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京聞
莫言作為中國第一個本土作家,把諾貝爾獎在中國由神話變成了身邊故事。對于壓抑與負載過重的教育,莫言獲獎的確觸發了太多的渴盼與沖動。當下我們訴求創新的教育,當何方尋求創造的源泉?莫言的創作啟迪我們:必須牢牢扎根于這片大地。
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蘊藏著豐富的創造素材與活力,莫言正是植根人民生活和民族傳統的土壤,并從自己的成長背景中汲取素材、獲得靈感,從而迸發了巨大的創造力。今天教育的一大癥結就是糾結上千年的知識、分數和考試崇拜,硬生生地將生命與大地隔離開來,如此,生命成長何來創新的養料、創造的沖動與奔騰的活力?
理想與責任,可謂人生前行的不竭動力。然而,當今教育身陷各種快餐文化、享樂文化、功利文化侵擾,受寵的一代必因缺乏生活實踐的洗禮磨礪而喪失擔當的激情。正所謂“苦難勵志”“不憤不啟”,缺失了理想與責任的人生,何來精神的脊梁與創造的風骨?
“在趨同和從眾已成為時尚和潮流的時代,還能堅守個性化思考與寫作,莫言的確值得尊重。”以崔永元眼中的莫言關照教育,不走出從眾、模仿、克隆的行為錯位,不破除求穩怕險、速成速效的心智怪胎,教育的特色和生命的個性注定只能是奢想和寄望。教育如真能回歸人的立場,虔誠地敬畏生命和關注人性,就定能放飛生命的個性潛能,贏得共生共享人類文明的價值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