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幼華
目前,如火如荼的創建學習型黨組織活動處于一種瓶頸狀態。
許多人簡單地把創建學習型黨組織活動等同于讀書學習活動,這是對創建學習型黨組織本質的誤解。
創建學習型黨組織離不開讀書學習,但讀書學習絕不等于創建學習型黨組織。讀書學習是手段,不是本質。黨的歷史上那些熟讀經典的所謂“二十八個半百分之百的布爾什維克”們,給我們黨帶來的是什么?至今仍有思考價值。
要解決創建學習型黨組織的瓶頸問題,必須深刻認知兩個問題:學習和學習型的本質含義是什么?個人學習和組織學習關系是怎樣的?
“學習”和“學習型”的本質含義是什么
學習的本質是適應生存,無論人類和動物都是如此。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說文解字》說:“學”的意思是覺悟。這個字的創意是一個小孩子(子)尚在朦朧之中(會意:“子”在襁褓狀),通過教育(文旁所示),使其受到啟發和覺悟。可見,中國古哲人把“學”首先看作一種人的思維活動。“習”字則強調的是行為的改變,以適應生存。因為繁體的“習”字與飛翔有關,意即從不會飛到飛。《禮記·月令》載“季夏之月,……鷹乃學習?!薄皩W”“習”二字構成一個雙音合成詞后,其意義便具備了思維和行為同時進行的內涵,所以孔子有言:“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p>
我們可以認為,學習的本質,表象是適應,內涵是生存,即適應生存。從本質上看,動物的學習是一種具體的適應,人類的學習是一種準備式、儲備式的適應,其適應的目的都是生存。從人脫離動物界開始,人的適應過程就開始走向復雜,人不知道今后要適應怎樣的變化,但知道自己可以適應這種變化,因為人類創造的任何變化都是以自己學習為基礎。
最新科學研究告訴我們,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樣,存在著一種被稱作“hoxgene”的基因,這種基因告知人類身體,在早期發育期間,軀體的各個組成部分怎樣安放,它控制著在人類母體里“建造”我們軀體的過程。但是,此后,基因們的工作狀態突然潛在化了,它們從控制狀態轉為待控狀態,使人終生都處在準備狀態中,時開時合,保持著對外界環境做出各種反應。它們無法預測人的經歷,不能再繼續單方面塑造人,所以只能讓人具有一種人類獨有的功能,即適應教化的天性。這種天性的具體化便是人類獨自擁有的“人類學習力”。換句話說,人類天生具備待開發的無限潛力——學習力。更為重要的一點是,開啟和催化人的潛在功能的唯一鑰匙就是學習。所以,科學家下結論認為:“學習過程本身就是基因的開啟或關閉。我們把基因組的‘蓋子開得越大,經驗對基因的影響似乎就越強?!?/p>
因此,只有人類具有創新性適應能力,它來自于前瞻性、創新性學習。前瞻性和創新性要求我們的學習,在內容、方法,特別是思維方式上摒棄陳舊的學習模式,要用終極關懷的哲學思維來看待學習。首先,學習是人的一種生存屬性。人活著就得學習。學習能使人的各種潛能充分發展,特別是智慧潛能。人以智慧程度來區別和動物界到底差別多遠。人走向完人,走向全面的人,走向成熟的人的過程就是不斷遠離動物性的歷程。其次,人的學習屬性表現為一種發展性屬性。從當今世界變化趨勢看,“生存—發展”這樣的邏輯模式已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發展—生存”的新模式。發展不再是生存的某個階段,而是生存的前提。個人如此,組織和國家亦如此。鄧小平早就說過:“周邊國家發展了,中國不發展,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性生存才是最適合當今社會的生存方式。
由此可以推論,“學習型”的本質就是“一種適應變化發展的生存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學習型”是一種比喻概念,它的內涵是混沌的?!皷|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型卻有‘型”。辯證地看,“無型”是本質特征的體現,是普遍性;“有型”是本質特征的具象化,是特殊性。
黨的十八大要求我們要建立一個“學習型、服務型、創新性”的政黨,如此強調“學習型”的重要性,是因為它關系到我們黨的存亡與發展。
“一種適應變化發展的生存模式”,即無論世界、社會現實怎么變化,一個個體、組織的存在模式都能適應,都能生存發展。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我們黨的幾代領導核心組織:幾十年來,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我們黨都能發展壯大。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解決了中國革命的問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解決了社會主義建設方向問題;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解決了新形勢下建設一個怎樣的黨的問題;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黨的第四代領導集體,解決了高速發展的中國要建造一個怎樣的社會的問題。這就是一個體現學習型黨組織充分活力的生動案例。
因此,加深對“學習”和“學習型”的本質認知,并以此帶動我們創建學習型黨組織實踐活動就顯得尤為重要。
個人學習和組織學習關系是怎樣的
創建學習型黨組織,有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即“個人學習”和“組織學習”的關系問題。沒有組織的學習,就不能奢談學習型黨組織。一方面,現代社會造就了以組織為最小單位的運轉體系,強化了組織作為社會基本單位的作用;另一方面,組織與個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相悖依存,沒有個人學習,也就沒有組織學習。換句話說,沒有“學習型個體”就沒有“學習型組織”。
“學習型存在方式”在個體人格上體現為四個維度:態度、思維、行為、效用。具體說來也就是四個維度上的“價值觀學習化”,體現為生活工作學習化,學習化生活工作。
如果把這種“學習型存在方式”個體人格體現在組織上,就是學習型組織。進入學習化、信息化、技術化的當代社會后,組織的意志和國家、人民的意志息息相關,支撐社會的基本組織單位顯現出更多的“人格化身”特征,因而形成組織意志基礎的組織學習就顯得特別重要。
當然,組織學習又不是個人學習的簡單相加。換句話說,沒有黨員的學習,就沒有學習型黨組織,但并不是黨員們都在學習了,就叫學習型黨組織。這就是亞里士多德所說的“一加一大于二”的道理,是學習的辯證法。
前面講過,學習的本質是適應者生存,從本質上講,人類對環境的適應,本身就具有創新性。其他生物的進化是通過突變和自然選擇來適應環境的,而人類卻相反,不再靠遺傳因子適應環境,而是主動改變環境來適應自己的遺傳因子。
推論開來,組織也是如此。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無論是經濟組織還是政治組織,只能是一種不斷學習、不斷適應、不斷變化的系統,否則就難以生存。因此,我們把“組織學習”定義為“一種提升組織智慧,加強組織活力,促進組織發展的學習方式”,它是一種能把個人發展目標和組織發展目標和社會需要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強有力的學習思維能力,釋放出一種系統能量的學習方式。
全球化發展的“流特征”,使知識和技能產生一個新的特點:“共享才有價值”“共享才有生命”。專家指出,全球化是一個過程,它表現為五大流,即“人才流、物質流、資本流、信息流、知識流”。在一個組織內部,知識技能如果只以“位空間”方式存在,它的價值、力量、生命力就會減弱。任何絕世的發明或高超的技巧如果只停留在某個體(位空間)上,其價值、力量和生命力都是有限的。信息、知識、技能只有從“位空間”轉到“流空間”,在整個組織內部快速流動,才能發揮其價值,才能發展,才能發揮最佳效用。因此,組織學習非常注重在個人學習和團隊學習基礎上的“共享”,采用互動交流、相互咨詢、相互反饋的方法。
此外,組織學習的最大價值在于激發組織內部的系統能量。這種能量來源于對知識、信息的充分發酵。信息時代,特別是以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技術普及,拓寬獲取知識信息的渠道,使知識信息來得更容易,同時也使很大一部分知識信息呈現邊際貶值狀態。而對知識信息的篩選、分析以及深度思考,尋找到正確的理論和方法,就顯得尤其重要。這就要求我們組織內部的成員在學習時要具有強大的學習思維能力,沒有這種學習思維能力就沒有學習的效益,因此,組織學習就應該是組織成員學習思維能力的集中體現。
可以說,組織是有機的、靈活而有生命的。今天我們所應強調和突出的,并不僅僅是強化個人的學習并把它們簡單相加。我們需要的是亞里士多德式的思維結果:整體大于部分的和?!敖M織學習”是立足于系統的思維方式,根據組織的特點、價值觀、知識系統、實踐技能、社會需要,而在整個組織內部開展的學習,它的特征是共享、反思、創新。它是個人學習的團隊化,團隊學習的最大化。
我們創建學習型黨組織,不同于其他學習型組織,它有極強的政治指向性,理論導向性和目標實踐性。但是,如果我們從本質上認識了上述問題,將會幫助我們走出瓶頸,收到實效。
(責任編輯: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