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文

不知何時起,逛銀行排隊搶購銀行發行的理財品成了又一時尚。超短期、短期理財品讓選購者短期內都獲得了不小的收益。但是自8號文出臺后,銀行理財品利潤下降的同時,投資者選購的熱情雖然不減,但選購方向還是相應作出了不少改變。
近期,采訪多家銀行工作人員了解到雖然一些短期理財產品下降幅度較大,但是中長期產品的收益率降幅相對較小。業內人士表示,從今年近三個月的CPI數據來看,理財品收益率都維持在3%左右,而一些中長期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甚至能夠達到5%左右。因此,投資者將對短期理財產品的熱情轉到中長期理財產品上所獲得的收益是很客觀的。盡管降聲四起,但中長期產品的收益還是要高于短期產品。如中行等銀行達到180天以上的投資產品,其預期年收益率達到了4.5%左右,而投資期為兩個月的產品收益率則在4%上下。
選擇中長期理財產品投資的原因除了收益率高于短期的之外,從另一方面來看,便是如中行理財師張燕敏所言“各種因素都顯示有降息空間”。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已累計升值900多個基點,明顯高出2012年的146個基點。如果中國央行保持利率不變,那么將拉大與其他國家息差,會加速國際熱錢流入,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必然進一步加重。在降息預期較強的背景下,投資者如想投資穩定的同時又獲得較高收益,必然應當盡早行動。對于風險承受能力強的投資者,可選投部分浮動型收益的中長期理財,如資金較少,可分次辦理中長期的定期存款,免得降息之后影響資金回報率。另外,理財產品的投資周期應該選擇一至兩年期限為好。
盡管客戶的購買熱情并未因理財品市場的變動而削減,但在銀行理財品問題接二連三被曝出后,還是有很多相關問題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在理財意識不斷發展的當下,不能因為有問題就將理財欲望所扼制,但是是要提高警惕了解理財產品市場中的諸多問題,同時學會巧妙轉變理財思路。換個角度來理財,與時俱進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