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培
摘 要:科技型企業對資金的高度依賴性,使得多種形式的新型財產權在科技金融創新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商譽權作為現代商主體外在形象的一項重要內容,其在以人格權屬性為基礎的同時,也具備財產權的重要屬性。這一特殊財產權中人格和財產的雙重內涵界定,使得商譽權的資本化增值成為科技金融創新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科技金融;創新;商譽權;資本化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6-0074-02
一、科技金融創新與新興財產權:無形財產權維度的辨析與思考
高科技企業對資金的需求,催生了多種新型財產權資本化的進程。這些新型財產權在實現其資本變現之前,首先要就其內涵與屬性展開辨析。對于商譽權等無形財產的屬性之爭,其根源在于商譽權這一商事人格權所具有的不同于傳統人格權的人格與財產雙重屬性。在民法范疇對人格權的一般性界定中,人格權的基本內容是人格的獨立、人格自由和人格尊嚴[1],這一內容的劃分和功能的規范,使得人格權更為直接地體現為一種精神和道德利益。但是商事人格權下的商譽權是完全區別于傳統人格權內涵的一項權利,其在人格的獨立與尊嚴之外,還有強烈的經濟宿求。一般民事主體的榮譽權是一種精神性權利,不能物化為經濟利益,也就不具有財產性內容,這一人格權既不能轉讓也不具商品化。但是商主體所有之商譽權在依托商主體本身的同時,往往能夠便捷地進行市場評估與商事轉化,能夠為商主體從事商事活動提供支持,擴大企業聲譽和影響,為商主體創造巨大的經濟利益。因此,在承認商譽權人格權基本范疇的同時,也必須正視其財產權內涵,而對商事人格權的屬性辨析也從人格權或是財產權的紛爭,演變為兩種權利何為重心的屬性確認。
眾所周知,傳統民法理論以民事權利客體所體現的利益為標準,區分出了人格權與財產權。在此權利分類體系之下,財產權主要保護主體對客體享有的財產利益,強調財產的客觀性、直接性、物質性和可轉讓性,而人格權則側重反映主體的精神與人格利益,具有主觀性、抽象性和人身專屬性,由此形成了民事權利劃分中的嚴格二元體系結構。然而,隨著社會經濟實踐的發展,以公司為代表的現代商主體大量涌現,并一躍成為經濟活動的中堅力量。與商主體相伴而生的商譽權、商號權、商業形象權等人格權要素,開始在商事活動中顯現其商業價值,成為商事交易的客觀對象,并進一步引發人格權商品化的浪潮。所謂人格權的商品化,是指以精神性利益為內容的人格權在市場經濟社會中所表現出的財產特征。在人格權商品化的具體表現上,允許權利人對具有財產價值的人格權進行商業化利用并獲取報酬,當人格權在商事活動中受到損害后,要考慮行為主體是否對權利人人格利益進行了商業化利用,并進一步通過侵權損害賠償對其中的財產利益加以保護 [2]。伴隨這一人格權商品化浪潮的,是在理論與實踐中對人格權商品化現象的普遍認可,而這種觀念的轉變,直接沖擊了傳統權屬理論中人格與財產二元權利體系的構建基礎,使人格權與財產權之間原本清晰的界限變得模糊而冗余,二元權利體系因此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3]。至此,傳統民事權利關于財產權與人格權的二元結構分類,隨著社會經濟活動的深入發展,在內涵、組成及形式上都產生了巨大變化。這一權屬的解析,已不局限于對一項權利的屬性作人身與財產的簡單兩分化歸類,商譽權所體現的人格權商品化對權利體系的原有構成形成了巨大沖擊。
人格權商品化的過程,印證了現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資本形態的變化,并導致在傳統人格權中分離和產生了一種相對獨立的特殊財產利益,并逐漸形成有別于人格權的權利形態,這便是一種抽象意義上的無形財產權。這種無形財產權的產生與發展,標志著在私權制度的發展過程中,人格權與財產權的區分已從絕對趨向相對,并進一步交叉與融合。在商事領域,這種趨同尤為顯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促成了人格利益向商業人格利益的轉化,以商譽權、商號權和商業形象權為代表的商事人格權皆具備了財產化的本質要求,這一財產化了的人格利益,既保留了無形財產的基本品性,又區別于有形財產的一般形態。這種財產價值源于社會對商主體信譽、形象的評價和信賴,是法人人格資信特質的外在表現[4],承載于商譽、商號、外觀形象之中,最終成為一種特殊的財產權。
綜上,以財產權為中心的權屬認定,更加符合商譽權的性質特征與現實需要,是商譽權產生、發展的支點與基礎。在商譽權的產生伊始,雖然其是隨著商主體而出現的,但其形成的第一要素,便是生產、管理、營銷等各環節的大量資金投入,通過這種投入式的資本積累,以商譽等商事人格權為載體,形成社會對商主體的直觀認知。這種認知又使商譽權所代表的商事人格權蘊含了特定的經濟利益,使商主體因為其良好商譽而帶來穩定、持續及增長性的經濟收益,并最終產生溢價,實現其無形財產權之經濟利益。因此,對商譽權的最基本認定便是以人格權為基礎的財產權。正是人格權屬性的非物質性特點,使得商譽權在實現其經濟利益從抽象本源向物質實在的轉化中,區別于有形之財產成為一種特殊財產。這種特殊財產的存在與延續,必然以其不斷的增值與資本化為條件。
二、科技型企業無形財產權的資本化運營:制度優化與法律保護
科技型企業中,商譽權的特殊財產權性質,使得在商譽權的資本化運營中,除了追求營利的最大化,還必須遵守其人格權基本要求,雖然財產權是現代商事活動中商譽權的重點所在,但其對商主體的人身依附性也確實客觀存在,因此,在商譽權資本化運營中應遵循以下基本思路:一是資本性資源的系統整合。資本性資源的系統整合原則是實施商譽權資本運營的基本原則,商譽權作為包含企業信譽、名望、市場反映的綜合性權利,其效能發揮和資本化過程應貫穿于體系中的每一個要素,使所有的無形資產要素都參與其中,發揮其應有之作用,實現整體功能的最優化與無形資產增值的最大化。二是風險可控與形式最優。商主體在實現商譽權這一無形財產資本化運營的過程中,在充分考慮收益最大化的同時,還要實現風險的可控。商事活動的特點便是在豐厚收益背后更為嚴格的注意義務和更為苛刻的責任承擔機制,這就促使商主體在商譽權資本化營運中要借助最優的形式來實現對無形資產各要素的合理配置,在實現商譽權資本收益的同時,完成相關風險的弱化與可控。三是確保資本化運營的時機最為合適。資本周轉的速度決定了資本增值的速度,作為無形財產的商譽權資本化過程同樣如此。資本運營的一般規律是盡可能縮短資本周轉的周期,提高資本流動速度,從而提高投資回報率。但是商譽權作為一種特殊財產權,在遵循一般資本運營的周轉性最短定律的基礎上,因其作為無形資產所特有的市場波動和價值周期特點,使得在商譽權的資本化運營過程中必須結合商主體具體情況,在其資本價值最高的時期進行恰當的資本化運營。四是實現無形資產與有形資產的協調。商主體在商事活動中的最核心原則是實現其整體的結構合理與和諧利用,以保證各類型資本要素作用的最大發揮。在最大限度提高商譽權等無形資產產出與回報的同時,也不能影響各種有形資產的資本效能最大化。無形資產與有形資產都是企業資本化運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成功地進行無形資產的資本化運營,必須與有形資產的資本化運營相結合,只有實現兩種財產權的協調化資本運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最優化資本運營。
商譽權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需要商主體長期不斷的努力才能實現。而商譽權的資本化運營,同樣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在進行資源系統整合,尋找合適時機實現多種資本要素協調發展的同時,也必須對商譽權這一特殊財產權本身進行資本轉化的準備與經營。首先是要確保商譽的良好。良好的商譽是商譽權經營的基礎,是商譽權進行系統運營和開發的前提。不能被市場所接受的商主體,是沒有商譽的,也妄談商譽權,只有以優良的品質、高效的管理和便捷的服務,才能夠獲取高質量的無形財產資源,商譽權的資本化也才成為可能。其次是實現商譽權的規模效應。在商譽權資本化的實證過程中,其資本變現的規模與經濟價值的實現,都是與商主體的規模和地位成正比的。這一現象在詮釋商譽權的人格依附特點的同時,也證明了規模效應對商譽權資本化進程的重要影響。在跨國公司大行其道的今天,經濟全球化與資源配置的高速流動,使得商主體越來越重視規模效應??绲貐^、跨行業、跨國界的商主體形式,不但為商主體的商事活動提供了資源、市場與信息的一系列便利,提高了商主體的國際競爭力,更借助集約化經營的規模優勢,創造了巨大的無形資產。跨越國別界限、超越行業之分的商主體之商譽,必然具有更大的資產變現能力與無形財產價值。再次要拓展商譽權資本化的渠道。除了利用良好商譽吸引投資,利用商譽權的財產權內容進行融資之外,商譽權資本化的另一重要途徑是通過商譽置換實現企業的低成本擴展。特別是企業成功的兼并、收購作為最快捷、最富有經濟效益和社會轟動效應的市場交易,在此過程中實現的商主體商譽置換,能大大提高企業的無形資產價值。最后是要完善商譽權的財產化機制。商主體作為商譽權的所有者,可以利用商譽權所產生的無形資產價值量投資參股、并購合作,不斷實現其自身的發展壯大,實現無形財產權向有形資產的轉化,將商譽權的價值預期予以實際價值化。這其中的一項關鍵內容是商譽權作為特殊財產權,其無形資產價值量的合理評估問題。由于無形資產價值界定的特殊性,其無法進行程式化的直接資本量化,難以簡單進行價值估量。因此,必須制定出合理的商譽權價值評判體系,為無形資產獲取利潤創造有條件。切實有效的路徑之一便是以市場評估為基本原則,由專業性會計機構進行獨立性價值估算,并交相關審計機構進行估值評價。最終由商事活動各方主體以第三方獨立機構價值評定為基礎,通過綜合考量與平等協議達成一致的價值量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