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問題研究能夠突出的反應一個國家的現實狀況,社會問題分為歷史問題和現狀問題。其中,社會階層的研究是貫穿于這兩大社會問題的。社會階層問題有很多種研究方法和手段,綜述和對比都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巴林是中東國家,又是海灣君主二元立憲制國家,又帶有突出的宗教矛盾。所以,巴林的社會階層研究是有很大的意義的。
關鍵詞:巴林;研究方法和手段;社會階層;社會問題
社會階層是一定的相應等級的社會成員組成的社會集團,巴林由君主制度演化成君主立憲制度以來,巴林并沒有走全盤的西方化和世俗化道路。雖然理論上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但是,埃米爾有權干預立法和司法,并且享有行政和最終決定的權力。而廣大被統治階層因為感覺政治不民主,宗教情愫相悖,經濟收獲不公正,就有很大的參與政治民主改革的熱情和決心,相應成立的市民社會組織也會更多并且帶有很大的政治參與力度。
一、巴林的三個社會階層
巴林有三個最主要的社會階層,分別是:
1、哈利法家族在內的統治階級和商業寡頭;
2、與哈利法家族結盟的部落、中央國家機關行政人員、大城市的巨賈等;
3、包括城市工人、技術工人、農民等階層。
每一個社會階層都代表著一股對政治走向有所影響的勢力,而在每一個社會階層中,特別是與政治社會相對立的公共領域中,就是廣大市民社會組成的組織。
在這三個社會階層中,每一階層內部都有可能組成相應的市民社會組織。通過市民社會的定義我們可以知道市民社會的范圍與社會階層的劃分沒有直接聯系,但是有交集。任一社會階層都有可能是市民社會階層。在這里,市民社會階層應該是以一種心態和利益來劃分的階層。當大的商業寡頭組織了高檔俱樂部或者游艇協會、中央國家機關行政人員參加了宗教團體或者社區組織、城市工人組成了工會、農民加入了村社組織或者宗教團體……他們有制度的組織過程和組織形式就成為了巴林的市民社會階層。
二、三個社會階層的概況
這三個社會階層形成于近代,特別是巴林采珠業的博興和石油貿易的繁盛,巴林的社會財富有了長足的發展。哈利法家族經營了好幾個世紀。這創造出了巨大的財富,對于皇室家族而言,成員都有可能躋身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但國家并不是富裕的。況且資源日益枯竭,也是巴林現在最特殊的國情之一。
大量財富的集中就形成了哈利法家族一直獨大,而上層階級幾乎都是哈利法家族的同盟,這導致了巴林上層市民社會組織的軟弱和妥協性。而巴林的統治階層也審時度勢、匠心獨運,積極營建公共設施,給予民眾更多的福利和優惠,因此巴林的中下級民眾也就能安于生活。而相應的市民社會組織也就有被變相收買而使得改革決心呈現出不徹底性。
第二個社會階層中,與哈利法家族結盟的部落是統治階級的重要拉攏對象也是維系其統治的重要基石之一。而巴林自古就有所謂“封地規則”,部落實際都和統治階級哈利法家族有著一定聯系,而“封地規則”有著很大的落后性,甚至還有封建農奴殘余性質,其受害最深的就是廣大的底層民眾。至于大城市的巨賈更是要和統治階級的意識行為一致方可。上層建筑的壓迫更能激起底層民眾的反抗,統治階級哈利法家族和以下的統治部落聯盟賦予的這個國家是一個強權壓迫感十足的國家,其本身的建構就有很大問題。所以巴林市民社會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爭取民主和人權的社會組織居多,而且最不為巴林政府所容。在巴林,有超過500個公民社會組織首先經過了社會發展部(MSD)的注冊, 他們大多數是體育組織或者已經不存在了。 其余部分分為專業技術團體,人權組織,婦女權利組織,局部組織(愛護動物和環境)。教會和宗教團體也必須經過社會發展部(MSD)的注冊。 有許多組織,主要是集中在人權組織或著宗教組織, 都沒有注冊,因為他們沒有提出申請,申請被拒絕,或撤銷其注冊。
第三個社會階層是廣大底層民眾,包括城市工人,技術工人,農民等階層。最為社會階層的最底層,巴林的情況最為特殊。首先,巴林擁有一定的石油資源,雖然現在瀕臨枯竭,但畢竟累計了相當的財富,屬于石油富國行列;其次,巴林是海灣的經濟中心,銀行業高度發達;最后,身為富國行列,外籍勞工數量巨大,所占總人口的比例過半,這在世界上也是少見的。巴林現在的國情是石油面臨枯竭的窘境,而經濟轉型路還很長,一旦石油沒有了,經濟的杠桿平衡被打破,底層的訴求釋放可能是井噴型甚至是崩潰型的。而外國勞工所占比例巨大尤其令人不安,被壓迫的廣大遜尼派民眾要求的是政治的民主化,而廣大的外多勞工希求的更多的則是經濟的開放化。事實上,巴林民眾對于宗教情愫相悖的反抗也是要求政府政治民主的主要原因,伊斯蘭世界里凡是與宗教情愫相關聯的內容都是敏感的。巴林和敘利亞宗教派別統治情況正好相反,在巴林是遜尼派人數少卻統治占多數的什葉派;而敘利亞則是什葉派人數少卻統治占多數的遜尼派。巴林和敘利亞成立的很多宗教性質的市民社會組織更能吸引底層民眾或者對政府不滿的階級來參加。
三、結論
巴林是海灣君主制國家,本身的政治體制是二元制君主立憲制,雖然實行三權分立,但是埃米爾掌握著最后決定權。統治階級是什葉派穆斯林,而廣大民眾確是遜尼派穆斯林,宗教矛盾隱患深邃。巴林的社會階層的分割布局是典型的三段式,其高等級階級是統治階級,因為有古代部落封建遺存,所以其統治具有阿拉伯部落性質。這造成了統治的不穩定性和民眾要求政治現代化的急迫性。而中等階層是和哈利法家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并且是經濟財富的主要占有者之一,所以中等階層的妥協性是很明顯的。而廣大民眾所受壓迫明顯,矛盾突出,政治和經濟訴求急切。所以,巴林的社會階層具有明顯的壓迫和反壓迫態勢,由此推論出巴林社會的不穩定性和二元制君主制的弊病。
參考文獻:
[1]彭樹智主編,鐘志成著:中東國家通史海灣物國卷[M],商務印館,2007(230).
[2]韓志斌主編,列國志·巴林[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
[3]Lars Erslev Andersen:Bahrain and the global balance of power after the Arab Spring[J]:Denmark by Vesterkopi AS Press,2012.
[4]Mansoor Al-Jamri,State and Civil Society in Bahrain[J]:32nd Annual Meeting, Chicago, IL,USA,1998.
作者簡介:趙焱(1987.7-),男,河南安陽人,單位: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學歷(2011級碩),研究方向:中東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