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文超
摘 要:統籌城鄉和諧發展,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是中國新形勢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就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促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信息化;城鄉一體化;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6-0044-02
一、引言
信息化生產力是迄今人類最先進的生產力,它加速著城鄉一體化的進程,有利于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受到學者的關注與重視。許大明等[1]從多角度分析信息化對中國城鄉一體化進程帶來的影響,并就城鄉制度政策改革、統一市場體系、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如何利用信息化趨勢來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提出了相應的對策。羅苑龍[2]以南海市為例,分析了信息化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情況,包括推動城鄉經濟一體化、農業產業化、現代化、工業一體化、商業市場一體化、空間一體化等角度分析,推斷出信息化對城鄉一體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曹暉[3]通過對哈爾濱市進行實證研究,分析了哈爾濱市充分利用信息化所帶來的各方面發展條件、以信息化促進城鄉一體化的優勢和已起到的重要作用。“信息化推動城鄉一體化的對策研究”在以往的研究中比較少,雖然有一些實踐的樣本,但缺乏理論的提煉和總結。
城鄉一體化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在生產力水平或城市化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城市與鄉村相互融合形成一體的過程[4]。長期以來,中國實行的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不利于城鄉經濟和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與協調發展,嚴重影響中國城鄉一體化的進程。如何有效實現城鄉一體化,信息化是不竭動力。本論文正是從這一角度著手,系統全面地研究如何通過信息化手段促進中國城鄉一體化的發展。
二、信息化促進城鄉一體化的對策建議
自2005年以來,中央在多次文件中連續提到以“農業農村信息化”推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
2012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整合利用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等網絡資源,搭建三網融合的信息服務快速通道”就是要把已經建成的信息基礎設施整合利用起來,結合各種新技術新模式,使其發揮出更大的作用[5]。
雖然2011年的中央1號文件重點關注水利問題,但提出“推進水利信息化建設,全面實施“金水工程”,加快建設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和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提高水資源調控、水利管理和工程運行的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帶動水利現代化”。可見信息化推動農村現代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把提高農民收入作為建設城鄉一體化的關鍵
信息化建設在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通過建設農村信息網絡可以向農民群眾提供信息查詢、信息發布的功能,讓農民群眾及時了解農村政策、農業科技、農副產品的供求動態,掌握農產品的行情,便于產品推向全國、推向世界;另一方面信息化提高農業勞動力的素質,便于農民及時、準確地獲取就業的信息,改善農業就業的結構,實現農村勞動力的有效轉移,增加農民收入的途徑。例如,農民可以在網上投簡歷,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當農民的經濟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時,城鄉一體化的進程就會越來越快。
(二)把提高農村基礎設施作為促進城鄉一體化的核心
1.加快發展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中國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農村特別是在老少邊窮的地區,信息通信基礎建設的覆蓋率仍然比較低。為了促進城鄉一體化的進程,必須提高信息支持與保障系統水平。著力促進電信、電視、計算機三網融合,調整和優化城鄉信息化建設的要素投入結構,周密部署和加快實施農村信息化的民生服務工程,重點推進遠程醫療、遠程教育、農產品安全追溯、社會保障一卡通、村鎮政務管理及綜合服務、農村電子商務綜合服務、中小企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土地復墾技術等民生信息化建設,全面改善農村社會化信息服務水平。
2.建立城鄉統一的信息網絡化戶籍管理制度。1958年,中國制定了第一部戶口管理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明確將城鄉居民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造成了城鄉之間的隔閡,妨礙了城鄉統籌發展,造成了人為的不平等和社會矛盾。如不同的戶籍享有不同的待遇,城鄉戶籍的人在享受住房、就業、消費、退休養老保險等待遇也是完全不同的。
利用信息化手段來對城鄉戶籍進行統一的信息網絡化管理,保障城鄉居民在區域乃至全國的個人身份信息憑證,有利于降低農村人口進入城市的門檻,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帶來的影響[1]。突破城鄉所有制界限,實施城鄉一體化配置資源,實現城鄉共同發展與繁榮。
(三)把加強農村基層教育作為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法寶
為了促進城鄉一體化的進程,必須要加強城鄉文化的融合。根據城鄉不同的文化特色,正確地處理農村傳統文化與城市現代文化的碰撞,不僅要提高農民自身的文化素質,還要不斷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公共文化具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務資源要為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擁有,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居民都能公平享受均等化的服務,達到城鄉公共文化一體化。為了有效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要充分地利用電視、電話、錄音、計算機互聯網等信息手段,傳播先進的文化,促使農民改變傳統的觀念,培養農民成為有知識、有文化、懂科學、善管理、會操作的新型農民,使之成為城鄉一體化的推動器。
(四)把加快小城鎮和社區信息化作為推進城鄉一體化融合的途徑
搞好小城鎮規劃建設,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中國城鎮化水平,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小城鎮相比城市而言,經濟發展潛力大、距離農村近、就業和定居壓力比較小、能夠發揮聚集效應,成為擴大內需的重要動力。小城鎮和社區信息化是社會信息化的重要領域,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重大舉措。社區信息化就是社區臺賬管理系統,也是建設社區信息平臺,實現空間地服務定位系統。一方面通過邀請技術人員指導,走出去借鑒學習,舉辦業務人員培訓班,加大督導檢查等形式,全面完成各街道居民信息數據的采集、錄入、編儲工作;另一方面通過加強與軟件技術開發單位的業務聯系,全力推進居民數據與管理平臺的技術融合,縮小城鄉“數字鴻溝”。
(五)把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生態環境監測與保護作為促進城鄉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城市環境和農村環境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不可分割。因為生態環境是一種動態平衡,城鄉之間的生態環境是相互關聯的,某一生態系統發生危機,會威脅到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安全,造成一系列的嚴重后果。因此,只有統籌城鄉生態環境保護,實現城鄉生態環境良性互動,才能不斷地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運用信息化技術可以很好地控制這種后果的發生。信息技術不僅可以對城鄉地域整體發展實施動態監測和跟蹤評估,還可以對城鄉環境實施污染處理、噪音測試、廢棄物回收等方面,從而維持城鄉生態平衡,將有力地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三、結論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城鄉差距逐步擴大,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平等,有利于整個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當今世界,信息化對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是實現城鄉一體化加快融合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