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碧芳
作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一直存在著投入多,產出少的問題,教師們一直困惑:為什么經過那么多的訓練,學生的作文水平還是在原地踏步。如何突破作文教學的瓶頸,提高寫作訓練的效度?
一、搞活作文課堂教學,解決學生“怎樣寫”的問題
課堂教學是雙方共同的實踐活動。因此,必須處理好“教”與“學”、“動機”與“效果”的關系,這就要求教師諳熟學生的寫作實際水平,針對學生“不知道怎樣寫”的問題指點門徑,力求做到一課一得。
要指導學生把握思維的方法。同一個題材,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發現的問題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各有不同。作文教學要使學生在構思時思路開闊,八方輻射,“萬涂競萌”,要想使學生立意時獨出機杼,不落窠臼,想人之所未想,發人之所未發,必須在培養學生集中思維的基礎上適當發展他們的多維思維方式。有這樣一個作文題目:《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有一學生寫此作文時,獨辟蹊徑,他先是構思出一個記憶移植公司的開業典禮,然后詳寫某成功的企業家,在移植了貧困山區失學兒童苦娃的記憶后,體驗到苦娃渴望上學的苦衷,含淚慷慨解囊。運用這種“擴散”型的思維,擺脫思維定勢,多逆向思維,學生就會感到思如泉涌,要寫的東西很多,就會感到作文絕非是“自古華山一條路 ”,而是“條條大路通羅馬”。
二、重視學生課外活動,解決“寫什么”的問題
陶行知先生主張:一是讓孩子去接觸大自然,運用課內學到的觀察本領去廣泛地觀察大自然,從而豐富感性知識,豐富自己的語言;二是讓學生去接觸社會,把語文教學引向廣闊的社會生活大課堂,從而在社會交際中,積累語言,發展思維。實踐證明,開展各種課外活動,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通過參觀、訪問、搞社會調查,接觸實際,接觸社會,領略祖國大好河山,了解日新月異的社會主義建設,能開拓知識領域,開闊眼界,豐富生活,激發與發展學生的各種興趣、愛好,進一步培養學生寫作的動機。同時,還使學生有機會把自己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踐,可以更好地掌握課堂內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實現認識上的飛躍,提高獲得知識、駕馭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理論聯系實際和手腦并用的能力,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能培養學生不斷追求新知、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于創造的精神。
而葉圣陶先生認為“說話訓練”是激勵學生“產生與發表的總樞紐”,教師只有抓住了這個“總樞紐”,才能有效地帶動作文教學的各個環節。葉老先生這句話則啟示我們: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要求學生把閱讀、練筆和說話結合起來。閱讀是積累,練筆是實踐,說話是提高。只要在作文教學中堅持讓學生讀、寫、說相結合,學生寫作文時就不會感到無話可說,而能言之有物、言之濯濯。
三、讓學生學會使作文“亮起來”
近年來中考對考生作文思維的創新有更高的要求,作文評比的差距拉得更開,敢于給有新義有亮點的作文以滿分。而創新問題歷來也是困擾作文教學的一個老大難問題,學生的作文很容易落入俗套,中考場上千人一面的作文比比皆是,令改卷老師厭倦不已。有的學生想創新但苦于不會創新,往往弄巧成拙。
在幾年來的教學實踐中,我認識到,要讓學生的作文“亮起來”,就必須使學生學會創新。
首先是標題的創新。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靈魂的一種體現。好的題目,可給文章增添神采,還可以活躍你的思維,開拓文章的思路。俗話說:“開頭棒,文章半。”好題目的標準是準確、簡潔、新穎,富有表現力。
可以以數字、字母、修辭等為題。如:《1—2—3》《0與1》《5+2=0》《“C”的聯想》《“W”的聯想》《黑白債》(借代)《躺著讀書,站著做人》(對比)《綠色可聽》(通感)《錯?對!》(設問)。設立懸念,巧妙構思,標新立異,可以起到奪人視線的效果。
還可以運用小標題,如《我最喜歡的學校》這篇作文有三個小標題,依次是:課堂笑語、師生濃情、節日歡歌。從三個不同的角度表現了校園生活的美好,扣住了中心,使文章線索清楚,層次明晰,讓讀者對全文的整體內容先睹為快,且呈現勻稱醒目的外在結構之美。
其次是立意的創新。要用敏銳的眼光,從現實生活中不斷尋找新鮮問題、捕捉生活中的閃光點,發現時代特點,感受時代氣息。
有這樣一個題目:《我的財富》。一般人都將“財富”理解為“錢”或“財物”,而有一位學生以“家境的貧寒和生活的艱辛”為“財富”,說“家境貧寒使我懂得了生活的艱辛和勞動的意義”,“使我不斷發奮努力”“使我懂得了做人要有骨氣,有尊嚴”,讓人耳目一新。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