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梅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逐步培養學生自己修改習作的能力。教師要重視指導學生學習修改自己的作文。”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談到作文修改時指出:“改與作的關系非常密切,改的優先權應該屬于作者本人。”在當前的作文教學中,作文修改方面存在著種種弊端,這些有意無意的疏漏或認識,阻礙了學生作文能力的發展。從教師的角度看,重視學生作文的數量,而輕視學生作文的質量;重視學生作文的結果,而輕視學生作文的過程;重視教師的精批細改,而輕視學生的自批自改。反映到學生身上,“修改作文”這一環節在整個作文過程中沒起到應達到的實效,表現為學生只看分數,不看評語,即使看了評語,也不知是什么意思;或是學生只知道拼命寫文章,而不知道改文章,即使知道應該改文章,卻不知如何改,就算知道修改,卻不知道從修改過程中取得提高作文能力的效益。老師對學生作文的精批細改,往往會促使學生形成習作時的一種惰性——“寫作文是我的事,改作文是老師的事”。學生往往由于教師在自己作文中的包攬代替而放棄自評自改。
我認為培養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是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快速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小學生作文修改能力,把修改作文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有所收獲呢?如何讓學生不光愿意寫作文,還能寫出好的作文呢?放手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養學生的修改能力,是當前作文教學中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下面就此淺談幾點看法:
(一)激發學生修改作文的興趣,促進了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學生自主修改作文是對自己的產品再加工的過程,在加工過程中,學生一次又一次地審視自己,經歷了“認識——審視——提高的過程。在反復朗讀自己作文的時候,學生把它與教師批改的范文、優秀課文進行反復比較,認識到自己存在于詞、句、段、篇中的不足。經過反復比較修改后,重新審視自己的作文,會發現自己作文的問題。再經過老師的評講分析、同學間的交流探究,發現自己在作文中的一些毛病是能解決的,就有了把作文寫好的信心。看到成功的作文從自己的手中“精雕細刻”而成,愉悅之情溢于言表,對作文的興趣油然而生。這種興趣促動著學生對下次作文有了新的企盼。每次作文后教師制訂的不同的階段目標,又刺激著他向更高層次靠近。隨著學生對作文認知的不斷加深,對作文的恐懼感也會逐漸消除。在采用“小編輯部”互改作文后,體會到“作文小編輯部不僅激發了學生自批自改作文的興趣,而且也加深了對文章的整體認識”。當一篇篇成功的文章從學生手中誕生的時候,學生一次次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自然會產生把文章寫得更好的興趣和愿望,只有在這種美好的愿望中,學生的作文能力方面才能不斷螺旋上升。
(二)培養學生自主修改作文,還能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
修改作文,其實也是學生將多方面語文知識及能力應用在實踐操作中的過程。在這一語文實踐過程中,學生多方面的語文能力得到了鍛煉。就語言文字方面來說,學生要對字詞句反復斟酌推敲,找出錯字、錯詞、病句,接下來怎樣遣詞造句,怎樣傳情達意,怎樣使用標點,都有了親身實踐的感性體會,漸漸養成了對自己一言一行負責的良好的語言習慣。從把握整篇文章來說,學生在評判自己或他人文章寫得好還是不好的時候,逐漸形成并提高了自己的鑒賞或評論文章的能力,文章語言是否流暢、內容是否明確具體、情節是否生動感人、順序是否有條有理、布局謀篇是否得當,他們會以獨到的兒童觀去欣賞或批評,遠遠超于教師包辦修改時的分數鑒定所起到的效果。此外,在修改過程中,學生還要朗讀、交流,總之他要調動自己所有的語文知識及聽說讀寫能力來參與作文修改的過程,遠遠超過一堂閱讀教學課給予學生的鍛煉機會。在積極的參與中,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在學生參與修改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學生自主修改作文過程更是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這個探究是實實在在而不是走過場。此外,學生在這一實際操作過程中,邏輯、思維、想象、思辯等多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在自改的過程中應該對學生修改作文提出明確要求:
1.有目標
針對學生的每次批改,教師應該制訂不同的等級目標,供學生自由選擇。學生根據自己或他人作文實際情況自由選擇等級目標,達到了就是成功的修改,教師要予以肯定。同時教師還要采用激勵手段,鼓勵學生不斷升級,對于修改能力特別強的,教師還可以繼續制訂更高的等級目標,滿足他們“我還要更好”的欲望。
2.有規矩
學生的修改不是信手涂鴉,想怎么改就怎么改。教師要為他們制訂統一的批改符號,要求學生記住、掌握,并能使用。為鼓勵學生的積極性,教師也可讓他們自行設計一些表示贊賞的符號,加小紅花、蘋果、大拇指等,不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還讓學生養成欣賞自己、贊賞他人的習慣。此外,修改時還應該要求學生做到書寫整潔、行款正確,切不可隨意。
3.要求反復朗讀
教師要明確告訴學生,修改離不開反復的朗讀。可以給學生講一些古人的改字佳話,如歐陽修追字,賈島“推敲”等故事,激發學生在“讀中改文”的積極性。學生在反復朗讀作文的過程中,能發現自己或他人作文中存在的問題,如不通順,沒有條理等,在反復朗讀中去比較修改,審讀文章,以達到“文從字順”。
4.教給學生自改作文的方法
培養學生自改作文是指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是作文批改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利用探究、協作、交流等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自主修改作文的主動性,促進學生作文能力的發展。要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小學生作文修改能力、把修改作文的權利還給學生、首先要教給學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使學生在修改作文的訓練過程中,逐步養成修改作文的習慣,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教師示范,指導修改方法
學生作文本交上來后,教師選取一兩篇典型的作文當著全班學生的面進行示范修改。示范步驟要清晰,先朗讀全文,弄清全文講的是什么;接著與學生探索修改的方法,如把用詞不準確的地方改準確,把不通順的句子改通順,把長句子斷成短句子,刪去重復啰嗦的詞句,增添一些詞句,使意思表達得更清楚完整,調整錯亂的段落。哪些是重點應該詳寫、如何寫建議性評語等,這些方法要在一次或幾次示范修改中逐一滲透,遇上意思不明確的地方,還要讓文章作者談談要表達的是什么意思,再商量如何修改。這些示范使學生明確知道該如何去操作,修改后還要請原作者朗讀全文,說說這樣改有什么好處,自己受哪些啟發;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此次作文修改的方法,板書在黑板上。
探究交流,共同提高
互評互改,教師應從學生的基本心理出發,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幫助和教師指導的交互作用,完成修改任務,培養自改能力。可把學生分成幾個自改小組,在修改過程中,通過學生互改,既發揮了群體作用,又調動了個體的積極性,而且提高了修改能力。
學生修改作文除了教師修改示范的修改方法外,典范性的課文及字典等工具書都可以作為修改的依據。同時,學生修改作文的過程也是一個探究交流的過程。學生可以自批自改,也可二人互改,還可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共同修改。每個小組由作文層次不同的學生組成,小組修改時,由一人宣讀文章,其他人提出修改意見,并由宣講人執筆在作文本上;也可每人負責一個方面,逐篇閱讀,認真修改,寫出評語,然后再“流水作業”。小組修改集眾人的智能,能把文章修改得更好,同時對于那些能力弱的學生有所幫助,讓他們體驗到自己的力量。但這種方法不宜常用,否則會使部分學生產生依賴思想,小組修改、二人互改都是促進自我修改作文能力提高的輔助形式,因為學生在以后的寫作過程中,畢竟是主要靠自己的修改才能達到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
學生修改完作文后,就在一起交流此次修改作文的體驗。由一人宣讀自己修改的作文,邊讀邊講哪些地方是經過自己修改的。并說明這樣改的理由和好處,其他同學可以補充不足,也可以提出異議。這種交流方式也應該是多樣的,可以在全班開展,也可以在小組進行,教師根據每次作文的內容、學生作文的興趣,以及學生在上次交流中的表現和在本次作文中的具體情況確定。
批閱評講,及時回饋
學生修改作文后,教師還要批閱。在批閱中學生的作文寫得怎么樣,批改存在哪些問題,要隨時做好記錄。對于學生修改過程中的明顯疏漏或錯誤偏向,要及時指出;遇上修改得好的給以肯定,但重批略改,即使改也只做些學生看得懂的提示性符號。然后根據所做記錄和教師在學生修改中發現的問題,精心準備一節作文評講課,講評要及時,要有針對性,能對學生的作文和修改作出恰當的評價。講評重在總結經驗,也要分析那些帶一般傾向性的問題,當然也不可放過較為典型的個性化問題。講評可由教師講評,也可學生討論。要能以點帶面,對所有學生能產生積極的指導意義。
整理成果,交流欣賞
結合教師的評講意見,以及在交流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學生再次修改作文(也可寫同類題材作文),并將修改后的作文認真謄寫在自己的“精品集”上,廣泛地交流欣賞。可讀給同學聽,也可讀給父母聽,可張貼,也可結集保存,還可推薦發表,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展示空間,滿足學生成功的欲望,激勵學生寫出更好的文章。
“文章不厭百回改”,誠然,要使學生自覺養成勤于改文的好習慣,教師所付出的艱辛,遠要比自己親自動手批改多三倍、五倍。但教師通過有準備地對學生作文修改方法的指導和培養,使學生形成文稿寫成后積極修改的良好習慣,這樣,教師的作文教學就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的作文能力就會自然而然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