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占炬
復旦大學“4.1投毒案”,讓該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黃洋失去了年輕燦爛的生命。據上海警方公布的調查結果,犯罪嫌疑人、舍友林某因生活瑣事與黃洋關系不和,心存不滿,經事先預謀,將其做實驗剩余的劇毒化合物二甲基亞硝胺注入宿舍飲水機水槽,致使黃洋中毒身亡。
僅僅因生活瑣事而殺人的動機,徹底顛覆了此前坊間的“競爭說”、“情殺說”和“誤殺說”等種種猜想。如果說發生在復旦大學這所舉國矚目的高等學府的投毒殺人案,令人扼腕嘆息、痛失英才,那么投毒原因的公布,則足以使社會震驚、震痛、震撼。震驚的是,驅使一個年輕生命終結另一個年輕生命的緣由,竟然是雞毛蒜皮的瑣事;震痛的是,兩個風華正茂的青春至此畫上了句號,兩個原本幸福的家庭從此蒙上了消散不去的陰霾;震撼的是,一個學富五車、才華橫溢的“天之驕子”,其頭腦中可以容得下浩如煙海的學識,心胸里卻容不得一個舍友與之不合的言行舉動!
因瑣事而起殺心、走極端、戮同窗,復旦大學“4.1投毒案”并不是“孤本”。早在十多年前發生在北京大學的“鉈投毒案”,便是該校學生王某因為與朋友關系趨冷而伺機報復。2004年震驚全國的云南大學“馬加爵案”,致使4人被害的起因也僅僅是馬加爵和同學的一次打牌吵架。2007年中國礦業大學“鉈投毒案”、2012年安徽醫科大學“圖書館砍殺案”,以及就在“4.1投毒案”幾天后發生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刺死舍友案”,都是因微不足道的小事引發沖突所致。
為什么林某等這些經過十多年學校教育管理的學生心如蛇蝎,滿身戾氣,對自己的同學毫無包容之心,對鮮活的生命毫無憐憫之心,對法律的約束毫無敬畏之心?
硬傷:人文關懷的缺失
在學校教育管理中,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盡管每一個階段都在強調素質教育,強調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但在現行的制度框架和實際操作中,考試成績的排名和分數、發表論文的層次和數量等“硬杠杠”,依然是高考入學、讀研深造、評優評獎的決勝因素,依然是觀測和評價學生的主要度量尺。無論是學校、家長還是社會,都習慣把目光的焦點對準這些“硬杠杠”,而對學生的價值追求、精神狀態和心理活動則關注甚少。正如案發前的林某,在老師和家長眼中無疑是一個青年才俊:學習成績優秀,高考時以780分的高分(滿分900分)考入中山大學,本科畢業后保送到復旦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突出,讀研期間在核心期刊發表多篇論文,還曾在全國醫學學術會議青年論壇上作為嘉賓發表主題演講。而其耀眼成績背后的心理偏激和灰暗的一面,諸如在網絡上發表崇尚武力解決問題的觀點、大罵粗口猛烈抨擊不負責任的醫生、與女性發生口角等言行,以及因論文與導師關系緊張、不善與女生交往等情況,若不是他親手毒殺一個和他同樣年輕出色的生命,這些又何曾受到關注?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作為承載時代使命、社會厚望和家長期盼的學校,在關注學生智力發展的同時,更應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徹底破除“以分值衡量素質、以成績論定成敗、以智商等同情商”習慣思維和片面認識,更多關注學生高尚品德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更加關心學生思想心理和精神追求的動態,加大學生感恩、包容、樂觀、團結、敬畏、合作等精神培養的力度和廣度,加強學生讀經典、講禮節、志愿服務、團隊協作、社會實踐等教育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切實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隱患:規約意識的缺失
“4.1投毒案”中的劇毒化合物源于何處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焦點。盡管復旦大學多次強調校方對危險化學品有嚴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并進行了實驗室摸查,力證毒物不可能來自學校實驗室。但警方的調查結果卻再一次證明了,該案毒物來源和眾多校園投毒案如出一轍,都是來自學校實驗室。缺乏規約意識,一邊是嚴格的規章制度,一邊卻又在具體執行上打折扣、搞變通、出漏洞,已然成為當前學校教育管理的通病。“法不外乎人情”、“下不為例”、“校園有別于社會,對學生要手下留情”等為學生違規開脫的說辭,深深地植根于不少教育管理者和家長的思想中,使不少校園制度流于形式,淪為一紙空文。事實上,學校對制度的執行既是規范教育管理的過程,同時也是進行言傳身教,培養學生對規則的敬畏感,恪守行為底線的過程。這一過程的松懈,不僅為學生提供了違紀的可乘之機,同時也將曠日持久潛移默化地導致學生放松對自身的規約,從而在一定條件的催化下出現越軌違法的行為。不妨假設一下,真如復旦校方所稱,危險化學品嚴格管理萬無一失,林某從實驗室獲取毒物毫無可能,那么黃洋燦爛的青春是否便不致于凋零?又倘若有人喪心病狂,報復社會,將毒物投向大眾,那受害的又豈是一兩人?
制度本是規約行為的底線,作為管理者的學校,應當嚴格執行,捍衛規則的尊嚴,努力促進制度育人。1864年,哈佛大學圖書館一場突發的大火,將數百本哈佛牧師捐贈的重要圖書焚毀殆盡,僅有一本書因被一名學生違章帶回宿舍而幸免于難,成為哈佛牧師捐贈圖書的孤本。事后,校方召開大會,校長對該名學生保留了學校最珍貴的圖書表示最高的謝意,隨后當眾宣布開除這名學生,因為他違反了學生在圖書館借閱珍貴圖書只能在館內閱覽的校規。如果學校在教育管理中,都能像哈佛大學堅守校規那樣尊重規則,嚴格規約,那么培養出來的人才必然更能恪守行為底線,更具健全人格。
短板:自我調適教育的缺失
頻發的校園惡性事件再一次把社會關注的目光引向學生心理健康。據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大學生心理咨詢專業委員會的一項調查結果,近四成的大學新生和五成以上的畢業生存有不同的心理問題,其中“人際交往、學習壓力、就業壓力、情感困境”是最為突出的四大“心病”。在社會競爭壓力日益增大的今天,每一個人群的心理健康都面臨著殘酷的考驗,校園里的學生也不例外。學校教會了學生如何學習,如何考高分、讀名校,下大力氣發展學生智力,但在指導學生如何自我調節、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培養高情商上卻著力不多。因此,面對各種壓力、落差和考驗,學生們往往缺乏自我調適能力,縱有學富五車的才華,也只能任由悲觀、憤怒、傷感、自卑、妒忌等各種不良情緒肆虐,甚至在一時意氣的沖動下“一失足成千古恨”。不難發現,在“4.1投毒案”等眾多校園極端惡性事件中,引發沖突的導火線其實都是不足掛齒的小事,但其點燃的“火藥桶”卻是長期以來沒有得到合理疏導和調節,持續累積發酵的負面思潮、情緒和價值觀的混合物。如果這些走極端的學生自我調適的能力再強一些,把邪惡的念頭壓一壓,把咆哮的怒濤引一引,把規約的繩子緊一緊,那么諸多的悲劇也許本可以避免。
從人才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和持續發展來看,加強學生自我調適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意義,無疑要遠遠超過教會學生如何決勝“題海”。通過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相結合、觀感見學與躬行實踐相結合、閱讀思考與交流分享相結合,引導學生思考生命、敬畏生命、珍視生命,學會競爭、學會合作、學會分享,領悟“吃得了苦苦一陣子,吃不得苦苦一輩子”、“守得住寂寞不寂寞,受不住寂寞才寂寞”等苦樂觀、寂寞觀、奮斗觀的真諦,激發學生追求崇高理想、美好未來和幸福生活的內生動力,鼓勵學生凝聚克服困難和挫折的正能量,幫助學生從管理時間、思想、情緒、壓力、習慣、計劃等全方位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切實以平和、開放、積極的心態迎接挑戰,擁抱未來。
斯人已隨風而逝,斯事已塵埃落定。教育者在痛惜之余,更當痛定思痛,奮力彌補缺失,避免此類悲劇重演,切實為培育更多身懷優良品行、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的優秀人才,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而竭盡全力。
(作者單位:華南理工大學)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