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漢華
我校是一所農村初級中學,生源均來自農村,大部分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基礎也較差。古詩文歷來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傳統的字詞翻譯、文本串講的陳舊教學方式很乏味,使古詩文教學高耗低效,怎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引領學生輕松走上學習古詩文的康莊大道,從而提高古詩文教學的課堂效率?
入情擴充
擴充就是保持原古詩文句子的情境下,在原句上添加相關的內容。這種做法一方面既能促使學生深刻理解古詩文內容,另一方面又可通過煉詞來訓練學生的創造力。示例1:(你相信嗎?)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只是太可惜了?。┣Ю锺R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你信服嗎?)故雖有名馬,衹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選自《馬說》)示例2:(長江)渡遠荊門外,(大江)來從楚國游。(起伏)山隨平野盡,(滾滾)江入大荒流。(江面)月下飛天鏡,(天空)云生結海樓。(詩人)仍憐故鄉水,(鄉水)萬里送行舟。(選自李白《渡荊門送別》)學生添加的內容不但符合文意,而且豐富了詩文內涵。讀來瑯瑯上口,增添了學習樂趣。
拓展名篇
學生如能盡情品味課外典范,能斷句,能讀懂,就能不斷積累古詩文語感,擴大古詩文閱讀范圍,并加深對原文內容、內涵的理解。如學習《醉翁亭記》后,我引導學生閱讀其姊妹篇《豐樂亭記》。學生通過比較閱讀,不難明白這兩篇散文以其豐富的意蘊昭示了他獨特的精神世界。表層抒寫作者的山林之樂,次層抒寫作者與民同樂,并自我肯定在滁州建立的政績,深層則表現出作者以從容、淡定的心態坦然面對人生遭際,體現出一種積極有為、樂觀曠達的精神。從兩文中透露出的是作者政治上和創作上不凡的識見,更體現出作者獨特的人格魅力。
巧用歌曲
不少流行歌曲直接利用古詩文作為歌詞,巧用歌曲學古詩文,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可加深對古詩文內容的理解。如教學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我通過多媒體播放王菲的《明月幾時有》,學生邊聽邊唱,在輕松的氣氛中理解了詞的內容,在深情的歌聲中體驗到作者思念親人的情懷和豁達的胸襟。此教學形式走出了古詩文傳統教學中單調、枯燥的樊籬,能使學生在樂中學,在學中樂。
演課本劇
學習《愚公移山》時,我讓學生分愚公和智叟兩個角色演示朗讀,在表演過程中,既讓學生熟悉鞏固課文知識內容,感受到兩個不同的人物形象,又讓學生體驗到學習古詩文的快樂。再如學習司馬光《孫權勸學》時,可先讓學生想象出魯肅與阿蒙議論的具體內容,然后分孫權、魯肅、阿蒙三個角色表演課本話劇,生動再現文本內容。
故事激趣
進行《愚公移山》教學時,我用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導入新課,激起學生學習新課的的強烈欲望,讓學生正式學習課文之前就對課文有了大致的了解,學生就不難理解課文內容,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學習《出師表》時,可用“樂不思蜀”這個成語故事導入,學生就不難明白作者當年為什么出師前要寫此表給昏君。在講解課文第六、七自然段時,可分別講“三顧草廬”“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注重研討
我發現不少學生手頭上都有古詩文方面的參考資料,于是,我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這些資料,以學生研討的方式進行古詩文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具體做法如下:首先讓學生利用古詩文參考資料預習課文,然后在課堂上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學生在小組內不參閱資料的情況下,逐句或逐段輪流研讀課文,本組其他同學邊聽邊看資料,發現主講人講錯之處就給予及時指正,有爭議的地方在本組內共同討論解答,本組內仍有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再請老師解答。以這種研討方式教學古詩文,讓學生從“主聽”變為“主講”,從“主抄”變為“主學”,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憑詩繪畫
憑詩繪畫,寄學于繪畫活動中,寓教于娛樂,學生能在愉快中得到更大的收獲。如學習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時,要求學生找出這首小令描繪的景物,結合自己的想象,畫一幅表現小令內容的簡筆畫,然后把好作品展示給全班學生。通過此次活動,學生不僅能當堂熟練地背誦這首小令,同時也理解了小令的內容和情感。再如學習柳宗元《小石潭記》時,我要求學生依據文本中描寫的景物,結合自己的想象進行繪畫,學生更好地體會了小石潭的清幽秀美和作者憂傷、凄苦的心境。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