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久榮
教學反思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 =經驗+反思。相反,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思考,那么,即使他有幾十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幾十次重復,除非善于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可能有什么改進,他永遠只能停留在一個新手型教師的水準上。
教學反思是多方面的,既可思教育觀念與教學藝術,又可思教學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既可思教師教育教學方法,又可思學生學習方法……
總之,教學反思的內容有很多,我們可以從即時反思、延時反思、課前反思、課中反思和課后反思幾個層面去思考以下幾個方面。
一、即時反思
即時反思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結束后立即對活動過程中的現象、問題或活動中的成效等進行的反思。這種反思緊跟教育教學活動進行,反思者可詳盡地回想活動的場景等細節,對活動本身做出分析和評判。
二、延遲反思
有的時候,教師可能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不是馬上對課堂的事件做出系統思考,而是在以后結合其他教育事實對其進行綜合性的批判性分析,這種反思因其反思時間的滯后,可以成為延遲反思。如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一種現象:學生年級越高,舉手回答問題的越少,在一二年級孩子們都爭先恐后的舉手發言,到了六年級就幾個人了。在這種情況下,開始我在課堂上常常無奈的采取“點將式”、“火車式”等方式提問,這樣效果也不好。圍繞這一問題,我結合新課程的學習認為學生在課堂上應該享有一定的權利。在以前的課堂提問中,忽視了學生所應有的犯錯誤的權利和評判的權利。于是,我給學生創設愉悅的課堂環境,利用小組的合作交流、比賽等形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當無人敢舉手回答時,我會用眼睛來搜索,察言觀色瞅準機會,看誰想回答而又不敢站起來的學生時,我就向他投去信任的目光,鼓勵他站起來回答。對回答問題對的,發揮學生的評價作用,給與鼓勵和掌聲,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慢慢的學生都踴躍的舉手發言,學習的積極性也提高了。
三、課前反思
課前反思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和前提。在備課時思考是否遇到什么困惑,是否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對學生實際需求的估計是否合理,是否為學生創設了實際支配的時間和空間,教學能否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實現知識和態度相統一,過程和方法相統一等問題。
1.教學方法是否符合新的教學理念
我們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形成了一定的教學風格,往往都在沿襲著習以為常的教學方法。當然,這些方法有它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面對新的課程改革,需要我們改進。所以我們在課前進行反思,首先應該思考自己的教學方法是否符合新的教學理念,是否以課程標準的理念為指導,這樣才能作到揚長避短。
2.是否創造性地處理教材
新課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是作為教與學的一種重要資源,而不是唯一的資源;同時,教師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設者。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要有創新的思維方式,特別是要創造性地處理教材。所以我們應該通過課前反思使自己成為教材的創造者,才能全面盤活教育資源,全方位優化教學資訊,在開放的、多樣化的教育情境中促進學生發展。
四、課中反思
課中反思,是在上課過程中思考學生在課堂上實際參與的熱情與程度如何,師生與生生互動是否積極有效,課上是否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如何利用中的資源改變原有的教學設計進程等。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所使用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善于捕捉教學中的靈感,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順應學生發展的需要,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如我在教學六年級“圓的認識”一課時,當我提出:在同一圓中半徑和直徑有什么關系?有些學生愣神了,不知所措的樣子。發現后就讓學生測量書中圓的半徑和直徑,再小組內交流,發現什么關系,這時課堂氣氛一下高漲了起來,同學們積極地動手操作、交流,很快得出了結論。
五、課后反思
學生的學習效果是教師最關注的問題,進行課后反思要做到“當堂思效”。即在上完課后思考課堂教學效果如何,存在那些需要改進的問題,有哪些方面作的比較成功或對今后的教學有幫助、有啟發,學生哪些內容掌握得好,哪些部分有困難,哪些學生學得成功,還有多少學生需要指導等。課后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總結能力和評價能力。
1.及時牢記——寫得失
(1)寫得失課堂就像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也有可能因為一時的疏忽而開了小叉,走了彎路,變成乏味的旅行。不管結局如何,得失成敗,將其記錄在案,以期在往后的教學工作中考慮更周全、操作更自如,不走或少走彎路。
(2)記載成功之舉。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過程,抓住教學中哪怕是稍縱即逝的成功點,比如,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及時記錄下來,堅持不懈,就能串起教學的閃光珠鏈。
(3)牢記失敗之處。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善教者難避其失。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如實記下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并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就能使教學:“長善而教其失”。
2.及時反饋——寫師生
(1)寫機智。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的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諸如課堂教學中某一應變得當的措施;雙邊活動開展的成功之處;某些數學思想滲透與應用的巧妙之舉;備課時未曾考慮到而在課堂上突然爆發出的靈感和火花——如導入新知的妙語、課堂氛圍的改觀、學生思維的激活、因材施教的準確等等,而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一閃即逝,教師必須利用反思去捕捉,否則就會遺憾不已,而這些東西及時俯拾而起,就是熠熠生輝的“金子”。這種種實踐日積月累,所蓄漸豐,既利于探索教育教學規律,也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如果出現了課堂教與學的高潮,最好能詳細記錄下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生的精彩問答,作為第一手素材,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2)寫創新。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補充今后教學的豐富材料養分。
3.把握遺憾——寫建議
教然后知不足,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一節課下來,不妨靜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知識點上有什么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根據自己的教育體會和學生反饋出的信息,寫出進一步教學的建議。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總結全文可以看出:反思是教師積極探究心態的表現,他可以使教師重新找回失去的自我,不唯書,不唯上,不唯專家,相信自己才是處理自己的問題的專家。在反思的過程中,能在理論的水平上有深層的認識,使教師隱藏在自己心中的教育思想得以激活。對探索者而言,反思是一盞明燈,反思能引導教師避免陷入教條和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