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岱新
《課標》根據美術學習活動的方式,把美術學習內容劃分成四個學習領域。“欣賞評述”便是其中的一個學習領域。它是指學生對自然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進行的欣賞和評述,逐步形成審美趣味和提高美術欣賞能力的學習領域。除了通過欣賞獲得的美感之外,還應用語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的感受、認識和理解。根據《課標》的要求,欣賞活動包括欣賞和評述兩部分。要上好欣賞評述課不是件容易的事。筆者認為在欣賞課上,教師要做到讓學生掌握好兩個關鍵。
第一個關鍵是,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學習,初步掌握美術欣賞的基本方法。
美術欣賞是人們在接受美術作品過程中經過玩味、領略產生喜悅、愛好的過程。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美術作品的時候應采用哪種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可參考費德門的四個程序,即描述—分析—解釋—評價等方法對作品進行欣賞和評述。
描述是欣賞活動的第一步,即對作品的直觀描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畫面上看到的東西一一描述齊全,并仔細觀察畫面的細節。這一環節可以不帶任何主觀色彩。比如欣賞杜應強的版畫作品《海風》,教師可先讓學生把畫面上看到的人物形象作直觀描述,包括看到的人物性別、年齡、表情作大致描述,其次引導學生對組成背景的東西進行描述,最后引導學生觀察畫面的細節,要求細致到人物的頭發變化,臉上的皺紋等。欣賞青銅器《人面紋方鼎》時,學生先對鼎的結構造型作直觀描述,由高高的鼎耳,長方形體的鼎身還有兩只高高的圓柱形的鼎三部分組成,接著描述鼎身四面裝飾的人面紋圖案,包括人面紋顴骨高高給人恐怖的直觀感受,以及鼎身裝飾的四道菲棱。
分析是欣賞活動的第二步。這一步要求學生根據上一步客觀看到的東西進行理性的分析,即對畫面的美術語言進行分析,包括造型、線條、構圖、色彩、明暗和材質等,如果是國畫作品還包括畫面的印章和題字。如欣賞齊白石的《牽牛花》,引導學生注重感受水墨的濃淡變化,欣賞徐渭的《花卉雜畫圖·葡萄》要通過畫面的題款去感受畫家懷材不遇的凄涼遭遇。逐步提高學生視覺感受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審美能力。
第三步是解釋,即對作品的背景、意義和社會的影響和畫家的生平等進行介紹。很多學生對一些名作的認識真的很少,因此對作品的興趣也不大。教師可以在學生完成第二步對作品的語言形式分析之后,再通過介紹作者以及作品的社會意義來增強學生對作品的印象,使學生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優秀民族藝術與文化遺產的優良品質。如在欣賞齊白石的《牽牛花》,先通過介紹齊白石小時候當過木匠,生活在農村,從民間畫工入手,樸實謙虛,自強自立,他的作品具有剛柔并濟,無一不新的特點,再引導學生回到作品中,感受畫家筆下的牽牛花生氣勃勃,蒸蒸日上。
第二個關鍵是,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學習,學會用語言或文字進行欣賞后的評述。
費德門四個程序中的評價環節可轉化成對作品欣賞后的評述。看懂了作品并不等于完成了欣賞活動,學生還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欣賞感受。《課標》指出,評述不是一種高不可攀的行為,它具有多種多樣的方式。如語言、文字和動作都是欣賞活動采用的基本方法。一個學生欣賞了一幅畫之后,他有什么不同于欣賞前的想法和看法,對作者有什么不同于欣賞前的認識,把作品和作者聯系起來后又有什么想法和看法等等,學生可以借助評述這個環節發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見。可以提問題,也可以討論,還可以和老師、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這是學生最感興趣的一個環節,也是欣賞活動的一個關鍵部分。如《名畫中的肖像》一課,在學生對梵高的《自畫像》進行欣賞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問題:梵高是個什么樣的人?小組代表用語言歸納表述:梵高是個熱愛生活,感情豐富的人。在學生欣賞《向日葵》之后,教師還可引導學生思考:梵高是個熱愛生活的人,為什么他要自殘,提早結束自己的生命呢?學生可以利用課前自己對梵高資料的收集來嘗試解答疑問:因為梵高有一個愿望和信念,他認為人們如果確能真誠相愛,生命則將永存。當他的愿望和現實生活抵觸時,他患上了間歇性精神錯亂,最后自殺。此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評述再給以適當的評價和引導,引導學生在學習梵高對生活的熱愛的同時,更要正確處理好現實生活和信念兩者之間的矛盾,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