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祥斌
自2010年年底,大連市企業文化研究會主辦的詩化教育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以來,引起各界強烈反響。《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工人日報》等中央級新聞媒體予以報道。大連市古建筑園林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德凝先生踐行的詩化教育之路,也引起廣泛關注。這里就其詩化教育的創新及其對企業文化建設的影響加以論述。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強國,給我們開啟了一個新境界,其價值主要體現在革新文化和提升道德。這是一次精神生命的脫胎換骨。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這個觀點開創了中國教育的基本理念詩化教育。徐德凝的凈心詩,是中國詩化教育的創新,其實質是繼承中國傳統教育思想中的精華部分,將詩化教育融入個人修身養心和企業文化建設之中,努力追求真、善、美合一的境界。
自我道德人格完成的時代載體
詩化教育,首先是教育自我,改變自我。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是改變世界。”我們要造就一個美好的外在世界,首先要造就一個美好的內在世界,這個內在世界就是自我。改造自我就需要一種自省的力量,強調自省亦是中華文化的精華所在。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他強調了人的羞恥心。孔子的弟子曾參更把自省發展到極致,他要吾日三省吾身。他們這種自省的目的,最后的歸宿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要以中華優秀文化來滋潤我們的身心。
心是什么?心是精神。人的真正潛能在哪里?在心里。人心有無窮無盡的寶藏,我們為什么看不到,為什么不能打開這個心門,因為有一層障礙,我們姑且把這層障礙叫做膜,這層膜就像白內障,有了這層膜就看不見東西了,就是一片黑暗。這層膜是什么?是私心雜念,是物欲的包袱。你去掉一點,就得一分光明。人心像鏡子,人心像清水,人心像明鏡的天空,他們洞見事物的本質;人心是暗物質,暗物質開發一點,就會變成巨大的能量;人心像宇宙,無窮無盡。笛卡爾說:“人總應力圖戰勝自己而非戰勝命運,改變自己的欲望而非改變世界的秩序。”因此,強化內心的修為是至關重要的。
《大學》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在儒家看來,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邏輯起點,為政者在道德修養上應該是國之首善、民之楷模、社會風氣的引領者。
大連市古建筑園林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德凝先生,可以說是修身的楷模。這一切源自于他的家庭。他自幼浸潤于中華文化的熏陶。他的父親和他的爺爺對他耳濡目染、口提面命,從他孩提時代起長輩們的言行舉止,長輩們對他所講的中華文化傳統故事,無不貫注著做人處世的道理。他以此作為自己為人處世的根基。幾十年來,從記事起至今,他從沒有頂撞過父母;結婚36年,與夫人沒有吵過一次架;兄妹五人在一起共事幾十年,從沒有為利益紅過臉,他將自己的修為輻射子孫,培養出了優秀的孩子,大學畢業后個個都能獨擋一面。可以說,這是他人格修養的魅力之所在。
梁啟超說:“人類能改良或創造環境,拿什么去改良創造?就是他們的心力。”心文化,是文化創新的新境界。
“栣眾惡于內,弗使得發于外者,心也。”(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號》)凈心詩是一個育人的完整過程。省——思——凈,省思分辨善惡好壞美丑,凈培養內心真善美的力量。德凝先生以詩洗心,以詩凈心,以詩修身。德凝先生寫詩是他發自內心的需要,心靈安頓的需要,他每天早晨起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寫詩,把詩寫在日記上。面對當今的社會環境,人需要自省,而詩就是他自省的一種形式,一種載體,他是用詩來凈化自己的心靈。寫詩使他每天生活在愉悅之中,這種愉悅在于他有一個清靜安寧的心靈。他曾在詩歌里寫道:“每天早晨,我都要檢查心靈,看一看有沒有堵塞有沒有淤滿,發現雜物馬上清除,讓他露出泉眼。”
孔子云:“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也。”意思是說,作為有理想有抱負的知識分子,當有無窮責任、無窮事業,當走向社會、服務于社會,否則,貪圖安逸,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就是“士”的恥辱,就不配當一個知識分子。道德修養或道德實踐即通過修身或自我改造以達其“內圣”目標;社會政治實踐即通過事功或社會改造以達其“外王”目標。“內圣”有賴于“立德”,即注重人的自我身心修養以挺立道德人格;“外王”有賴于“立功”,即在社會上成就一番大事業以挺立政治人格。最基礎的是人格,沒有人格,政治思想無處生根,無以為本。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毛詩序》)德凝先生從18歲開始寫詩,詩歌記錄了他的生活,記錄了他成長過程中的生命軌跡和心路歷程。他的詩就像古代東方哲學的表達方式和風格,是生活體驗的拓展和升華,以平民化、草根化的語言體現著誠信與堅守的時代特征。孔子所謂道不遠人、遠人非道,不離日用常形的形上體驗,將以更平實、庸常的形態說出極其高明的智慧。思與詩的界限或許在于思仍是人類探求真理的努力,是本真生活的真理、存在的真理。他的詩內蘊深邃,綿細而不乏大氣,發人深省,在詩牢牢撐起命運的風景線上,可以看到他照取人性的勇氣和把握自我命運的超乎尋常的力量。如“以膽識與修養為規/以自我為圓心/人的一生是在畫圓/只是每個人所畫的圓大小不等”,在樸實的詩語中,給人以理性的思索。
傳統文化的現實轉化形式
詩化教育,在于以詩化人。文化是人類前行的燈塔。探尋文化,是為了追求文化的意義,探求文化的作用。文化的本體和本質在于“文”,它的作用和意義卻在于“化”。教化可以美風俗。不僅好書可以遷化人,好詩更能影響人。“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易風俗。”(《毛詩序》)專注于傳統文化的人間生活化,讓傳統文化獲得鮮活的生命,由此煥發傳統文化潛在的勃勃生機。詩化教育的現代載體形式與轉換,也是發自他內心的需要,一種做人的自省,一種道德修養,自我教育。然而,他不想教化別人,卻恰恰可以教育別人,影響別人,影響社會。評價一個人的道德行為,不應只看他自我完善的內在價值,還要看他與人為善的結果。顯然,用結果主義的邏輯推理來分析道德權利,不見得完全充分,但卻十分必要。立足于實踐,創造現代中國文化。實踐是文化真正的“源”,是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所在。文化問題僅僅停留在書本上,停留在學者的話語中,是沒有生命力的,只有立足于實踐,把握和總結實踐中的新成果,中國文化才有真正的創新。在實踐中創造,傳統文化才是現代文化健康生長的“根”,離開了實踐創造,傳統文化就成為“歷史包袱”。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德凝先生就是一個實干家。凡事重要的在于做,一年容易,十年八年容易,幾十年堅持下來就不容易了。德凝先生有一顆美好的心,他把一顆大愛之心給予親人、給予朋友、給予社會。這些年來,大連市的城市建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里就有德凝先生和他的公司的功勞,濱海路、虎灘海洋公園、森林動物園、勞動公園等景觀都傾注了他們的心血,也成為大連一張張亮麗的名片。他以天下為己任,多年來,他把自己體悟出來的做人處事的道理到處宣講,在企業、在學校、在社區,他現身說法,我們看到一朵朵和樂美善、福壽康寧的花朵正在開放。
詩化教育,是傳統文化的現實轉化形式。幾十年來,他寫了兩萬多首詩歌,出版了《行吟集》《放歌行》《海之韻》《走過紅海灘》《記憶的雕塑》五部詩集。他新近出版的《佛典的管理智慧》《儒家的管理之道》更是傳統與現代結合,蘊藏著豐富的“素質”內涵、中華傳統美德和傳統文化的精髓,流淌著人類豐富的情感,凝結著一代代人最寶貴的生命體驗,它讓抽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變得具體形象生動,在理論層面易于理解,在實踐層面易于遵循,實踐著中華文化的現代轉化。
經濟資源與文化資源整合的獨特路徑
詩化教育,是經濟資源與文化資源整合的獨特路徑。文化既是對歷史的記憶,更是對未來的選擇。一個民族,有什么樣的文化,就有什么樣的歷史、現實和未來。民族的振興,必然伴隨著文化的繁榮;國家的富強,必然要有強大的文化支撐。文化的發展,除了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之外,還能帶來民族素質的提高、社會進步和經濟的持續發展。當今世界,文化正在深刻地影響著大眾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刻影響著經濟社會發展的走向。
人類發展歷史反復證明,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向心力,不在于一時擁有多少財富,而在于是否擁有持久強大的精神力量和優異的文明素質,在于是否擁有共同的價值觀、道德準則和普遍遵循的行為規范。要增強民族認同感、歸屬感和凝聚力,就必須培育和形成共有的精神家園。這樣,才有強大的向心力,也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民族要實現復興,最首要的正是要實現中華文化的復興。
企業家是先進文化創造發展的一支推動力量,將文化與社會道德建設需要結合起來,推動文化創新和發展,這是正面能量,德凝先生以其正能量抵制那種落后的、平庸的、色情的、充滿物欲的文化。
歐洲心理學家榮格說:“一場文化活動最終成果是人格。”克爾凱郭爾認為,人之所以腐化和墮落,是由于缺乏內在的精神的自覺,因此,人們就完全陷入膚淺的表面的世俗的人類世界,忘掉了人類的真正價值和人生的真正意義在哪里,迷戀于本質上絲毫沒有意義和價值的東西,在相互爭執中失掉了“自我”。美國的卡特總統曾在電視演說中說過這樣一段話:“美國正走到歷史的十字路口。一條是我今晚所警告的路:走向支離破碎和自私。在這條路上有一塊錯誤的路牌說,‘自由就是人人有權損人利己。這是一條為蠅頭私利而紛爭不已,終于大亂而無法前進的道路,這注定是失敗之途。”
當今社會,商品拜物觀念已滲透于中國社會各階層的意識深處,以至教養、文化水準很不相同的社會各階層,在追求金錢的過程中,其行為方式之不道德在本質上竟沒有多大的差別。許多民營企業家,發展到一定階段,聚集了大量的財富,卻不知道如何支配財富。德凝先生,在這里別出新裁,他以詩塑造人格,以詩塑造企業,正如他所說“詩之魂,附我身,一生行,一路吟”。他將他出版的詩集贈與他人,贈予社會。他說:“我的詩集,能給朋友們,給讀者一點啟發,一點借鑒,我就非常高興了。”詩歌一路伴他前行,讓他永遠保持一顆純潔善良、奮發有為的心,使他保持了一雙明察秋毫又寬容豁達的眼睛,讓他擁有一副勇于進取、刻苦鉆研的頭腦。
當年黑格爾在柏林大學致開講辭時曾大聲疾呼:“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現實,太馳騖于外界,而不遑回到內心,轉回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園中。”我們的原有家園是什么?是中華文化。我們要以中華文化來塑造人格,呼喚人文精神,呼喚全民對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事實證明,沒有思想根基和道德自我調適,所謂經濟騰飛是無本之木。我們要呼喚人文精神,呼喚個人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感;呼喚個人對環境、對生態的關心和愛護;呼喚人與人之間的友善和愛心。這是一種大境界,我們應當追求這種大境界。
創造性地承接并轉化中國傳統通俗文化,在商品化與市場化的過程中保持文化創造和消費的真實的人間情味和具體的大眾性格。無疑,這一艱巨的使命只有具有文化自覺的企業家才能真正完成。德凝先生,作為具有文化自覺的企業家,通過實踐,不僅實現了自我的完善,重要的是他實踐了他的企業文化。他以他的詩把他的思想向外輻射,在質樸與本真中用他的凈心詩實踐著他的詩化教育創新之路,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是大山里走出來的人,永葆大山人的古樸和純真。幾十年的南征北戰,從未丟失自己的赤子之心。”正是他的那份古樸與純真的赤子之心,給讀者以至真、至善、至美的教化意義。德國哲學家、社會學家馬科思·韋伯在他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說,冒險、開拓、創新既是西方的個人精神,又是西方的企業精神,更是西方的國家精神。我們有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是我們豐厚的精神資源,物質資源開采一點少一點,而精神資源不開采它會萎縮,所以,我們應立足于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把精神資源與物質資源相結合,就一定會建設一個強盛的大國,就一定能實現我們的中國夢。
(作者系大連市企業文化研究會會長)
(責任編輯: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