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芳
喚醒靈魂的閱讀
1988年,剛畢業的我被分配到郊區的一所職業中專的幼師班任教。但沒過多久,為了孩子上幼兒園方便,我調進城里教小學。從教大孩子改教小孩子,巨大的落差讓我很不適應,半年多中午都吃不下飯。孩子們唧唧喳喳,鬧得我頭疼。
我趁課余時間鉆進學校的閱覽室,躲個清靜。閱讀室在當年英國人蓋的小樓的地下室里,很陰暗,借著窗外斑駁的陽光,我一本本翻著藏書,饒有興致地看灰塵在太陽的光影下曼妙地舞蹈,像小時候看露天電影時打到熒屏的光柱。看夠了,再翻書。找到了一本很陳舊的書——《給教師的建議》,是前蘇聯的蘇霍姆林斯基寫的。師范時學教育學就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教育家,但沒有讀過他的書,我心想,翻一下吧。
“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讓孩子們心里的詩的琴弦響起來”——一看這些題目就詩意沛然。再看文字:“學習愿望是一種精細而淘氣的東西。形象地說,它是一枝嬌嫩的花朵,有千萬朵細小的根須在潮濕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著,給它提供滋養。”書中的這些文字讓我興趣盎然。“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天哪!這話如同照進我心空的斑斕陽光,猛然喚醒了我的靈魂。我開始仔細地讀這本書,才發現很多教學上的困惑都能在這里找到答案,很多現在提倡的教育理念的源頭都在這里,只是舊酒換了新瓶。我馬上去書店為自己買了本《給教師的建議》,放在案頭,經常翻讀,每次都有新的收獲,都會怦然心動。真的如歌中唱道“讀你千遍也不厭倦”。
再以后,我開始學著在教育博客上寫教育日記,參照的就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我怎樣寫教育日記》,剛開始寫文筆生澀、凝重,我迫切地去找教育經典的書來讀。《教育漫話》《教學勇氣》《靜悄悄的革命》《夏山學校》《陶行知名篇》等書都是那時開始讀的,這些“補鈣”的書如陳年佳釀,需要靜心品味,真有醍醐灌頂之效。經典書目慢慢地讀得多了,我的隨筆寫起來也駕輕就熟,還有了變成鉛字的喜悅,出書的夢想也接連實現了。
馬太福音上說過: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如果把教育真諦比做永生,那么喚醒我靈魂的《給教師的建議》就是我閱讀必須經過的那道窄門。
別把孩子培育“乖乖兔”
前一陣我迷上了讀臺灣同行寫的教育隨筆,《希望教室》《種子學苑手記》《好老師在這里》《沒有圍墻的學校》《一閃一閃亮晶晶》等讓我讀得如沐春風,臺灣同行和孩子們之間的故事是那樣情真意切,鮮活生動。他們還在書中深度探討回到教育的原點,進入孩子的心靈深處的方式、方法。
其中李雅卿的《乖孩子的傷,最重》我讀了很多遍,越讀越覺得沉重,我讀出了自己的悲哀——原來我就是一個乖孩子。從小我就因為想爭得父母的寵愛而好好學習,用每次考第一名來贏得他們的喜歡;工作后也一直是個循規蹈矩的老師,疲于應付、迎合領導、家長的各種要求和喜好,有時都沒有了自我。這樣反思自己,我覺得很傷感。
朋友的女兒源塵曾經創作一幅漫畫《兔子老師的愛好》,獲得第六屆“回瀾杯”全國中小學漫畫二等獎。畫的主題便是:老師是長耳朵的兔子,所以要把猴子、豬、老鼠,全部教育成兔子,全都揪出了長耳朵。這畫出自一個孩子之手,令人震撼!在這樣聰慧的孩子眼里,我們有些老師就如兔子老師一樣,“千辛萬苦”把不同個性的孩子全都培育成了“乖乖兔”。
捫心自問,我有沒有在培育“乖乖兔”?我心里確實有一個乖孩子的幻影。作為母親,我希望自己的兒子是最優秀的,無論情商和智商;作為老師,我希望我的孩子們上課都能隨著我的思路走,強制他們朝著我所謂好的方向前行,雖舉步維艱,仍不肯放松要求。孩子累,自己更累。
驀地想起瑞典的童話外婆阿斯特麗德·林格倫寫的那個著名的童話形象——長襪子皮皮,一個典型的“不乖的孩子”。她長大的理想就是做一個海盜,她古靈精怪、特立獨行,不愛上學,敢和警察開玩笑,甚至還會為了拯救男生去打架,和蟒蛇搏斗。
掩卷長思,我應該向林格倫學習。她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好老師的形象——不用古板的教育體制、規則去干涉孩子們的生活,而是創造出顛覆傳統的形象,打破常規,解放兒童,寬容地對待孩子的“出格”,讓孩子們能擁有自由的天性。我要放棄心目中理想孩子的幻影,讓每個孩子都發現自己的“好”,找到自己認知世界最有效的途徑,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和速度來學習。我要讓孩子從小到大都能保有自信和勇氣,不斷地去選擇、嘗試、應對和改變,并且因此發展出專屬于他的應世智慧,最終做命運的主人。
半簾明月半床書
記得2008年初,拜讀著《中國教育報》評出的十大讀書人物的讀書感言,我覺得自己真的是虛度年華,躺在床上輾轉反側,不能成眠。凌晨三點到書房里拿出讀書筆記,把這些讀書感言認認真真地抄在筆記本上,把他們讀過的書目都詳細羅列下來,才發現只有極少部分自己讀過,大部分都沒有讀。
我給自己定下一個讀書目標,許下一個心愿:那就是多讀書,讀好書,特別是那些教育大家的理論精髓書。十大讀書人物的讀書感言如蝴蝶效應引發了我讀書的風暴。
我請北京的朋友幫我在王府井圖書大廈買了近兩千元的教育書籍和一些經典文學書籍。后來我學會了網上購書,更方便。我家的兩個書柜都滿滿的,床頭、沙發等也堆滿了書。老公戲稱這是半簾明月半床書,娶了個書女做老婆。
教師應該像蜜蜂一樣,要多從不同的花間采蜜,我們不能只看教育類的書。因為讀書提升自我是個“慢”過程,需要積淀,需要在讀中反思,需要多讀、博讀,鹽在湯中嘛。
余秋雨的《千年一嘆》、島田洋七的《佐賀的超級阿嬤》、灰谷健次郎的《兔之眼》,都讓我受益匪淺。特別是讀鐵凝的小說《一千張糖紙》,我更是反思良多。小說描述了表姑對兩個童稚女孩的欺騙,竟使一個天真的孩童受到了最深重的傷害,以至于在長大后見了“欺騙”而聯想到的代名詞竟然就是“表姑”。這篇小說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四句話:“孩子是可以批評的,孩子是可以指責的,但孩子是不可以欺騙的!因為欺騙是最深的傷害!”聯想到自己聽過的音樂優質課,有很多同行為了課堂設計的需要,給孩子開了一些“空頭支票”,說了一些善意的謊言。為此,我寫了雜文《童心勿欺》發在《中國音樂教育》上,以期引導同行反思在教育生活中對待孩子的誠信問題。
其實,不管是閑適性閱讀,還是功利性閱讀,只要讀起來,就會開卷有益。讀書寫作讓我的人生平添了一些沉甸甸的收獲——近幾年我共寫了一百余萬字,在教育報刊發表了五百余篇文章,出版了三本專著。
有人說,40歲以前的容顏是父母給的,40歲以后的容顏是自己給的。人到中年,我愈發覺得外表的裝扮已經不是最重要,讀書才是保持美麗的秘方。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也說過:“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是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為你自己。”
做一件讓世界美麗的事情
作為一名教師,我最喜歡課間小憩時給我的孩子們讀書,我深深知道對于一個人來說,童年是一生的根基與核心——如同樹木一樣,那最初的歲月被記錄在年輪的最核心處。童年時代賦予的東西,會持續影響人的一生。讀書能讓孩子的生命底色健康和美麗。我讀過《朗讀手冊》,書的封面寫著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柜柜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我希望我的孩子都能自豪地說:“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我有許多讀書給我聽的老師。”
每學期的開學第一課,我都精心準備一個故事作為禮物送給孩子們;每年的4月2日是國際兒童圖書日,我會和孩子們一起慶祝他們春天里的第一個節日,為他們推薦一本書,再請他們推薦給別的小伙伴自己覺得最棒的書;課間小憩時,我喜歡給他們講經典的童話和繪本。我們分享過《住在薔薇別墅里的小老鼠》《小王子》《夏洛的網》《閣樓上的光》《吹小號的天鵝》《我有友情要出租》《愛心樹》《猜猜我有多愛你》《小種子》《花婆婆》《犟龜》等很多經典故事。
惠特曼說過:“有一個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最初看見的東西,他就變成那東西,那東西就變成了他的一部分。”
等孩子們長大了,這些美妙的東西還留在他們的心中。有一天當他充分享受到經典的魅力,突然會想起自己當年在小學的課堂上曾經聽過,這將會是世界上多美麗的一件事情呀!
(作者單位:山東威海市塔山小學)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