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春梅
生本教育既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教學模式。1999年,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郭思樂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的理論。歷經(jīng)十多年實施探討,在廣東、山東、遼寧、江蘇、江西、新疆、香港、澳門等地試驗推廣,取得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得到了廣大師生的廣泛認同。生本教育課堂,就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以教師為主向以學生為主轉變,教師僅僅是充當學生學習的向?qū)А2捎蒙窘逃哪J剑瑢W生是教學中的真正主體,是課堂的主人,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的積極參與,親力親為,擴充知識,提升能力,從而形成積極、高效、良好互動的課堂教學。
一、確立生本觀念,構建民主互助的師生關系
在初中思想政治課堂開展生本教育模式教學,首先要打破傳統(tǒng)的師本教學模式的束縛,確立生本觀念。教師要拋棄過去師本教學模式的各種弊端,教師組織教學要以“生”為本,以“學”定教,教學模式以“突出學生”“突出學習”“突出合作”“突出探究”為特點,教師充當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鼓勵者和引導者。一切教學活動設計和教學過程都是為學生好學、學好而設計的。這就是郭教授所說的實現(xiàn)了“教育必須轉化為學習”,“學是教學的本體,教原本就是用來幫助學的”,把“教為本”變?yōu)椤皩W為本”“教皈依于學”。
在新課標精神引領下,筆者重整了組織教學的整體思路,以把課堂的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組織教學的立足點,結合課程教學的目標和要求,把課程教學目標的具體內(nèi)容,分化為多個具體的小的知識目標要求,落實到每一個學習小組和同學上,讓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時有具體的目標和學習任務。
1. 讓學生懂得學習是自己的事。教師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景,提供條件,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勇于探討。在生本教育的課堂中,討論是一種最常見的學習形式。只要是學習需要的,沒有什么不可以討論的。教師引導學生依據(jù)自己的各種困惑,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教師鼓勵學生探討問題后又鼓勵學生表述自己的想法,甚至要求學生用文字表述出來。所以,生本模式的課堂,學習問題,人人可討論,幾乎堂堂有討論,討論是學習的常規(guī)。
2. 讓學生分享教學的決策權。生本教育的方法就是全面依靠學生,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育的核心是學生,一切教育活動的開展都應該以學生為載體,為學生好學而服務。教師的工作只是因勢利導,幫助學生挖掘潛能,尋找學習方法,引導學生構建自己的學習思維。人要存在,就要學習,通過學習才能得以成長,發(fā)展自己。學生能分享教學活動中的學習決策權,真正感受到參與學習,完成學習目標任務等教學活動都是“我自己選擇的”,從而“必須認真對待,全力以赴”。
3. 設計個性化的梯度作業(yè)。教育教學所面對的是有個性差異的學生,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認知和思維特性。因此在設計作業(yè)時,生本教育要求教師給予學生最大的自主選擇權,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已實際情況完成各個學習任務。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完成作業(yè)的數(shù)量、方式方法。使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體會到參與學習、獲得成功的樂趣。有個性差異的梯度性作業(yè)的設計,既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掌握目標知識,又能讓學生樂于接受完成,教師也充分享受到了個性化的梯度作業(yè)所帶來的成果,讓每一位學生個體都能擺正學習態(tài)度,掌握學習方法,從而達到掌握知識、提升能力、共同進步的教育教學目標。
二、堅持生本教育,開展探究性課堂教學模式
教學過程是一個學生的學習過程,意味著讓學生獵取更多的主動與自由。教學的目的就是在知識的學習和掌握過程中發(fā)展和增強學生的主體性。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課堂教學、作業(yè)布置等環(huán)節(jié)中,都著重考慮如何從多個角度去喚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這一點上,生本教育與新課程改革倡導的理念不謀而合。生本教育主張開發(fā)學生的潛能,教師不代替學生對他們自身的潛能進行開發(fā),把課堂教學當作是學生潛能開發(fā)的主戰(zhàn)場。組織教學、落實教學目標要求時,著重考慮怎樣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去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因此,教師應該創(chuàng)設特定活動環(huán)境,開展自主、合作、探索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維方式,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
例如七年級下冊“做自立自強的人”,一般情況下,初中年齡階段的學生對這方面生活的體驗仍是比較模糊的。為了讓學生領悟到“自立須自強,自強者自立”的主旨理念,筆者沒有直接講解,而是以“自立須自強,自強者自立”為主題,組織學生進行各種活動,鼓勵學生學會合作,依靠小組集體智慧戰(zhàn)勝困難和挑戰(zhàn),從而加強對自信、自強的體驗,提高獨立生活的能力,樹立自立自強的生活態(tài)度。活動方案可以結合實際,采用多種形式,各學習小組有計劃、分步驟地開展活動,并記錄活動過程,建立“自立備忘錄”等,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讓每一個學生都談或?qū)懽约旱氖斋@體會,重點分析自立能力的重要性和樹立自立自強理念對自己學習或以后生活的影響。這樣,學生就能夠把”做自立自強的人”與自己的真實的體驗聯(lián)系起來,通過參與、交流、體驗使學生深化認識,體驗了探究性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樂趣,真實地提升了自身的綜合能力。
生本教育開展探究性課堂教學,特別注重學生的真正參與,重視學生的體驗生成教學資源。所以,開展教學活動時把教學目標要求分解成具體任務,落實到每一個學生身上,要求每一學習小組和每一個學生都要在學習和活動中承擔相應的學習責任。真正做到在學習上,“人人有點,點點有思”,甚至要求“思思能成文”。例如在學習七年級思想品德《讓我們選擇堅強》,筆者在課堂先播放一段視頻《無腿女教師廖智舞動信念》,通過廖智在汶川地震失去雙腿后還依然積極進取為主線展開討論。學生在這樣的素材和學習活動進行思考,寫出自己的感受和面對困難將采用的方法或設想。
三、轉變教師角色,做好輔助學生的導引工作
生本教育的教學活動是以“生”為本,以學生的“學”為主,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統(tǒng)一的,以學生在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得到發(fā)展為主,教師的工作主要是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做好學生學習的導學、引領工作,為學生參與學習、開展活動、發(fā)展能力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和條件。教師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信任學生最終掌握知識的能力和行為,堅信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各種必要技巧,相信學生有能力來調(diào)整自身的行為和進行自我評價,創(chuàng)設條件和契機讓學生獨立地自我思考、決策,自己解決問題,自由表達思想。教師課堂教學課堂活動操作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就是“導、引”兩個字,具體操作時引導學生進行“讀、議、練、結”。
“導、引”就是指依據(jù)生本教育的理念、模式,踐行新課程改革,做好各課教學的導學案,創(chuàng)設情景,設問引思,激發(fā)參與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完成各項學習目標任務。“讀”就是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了解教材中的概念、定義、原理知識等,弄清各知識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教師引導學生查找資料,尋求方法,指導學習。“議”就是討論學習,對學生困惑不解的問題以及知識的重點、難點、疑點,老師給予必要的點撥,讓學生調(diào)整認知思路,積極參與討論、開展合作探討,達到“通”的境地。“練”就是精心設計練習題,突出解題的思路和思想方法,練習應對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難點、疑點。讓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可共同討論,合作學習,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以鞏固知識,發(fā)展智力,提升能力。“結”就是對所學內(nèi)容進行歸納整理,鞏固深化所學知識。先讓學生談學習體會、學習心得,談學習中應注意的問題,最好能讓每一位學生都說出來,說出自己的學習感受和心得,必要的內(nèi)容一定要用文字表達出來,教師再予以畫龍點睛總結歸納。
在思想政治課堂上落實生本教育理念,讓教師們轉變了觀念,認識到學生是教學過程的終端,學生知識的獲得只有學生自身才能最后完成。所以,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學上,依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自己在嘗試、踐行生本教育的理念同時,真正更新了教育教學理念,提升了實際工作的能力,發(fā)展了自己,有了好的回報,同時也更深刻地理解了郭思樂教授所說“教師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動學生的纖夫,只有學生自己,才能使教育效果真正落實到素質(zhì)教育層次”的真正含義。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