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翠盛
學生的學習興趣上來了,學生就會從被動中解脫出來,主觀能動性就會得到充分的發揮,自然就會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那么,如何在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一、導語激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應善于運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未成曲調先有情”,調動學生的情緒,把學生的思想集中到課堂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如對樂府《木蘭詩》的賞析,我首先播出花木蘭替父從軍中具有驚心動魄的戰斗場面的片段,并配以教師聲情并茂的講述:在戰火紛飛的北朝時代,官府抽丁不斷,一位巾幗女英雄,在沒有長兄的情況下,女扮男妝,毅然替父從軍,并因勞苦功高,受到天子嘉獎。然后揭題,學生入情入境。由此,女英雄的高大形象在孩子們的心中油然而生,學習的興趣也提高了。又如講授《出師表》一文時,我是這樣設計導入的:先播放了一遍《三國演義》的主題曲,然后說,《三國演義》把諸葛亮的形象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廣大觀眾面前,他上通天文,下曉地理,才智卓越,為蜀國的建立和發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勛。歷史上的諸葛亮不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的文章也寫得很感人。下面就讓我們透過字里行間,來深入認識一下諸葛亮崇高的精神境界。如此導入,學生的學習熱情自然高漲。
二、體驗誘趣
每個人都有渴望成功的心態。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教師應盡可能多地創設機會,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成功的喜悅。首先,教師要變換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當作一名學生,研究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在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活動中獲得成功的肯定。其次,要因材施教。教師要胸中有教材,眼中有學生,全面了解學生的層次需求:對成績好的學生,要高標準嚴要求;對成績中等的學生,要抓基礎求突破;對成績稍差的學生,要重參與掘優點。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堂上,無論學生的回答是否令教師滿意,都要給學生一句勉勵的話,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贊許的目光。心理學研究表明:自我表現是人們普遍存在的心理傾向,自我表現愿望的滿足,有助于增強自信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閃光點,不失時機地給予鼓勵和表揚。一般地講,恰當的表揚鼓勵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這不僅對被表揚和鼓勵的人如此,對其他的人也有相同的作用。隨著自信心的增強,學生的自我表現愿望得到滿足,學習興趣也會愈加濃厚。作為教師,應當珍惜每一位學生心靈深處的渴望,積極給他們創造機會,不斷鼓勵他們,不斷讓他們取得“我能行”、“我最棒”的成功體驗。“很好,再試一試”,懇切的激勵能讓失敗孕育成功;“差遠啦,別驕傲”,這種一味的警戒和責難會使成功的喜悅化為烏有,甚至失去學習的興趣。所以,在適當的表揚和鼓勵中,學生在體驗成功的同時,就會產生想學、愿學、會學的興趣。當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有自信時,就會滿腔熱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即使遇到困難,也不會被困難和挫折壓倒。學習的興趣濃厚,學習的效果自然就好了。
三、啟思引趣
語文本身就是思維工具,語言和思維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系。而自由想象最能激起創造的火花,體現個性的特征。古希臘的生物學家羅塔戈說:“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花。”在語文課堂中,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啟迪思維,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得到充分的發揮。唐代詩人常建曾在《題破山寺后禪院》中這樣寫道:“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在講授這四句詩時,教師可以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興趣。引導學生借助想象豐富詩歌的內容:清晨,我獨自一人散步,不知不覺來到了一座古老的寺院,推開寺門,只見一輪初升的太陽掛在高高的樹梢之上,晶瑩的露珠在柔和的陽光下格外耀眼;一條彎彎的小路伸向遠方,在路的盡頭紅花綠樹掩映著古色古香的禪房……經過一番精心的構思之后,我們腦海中就再也不是幾句簡單的文字所傳達的形象了,而是一幅生動的具體可感的圖畫。至此,學生的學習興趣來了,教師繼續引導,詩人為什么獨自一人前往清冷幽深的古寺呢?循著這一思路,體味本詩,了解詩歌的主旨就不再是一件難事了。
可見,啟迪學生的思維,鼓勵他們異想天開,大膽放飛想象的翅膀,在興趣盎然的課堂中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就能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