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鋒
摘 要:古典詩詞教學中,采用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教給方法培養能力、適當延伸拓展誦讀等教學方法,不僅可以引導同學們樂于誦讀古典詩詞,還可能引導同學們善于誦讀古典詩詞,更可以拓展同學們對古典詩詞的誦讀面,并引導同學們在此過程中得到愉悅的審美體驗和受到古典詩詞中所蘊含的美好情操的陶冶與熏陶。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典詩詞;誦讀教學
《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小學階段的“學生能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要求同學們在誦讀古典詩詞的同時能夠“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并要求1—6年級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160篇。由此,多年以來,筆者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一直致力于古典詩詞誦讀研究工作,目的在于引導同學們在誦讀、鑒賞大量古典詩詞的過程中感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之一——古典詩詞的節奏美、聲韻美、意蘊美、情感美、形象美等,激發同學們熱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華——古典詩詞的美好情感。同時,借助古典詩詞中美好的情感內涵,培養同學們欣賞文學作品美、創造文學作品美的能力,促進同學們鑒賞古典詩詞審美能力的提高,繼之創建“古典詩詞誦讀”特色班級。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髓之一——古典詩詞雖然形式優美、內涵豐富、言簡意豐,堪稱世界文學之最,但是,一方面由于其創作的時代與我們相隔甚遠,其內容與形式與我們今天的閱讀興趣有諸多不相適應之處,另一方面,尚處于小學階段的同學們對古典詩詞的認識、接受、理解、鑒賞等能力也并非與生俱來。所以,教學古典詩詞時,我們不僅要創設與古典詩詞內容、意境等和諧一致的情境,引導同學們通過聆聽和誦讀等方式達到理解詩歌大意、品析詩歌中的藝術形象、鑒賞詩歌中描繪的美的景物及其蘊含在詩歌中的美的意境等,還要引導同學們學會抓住“詩眼”和關鍵詞句,細細品味古典詩詞的意境,喚起同學們的情感體驗,與古典詩詞的作者產生顫顫的共鳴之音;還要引導同學們調動自己已有的閱讀經驗,入境悟情,使同學們在學習古典詩詞的整個過程有情有趣,其思維能力、想象能力、情感表達能力等也能夠在鑒賞古典詩詞的過程中得到提高。比如,教學唐代詩人杜牧的《山行》時,我采用多媒體電教設施播放了我從網絡下載的音畫視頻配樂朗誦《山行》。當同學們看到畫面中紛紛飄落的片片楓葉、聽到視頻中傳出的悠揚悅耳的古箏樂曲和名家抑揚頓挫的誦讀之聲時,禁不住詩情蕩漾,立即合著音畫視頻中名家的配樂朗誦極富表情的誦讀起了這首詩來:“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受此情境的感染,我也情不自禁地加入了同學們激情誦讀杜牧《山行》的行列中了。
可見,在古典詩詞教學中,運用多媒體電教設施創設與所教學的古典詩詞文本容一致的課堂情境,可以有效地激發同學們自覺誦讀古典詩詞的濃厚興趣。
二、教給方法,培養能力
教學古典詩詞,我們不僅要激發同學們誦讀古典詩詞的濃厚興趣,還應該教給同學們誦讀古典詩詞的基本方法——即如何把握節奏、如何體現韻律等方法。因為我國最遠古最原始的古典詩詞具有鮮明的節奏美和韻律美,也因為《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小學五——六年級學生在“誦讀優秀詩文”時,一定要“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所以,教學時,我們一定要引導同學們仔細聆聽、模仿吟誦、細細體味名家誦讀的古典詩歌的節奏美和韻律美,并在此過程中逐漸掌握閱讀、品味、鑒賞古典詩詞音韻美、節奏美之基本方法,從而引導同學們在學習與鑒賞古典詩詞的過程中真正體味到古典詩詞的韻律美、音樂美等美學特質。
比如,教學宋代蘇軾的《贈劉景文》這首古典詩詞時,我一邊運用多媒體電教設備將從網路下載的古詩音畫配樂朗誦《贈劉景文》視頻播放給學生視聽,一邊引導同學們感悟這首古典詩歌的音韻、節奏等美學特點后,進而引導同學們明白下列誦讀古典詩詞之基本常識:(一),在古典詩詞中,每句七個字的叫七言詩,比如蘇軾的《贈劉景文》即是;七言詩的朗讀節奏一般有三個,以蘇軾的《贈劉景文》為例,其朗讀節奏為:“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二),在古典詩詞中,每句五個字的叫五言詩,比如唐代詩人李白的《獨坐敬亭山》即是;五言詩的朗讀節奏一般只有二個,以李白的《獨坐敬亭山》為例,其朗讀節奏為:“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從此以后,只要是學習古典詩詞,同學們都能夠很好的把握其節奏感與韻律感了,誦讀古典詩詞的興致也遠遠高于此前了。可見,教給同學們誦讀的方法非常重要。
三、適當延伸,拓展誦讀
開展古典詩詞誦讀教學,還要把握時機激發同學們誦讀古典詩詞的濃厚興趣,以點帶面適當延伸,拓展同學們對古典詩詞的誦讀面,擴大同學們頭腦中的古典詩詞儲存量。其法,將所教學的某一首古典詩詞,與其題材內容、表現手法等相近的其他古典詩詞聯系起來誦讀,或者將這首詩的作者的其他的詩篇聯系起來誦讀,繼之形成一個連綿不絕的古典詩詞誦讀鏈接。
如教學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后,我們可以引導同學們誦讀與“鳥”相關的其他詩歌,比如李白的《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再如宋代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也可以引導同學們誦讀王維的其他詩歌,比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前者把三首相同題材的詩歌聯系起來誦讀,后者把同一作者的不同詩歌聯系起來誦讀,就自然而然地將誦讀古典詩詞的單一性演變成了一點帶面的輻射性,如此,則既擴大了同學們鑒賞古典詩詞的知識面,又可以引導同學們在對比誦讀中提升自己對古典詩詞的感悟能力,強化對古典詩詞的記憶效果,從而激起學生誦讀古詩詞的濃厚興趣。事實證明,在古典詩詞誦讀教學中,只要我們采用適當延伸、拓展誦讀的教學方法訓練同學們,那么,不僅能夠激發同學們對古典詩詞強烈的誦讀興趣,還可以在“潤物細無聲”中陶冶同學們的性情與情操。
綜上所述,在小學古典詩詞教學中,采用上述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教給方法培養能力、適當延伸拓展誦讀等教學方法,不僅可以引導同學們樂于誦讀古典詩詞,還可能引導同學們善于誦讀古典詩詞,更可以拓展同學們對古典詩詞的誦讀面,并引導同學們在此過程中得到愉悅的審美體驗和受到古典詩詞中所蘊含的美好情操的陶冶與熏陶,繼之順利創建“古典詩詞誦讀”特色班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