工薪階層與農業勞動者之間的矛盾。
社會階層結構不合理,中間階層規模偏小,邊緣群體和弱勢階層大量存在。目前,我國社會弱勢階層群體主要包括城市的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殘疾人、部分老年人、流浪乞討人員等,他們的大量存在以及其他社會階層的局部弱勢化,已嚴重影響社會的穩定及和諧社會的構建。當代社會階層的演變、分化、發展過程引發其他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問題,如階層分化誘發權利腐敗,階層流動沖擊社會管理等。不同社會階層在思想境界、價值觀念、社會心態、利益訴求等方面呈現多元化,其表達方式也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從而對和諧社會的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當代社會階層和諧發展的對策思考
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 研究、分析和解決當代社會階層和諧發展所面臨的上述問題,必須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引導社會階層結構向著科學、合理的方向發展, 以促進和諧社會建設。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運用好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階級、階層的理論和階級分析的觀點及方法,正確認識當代社會階層結構的演變、分化、發展過程。要充分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研究成果,特別是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準確分析和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階層結構的演變、分化、發展趨勢。
另外,要學習國外對社會階級、階層結構進行研究的有益的理論成果,并借鑒他們在引導社會階層結構朝著科學、合理方向發展的成功經驗,推動我國社會階層的理論研究和實踐。
加快建設現代化的社會階層結構。 我國要建設現代化的國家,就要建成一個現代化的社會階層結構。現代社會階層結構形態是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結構”。目前,由于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高,經濟結構還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又由于戶籍、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改革還沒有到位,社會結構尚處于工業化的初級階段。所以,我國現在的社會階層結構既沒有與經濟結構相適應,更沒有達到“橄欖型結構”的水平。因此,我們在又好又快地發展經濟的同時,一定要加快社會建設的步伐,努力構建現代化的社會階層結構,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協調好社會各階層的關系。首先,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各階層的地位和相互關系,在強調工人階級領導地位的同時,重視工農聯盟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堅信“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廣大農民和其他各階層勞動群眾始終是推動我國先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根本力量”。其次,要正確認識社會各階層的矛盾,妥善處理好各階層的利益關系,提高弱勢階層的政治參與度,為各階層加強溝通提供更加通暢的渠道,加強思想道德教育,著力建設和諧文化。第三,在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的同時,也要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發揮統一戰線的重要作用,團結好以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為代表的新的社會階層,構建和諧的社會階層關系。
加強制度建設和政策創新。調整和完善經濟政策,通過加速城市化進程、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構筑現代職業結構、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加大公共服務領域投入等措施,努力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調整和創新社會政策,通過強化社會保障體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創新社會管理模式、建立通暢的社會流動機制等措施,努力推進社會階層結構朝著合理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加快政治體制改革步伐,加強政府決策系統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設,從根源上保證政府的公共性和相對獨立性,擴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參與,發展基層民主,為階層利益整合提供制度保障。
(責任編輯:陳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