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華龍
一、全面認識教學過程的本質
1. 教學過程是認識、實踐和發展相統一的過程。
首先,教學過程是在教師指導下,以學校為主要場所,以教學內容為目標所進行的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認識過程。其二,教學對象在了解客觀世界、掌握目標知識時離不開實踐環節。認識來自實踐,只有經過實踐檢驗的知識才能真正被教學對象內化,被教學對象理解并掌握。比如,剛畢業的師范學生,雖然在課堂上學了不少的從事教學的專業知識及技能,但僅靠這些遠遠還不能勝任教學工作,他們還必須在教學實踐中去進一步領會所學知識,提高教學技能,才能成為合格教師。其三,通過教學認識活動和教學實踐活動,教學對象的智力得到發展,能力得到提高,個性得到完善。
2. 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社會交往過程。
教學過程的發生、教學目標的實現,都是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有目的的、不斷變化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完成的。教師和學生都是這一交往過程的主體。他們對這一過程的參與態度、力度及能力直接影響活動效果。
二、違背教學過程本質的主要問題
忽視學生全面發展。教學過程是認識、實踐和發展相統一的過程。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但現有的教育評價單一而片面,都將學生的考試分數作為最權威的指標,迫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分重視學生智育發展,追求考分和升學率,致使學生片面發展,以至許多所謂的“優秀生”,除了會考試外,幾乎不會與他人相處;不會做家務;不會出行;不會安排自己日常生活;不會計劃自己未來;不會創新工作。未來社會需要的是自立、創新、機變、善于與他人合作的全面發展人才,片面發展必然影響學生的終身及國家的未來。
師生關系不融洽。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社會交往過程,師生關系深刻影響著教學效果。但目前教學實踐中,師生關系并不融洽,師生間還存在諸多矛盾與沖突。1968年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進行過教師期望效應的實驗研究,結果表明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會使學生向教師期望的方向發展。實際上,學生往往會依據教師與自己交往的親密程度,推測教師對自己的期望,從而增強學習動力、調整學習計劃,甚至克服不良習慣。因此很有必要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學生主體意識缺失。教學過程是教與學的統一過程,學生參與教學的程度、學生的主體意識直接影響教學質量。但在我國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意識仍嚴重缺失,集中表現在兩方面。第一,學生在心理上過度依賴教師。我國傳統的教學奉行師道尊嚴,習慣以教師為主體、教師主宰課堂,學生習慣于聽指揮、服安排、惟命是從,害怕違背教師的意愿,這種心理嚴重抑制了學生主人意識的覺醒與主動性的發揮。第二,教學方式不當、教學理念偏差。有些教師的教學方法陳舊、語言乏味、手段落后,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直接減弱了他們對教學過程的參與力度。
三、優化教學過程的對策
注意與學生交往的方式。同樣的道理,有的教師說出來學生會心服口服,而有的教師說出來學生卻會憤憤不平。原因就在于教師說話的語氣、態度、場合不同。因此,在與學生交往時,教師一定要注意交往的方式。對待學生要尊重、理解、民主、寬容,但同時還有一定尺度,否則,就容易使師生關系走向兩個極端:要么太過親近,要么太過疏遠。
為學生創造安全的心理環境。許多學生不敢與教師交往,害怕自己某些方面不夠優秀受到教師的嫌棄,教師應打消學生的交往顧慮,為學生創造安全的交往環境。一方面,教師要放下身段,主動與學生交往;另一方面,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告訴學生自己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點,在許多方面自己往往還不如學生優秀,以培養學生的交往自信。
有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精神是培養學生主體意識的前題。只有具有了自主探索精神,學生才會主動地、積極地、發自內心地去認知周圍世界,學生的主體意識才會生成。如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當講授“晝夜長短及其變化規律”時,就可設計一些內容來培養學生自由探索精神。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任務,讓他們課下用小燈泡、旋轉臺和地球儀設計一個實驗,通過實驗尋找晝夜長短變化的規律及其成因。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