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躍
前幾天一位年輕的博士給我們幾千名師生和家長做了一場感恩教育的演講,聽完之后大家褒揚一片:“精彩!精彩!”然而在這單邊贊揚聲中,個別思維“詭異”的學生居然說博士是在“哄”我們。哄?哄小孩、哄女友常見,但哄學生不多見。
仔細一想,博士確實有點像在“哄”。你看,在光天化日之下,幾千名原本青春激昂、無拘無束、嘰嘰喳喳的高中學生,居然任由他來“擺布”:閉上了眼睛,輕柔地呼吸,回憶著過去,懺悔著過失。最后,很多學生都掉下了眼淚,還握緊拳頭,發出肺腑之言:“爸,媽,我愛你!老師,我愛你!”
第二天,我還沒到班上,就遠遠地看到我班的小陳同學在四處張望,這個平常有些無精打采的學生,在我跨進教室的一剎那就大聲喊叫:老師好!原來他是在急切地等待我的到來,向我表白他對我的感恩之情。嘿嘿,小陳省悟了。
不是親身經歷,我絕對不會相信,一場演講居然有如此大的力量。兩周前,我們還聽了另一場報告,是一位資深的博士生導師做的。
論資歷,博導要深厚得多:重點大學的教授,論文專著頗豐,理論修養高深。而博士才是一個不到30歲的青年,事業剛剛起步,雖然也編著了一本書,但10萬多字,屬勵志教育方面的,通俗易懂。然而在講課的效果上,博導的課堂要遠遠遜色。雖然博導的演講詞匯豐富、旁征博引、鏗鏘有力,但講堂氣氛沉悶,聽眾無精打采。低迷的現場讓博導甚為惱火,講課中間博導甚至還點名批評個別聽眾,結果引來些許的反感。
一個重量級的博導,做了一個不算成功的講座(至少從聽眾感受方面來看是這樣的,其實博導的演講內容還是很豐富的);而一個輕量級的博士,制造了一場火爆的演講。造成如此差異的原因在哪里?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博士的絕活正是“哄”。
“哄”第一招:熱身套近乎。
博士在演講正式開始之前,進行了一系列的熱身活動。通過故事讓學生體會自己在集體中對他人的影響,知道了為什么要控制好個人的行為;通過腦筋急轉彎讓學生打破定勢思維,懂得了人的定勢思維缺陷;通過贊賞讓學生賞識自己,看到了自己的人格尊嚴;通過剖析讓學生挑剔自己,發現了自己的不足。總之,熱身活動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鋪墊了演講的內容,預演了課堂的調控。
而博導一上講臺,就直接切入了主題演講。此時聽眾無論是心理上還是行動上都還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
啟示:一個成功的課堂,必有有效的熱身。
“哄”第二招:與學生零距離。
博士把講臺擺到了學生中間,彷佛一個T型舞臺,與學生的距離很近,老師的一言一行學生看得十分真切,學生的一舉一動老師也盡收眼底。這種與學生融為一體的講臺設計為師生的互動提供了便利,為課堂的調控提供了方便。
而博導講課的地方就是那種我們常見的會場,前面是一個高高的平臺,聽眾坐在下面的座位上,之間還有一個厚重的講臺。給人的感覺,博導與聽眾之間無論是物理距離還是心理距離都相距甚遠。當然,這不是博導的錯,是客觀條件的限制。
啟示:物理距離影響心理距離,且正相關。
“哄”第三招:體態傳遞激情。
博士演講時手舞足蹈,上躥下跳。為了關注到所有的學生,博士不時地走到左側,又走到右側。為了調動學生,博士不時將話筒面向學生,讓學生回答。博士的面部表情也相當豐富。鼓勵學生時抬頭挺胸,流露自信;表揚學生時微笑并豎大拇指,表達滿意;糾正學生錯誤時皺眉無奈,表示遺憾。總之,博士彷佛是一位演員,在全情地演出,又彷佛是一名導演,不斷地調動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博士激情的投入,也激發了學生的全情投入。
反觀博導,一坐就是幾個小時,除了嘴在動,其他地方基本上都是靜止的。雖然,對于一個理論水平較高的博導來說,做高深的理論講座,需要聽眾細心品位和認真思考,過多的體態變化未必合適,但總是靜止的體態給聽眾的感覺就是缺乏激情。缺乏激情的老師,當然不能奢望有激情的學生。
啟示:激情是相互感染的。
“哄”第四招:引導學生進入情境。
博士的語言簡單卻很深刻。博士是學心理學的,心理學中的專業術語應該是比較多的,可是在整個演講中,面對高中學生,博士都是用很直白的語言,學生一聽就懂,不需要轉彎思考,不需要深思。
更為成功的是,博士的語言表述直接而且感性,在體態、語音、語調和語氣的多方配合下,成功地把學生帶入了一種類似于虛擬的情境,一種充滿情感的境界——
“同學們請閉上眼睛,進入到你的童年世界。……還記得你媽媽給你做的蔥油餅嗎?……你長大了,你學會講話了,卻開始頂嘴了;你會跑了,卻跑得不回家了。……你的父母慢慢地變老了,你那像大山一樣的父親,腰彎了,他累了……”
這樣的情境,學生的情感完全被控制了。很多學生、包括老師都禁不住哭了。
假設博士換一種方式,用空洞的語言、說教的方式來教育學生,結果會怎樣?
“你知道嗎,你的父母多么愛你,為你付出了多少,而你居然頂撞。你爸爸老了,知道嗎?”
“我爸爸還很年輕!你爸爸才老了呢!”學生甚至可能會這樣頂回。
至于博導,我對他的負面評價已經夠多了,但在這一點上,我還是不得不說。博導的講座正是說教式的,沒有創設情境,沒有有效的引導,仿佛博導與聽眾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博導在 “理論界”內,而聽眾在“理論界”外,博導說得頭頭是道,而聽眾聽得朦朦朧朧。
啟示:老師和學生處在同一個客觀世界,卻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主觀世界。成功的教學需要創設情境,讓學生進入老師所期望的主觀世界。
“哄”第五招:激勵性評價
“你能行!”“你優秀!”博士總是用那煽動的口吻、激勵的語言、豎起的拇指和贊賞的評價,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多么的優秀,幾個調皮的學生想講話都不好意思,想做小動作都找不到同伴。就這樣,幾個小時的講座在不知不覺中度過了。
我還要講到博導。博導在講課中不時地傳遞“中小學老師急需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等“大實話”,卻實實在在地深深地傷害了老師,這也直接影響了講座的效果。在博導的課講完之后,好幾個老師都憤憤不平:“憑什么說我們缺乏理論修養?哼!”“他怎么能這么居高臨下啊?”
啟示:評價是一面鏡子。給學生以優等的評價,學生就看到了優秀的自己;給學生以劣等的評價,學生就看到了劣等的自己。
(作者單位:廣東佛山市南海區獅山石門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