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
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的手也能成為一個可以進行簡單計算的計算器。巧妙借助雙手手指,使一些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直觀,學生容易理解和記憶。在教學中,若能充分發揮兒童雙手的學具作用,讓學生手、口、眼、腦各種感官并用,使學生置身于輕松的氛圍之中,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一、學會數手指、“識讀”手指
由于農村學部分兒童沒有接受過學前教育,剛進一年級時,對于數的認識有些困難,因此可以讓他們利用雙手學做“手指操”, 借助手指幫孩子建立對數字的直觀認識以及10以內數的組成,簡便快捷。通過手指操和壓指練習等,來解決這一問題。當然,在手指訓練中,我對他們記憶力弱、動作不協調不靈活的缺陷是了然于胸的。因此,在練習過程中,我非常重視對學生動作進行及時糾正和反復地強化,手把手一招一式地幫扶。再就是進行數手指和“識讀”手指的訓練,先從1~5開始練習,再認識6~10。開始訓練時,先慢后快,側重在學生掌握方法上,做到邊數邊掰手指,不漏數或不多數,不要求速度,訓練時間也不宜過長,而且要因人而異。此外,我還利用一些兒歌如《手指變變變》,通過邊讀兒歌邊做動作,讓學生的手指更靈活的同時,也提高了“識讀”手指的能力。這樣每天不間斷地練習,從易到難,循環往復練習,直至能夠熟練地伸手指、數手指。
二、利用十指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
從幼兒班到一年級,都涉及到了10以內的加減法,在教學時,有的老師讓學生使用小棒、計數器等計算工具,需能湊效,但是麻煩,不如讓學生伸出雙手,即可完成10以內的加減法的教學。做10以內的加法時,讓學生將左手手指看做加數,右手看做另一個加數,然后把兩只手放在一起數,即為求和;做10以內減法的計算,只要讓學生伸出與被減數相同的手指數,然后逐個按下與減數相同的手指數,剩余指數就是差。
如教學3+5=?時,可以讓學生伸出左手,伸出3個手指,再伸出右手,伸出5個手指,然后雙手合攏,讓學生數一下,便知道3+5=8了。又如計算8-5=?首先伸出8個手指,然后逐個按下與減數相同的5個手指頭,剩下3個手指頭就是差,即8-5=3。
三、巧用雙手做乘法
乘法口訣是低年級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門生難以理解和記憶,要是巧用手指來教學效果不錯。這里以計算具9的倍數為例。
如圖所示,從左到右給你的手指編號?,F在選擇你想計算的9的倍數,假設這個乘式是9×7。只要像圖2所示那樣,彎曲標有數字7的手指。然后數彎曲的那根手指左邊剩下的手指數是6,它右邊剩下的手指根數是3,于是便會得出9×7的答案是63。
四、巧用手指幫助記憶
在小學階段學生要認識多種計量單位,如長度單位、面積單位、質量單位以及人民幣單位等。在記憶這些單位間的進率時,大多數學生是死記硬背,這樣在使用時就容易暫時失憶,往往張冠李戴。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用手指來幫助記憶,學生不但感興趣,而且記得快、記得牢。
(1)拳頭巧記大小月。人們習慣上把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怎樣更好的記住他們呢?這里就可以巧妙地利用拳頭,幫助記憶。舉起左手拳頭背向自己,凸起凹下都要數,凸起的是大月,有31天,凹下的是小月,有30天(二月平,28天)。邊讀邊數:“一月大,二月平,三月大,四月小,五月大,六月小,七月大,八月大,九月小,十月大,十一月小,十二月大”。這樣反復多練幾遍,很快就記住了大小月份。
(2)巧記常用單位與進率。經常使用的長度單位有:公里、米、分米、厘米、毫米。伸出左手,掌心朝自己,大拇指代表公里、食指代表米、中指代表分米、無名指代表厘米、小指代表毫米。
如許,手指間距離的大小,可以形象地示意相鄰兩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一公里=1000米,一米=10分米,一分米=10厘米,一厘米=10毫米。此外還可以明白地看出,后面四個手指,相隔一個手指(一個單位)的進率是100,相隔兩個手指(兩個單位)的進率是1000。
例如在教學“長度單位”時,我讓學生伸出左手,掌心朝向自己,然后用生動的語言讓學生把五指與長度單位按大小順序依次對應起來:大拇指是手指的首領,它最偉大,我們把它看作千米,食指第二大,看作米,依次中指為分米,無名指為厘米,小指最小,看作毫米。
用一樣的法子也可以示意經常使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公里、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及其進率。因為平方公里與平方米的間隙較大,中間有另一個面積單位“公頃”。
用一樣的法子伸開左手,掌心朝自己,曲折中指和無名指,其它3指天然分開,成等間隔狀。亦按從做到右的次序,大拇指代表噸,小指代表公斤。相鄰兩指間的進率都是1000,噸與克之間的進率也就不言而喻。
“手”是一種最簡易最有效的計算器,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上的功效妙不可言。只要教師善于開發、挖掘、利用,學生的“手”就會變成一張會說話的“嘴”;一雙會觀察的“眼睛”,一把能破解疑難的“鑰匙”,一架傳遞情感的“橋梁”,此時的數學課堂當是情趣橫生,魅力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