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勇
描寫是記敘文不可或缺的表達方式,細節是文學作品不可缺少的因素。精彩的記敘文中,往往少不了震撼人心的細節描寫。細節的魔力令人嘆服,透過細節見本色。所謂細節描寫就是對人物的性格、語言、行動、肖像以及周圍環境、自然景物等的逼真、細膩、具體、生動的描寫。一篇文章,恰到好處地運用細節描寫,可以烘托環境氣氛,可以傳神地刻畫出人物形象,表現人物鮮明的個性,可以成功傳達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人物的典型性格,突現文章主題。學生在記敘文寫作中應該如何巧妙應用這種描寫方法呢?
一、 用細節描寫來表現人物性格
人物細節描寫的主要作用是刻畫人物性格,豐富人物形象。它具體滲透在對人物、景物或場面描寫之中。如對人物的一舉一動、事物發展的具體環節、環境中的細小物體進行細微描摹。它是最生動、最有表現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極精彩的筆墨將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惡和盤托出,讓讀者欣賞評價。一個個傳神的細節,猶如人體身上的細胞,沒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細節,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
《差半車麥秸》正是靠那些極具特征的細節,才使“差半車麥秸”這個人物在我們眼前鮮明生動起來。如動作細節:“噙著小煙袋”的動作細節在文中出現過多次,非常鮮明地表現了北方農民的身份特征。擤鼻涕后往鞋尖上抹,吃完飯用手指甲剔牙等動作,都非常符合人物身份,表現了他身上的一些陋習,這些細節真實而生動。
二、用細節來抒發濃郁的情感
用細節來抒發濃郁的情感,即通過具體細微的動作描寫,將濃郁的情感蘊蓄其中,讀來感人至深。
《差半車麥秸》中的動作、神情、語言細節描寫就寫得很有感染力。如“從地里捏起來一小塊坷垃,用大拇指和食指把坷垃捻碎,細細地看了一看,拿近鼻尖聞聞,再放到舌尖上品品滋味,然后把頭垂下去輕輕地點幾點,喃喃地說道‘這地是一腳踩出油的好地……”這一段極具個性化特征的細節,生動傳神地寫出了主人公對土地癡迷般的熱愛,這只能是世代以土地為生的中國農民才會有的動作、神情、語言。
又如《小巷深處》中“夏天,母親就如同一尊雕像,執著地守候在一個大大的冰棍箱旁,毒辣的陽不把母親原已黝黑的皮膚曬得黑里透紅,日復一日,竟成古銅似的顏色;因盲眼而補忽略了的手,總是留著黑而長的指甲;身上的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來。”這一細節,既將母親的愛女深情巧妙地融于具體細微的外貌描寫之中,情感濃郁,含蓄蘊藉,耐人尋味。又生動、形象表達了“我”對母親辛勤勞作、無私付出的敬佩和贊頌。 文中還寫到“在風中,她的臉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兒卻是那么挺拔,那么堅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這些外貌、神態的細節描寫,抒發了“我”被母親無私偉大的愛深深感動之情,也流露出了“我”對于自己無知、愛虛榮的深深自責。
三、用細節描寫來揭示人物的心理
用細節描寫來揭示人物的心理,能使人物形象更豐滿,情節更生動,給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有些細節描寫還能很好地表現人物的心理特點。如《差半車麥秸》一文中寫到“差半車麥秸”同“我”談話時,眼睛不斷向墻角的油燈瞟著。當“我”裝著睡熟時,他“默默地坐了半天,不時向燈光瞟一眼,又向我瞟一眼,神情越發不安起來。最后他偷偷站起來向燈光走去,但只走了兩步,就折回頭走出了屋子……”此處的細節描寫十分傳神,把主人公看著夜晚燈火通明十分心疼但又不敢吹熄燈火的心理表現得活靈活現,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些細節描寫能揭示人物行為的內在動因。寫作中要注意結合人物的語言動作,運用恰當的心理描寫來表現他為什么要這樣做或這樣說。如《一厘米》一文中售票員問陶影“報銷不”,陶影回答“不要了”時的心理活動的描寫,一方面寫出了她的處處儉省,另一方面,體現了她對孩子的強烈的責任感。像這樣的真實細膩的心理描寫在這篇文章中還有許多處。陶影為了不給兒子小也買車票,把“小也的頭發往下捺,仿佛撥去浮土觸到堅實的地表”,這個細節表現了她想占小便宜的心理;而兒子小也卻堅持要買車票,他“高聲叫,把腳下的踏板跺得像一面鐵皮鼓”,“半仰著臉,憤怒地朝向他的媽媽”,這個細節,則表現了小也天真、單純的性格特點。沒有這些細節描寫,人物的形象特點就不會表現得細膩逼真,淋漓盡致。
“一滴水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當你還在為干癟的敘述而頭疼的時候,仔細觀察,發掘一個細節,就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