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琪 郭彩萍 陳佩絲
在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上,葉詩文神奇打破女子400米混合泳世界記錄后,西方媒體含沙射影地暗示葉詩文或服用興奮劑。當地時間7月31日,英國奧委會主席莫伊尼漢發(fā)布聲明表示證實了葉詩文的清白。事情過去后,一則釣魚微博橫空出世,稱“教練承認讓葉詩文服用一種名為一氧化二氫的液體物質,以提高體能。”眾多網友轉發(fā),不解其意的網友還指責中國游泳隊,其中不乏一些教授。實際上,“一氧化二氫”就是氧化氫,化學式H2O,俗稱“水”。
其實這件事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早在2006年3月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亞里索維耶荷市就發(fā)生了“一氧化二氫事件”,當時,市政府正準備進行一項表決,是否要在全市禁用泡沫塑料杯,因為它的制造過程中使用了“危險化合物一氧化二氫”。
雖然這只是惡作劇,但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上當呢?我想這與每個人的科學素養(yǎng)是密切相關的??茖W素養(yǎng)不僅包括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還包括能用科學知識去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問題,能對一些事件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角色,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科學思維的發(fā)展。如果每個人都能具有嚴密有邏輯的科學思維,學會分析推斷,而不是大呼小叫,也就不會被這種雕蟲小技給蒙騙了。
要提高每個人的科學素養(yǎng),就要從小開始教育。一些老師就在小學中積極開展課外探究活動,但是有些活動著實讓人懷疑其價值。
比如在天河區(qū)華成小學三四年級學生中風靡一時的“米飯實驗”。這個實驗緣于上月初該校播放的科學紀錄片《水知道答案》。為親身驗證人的行為舉止是否能對事物產生如此大的影響,米飯實驗在三四年級學生開始推廣,孩子們可自愿參加。
根據著名的三碗米飯實驗,對米飯的態(tài)度不同,結果也會不同。說好話的會發(fā)酵,散發(fā)出香氣;用力罵的會變黑發(fā)臭;而不理不睬的更糟糕,甚至會流出臟水。
這個實驗確實涉及到了科學探究的一些過程和方法,比如提出猜想,設計實驗進行驗證,控制變量法的使用等,但是它從根本上違反了科學的精神和內涵,誤導了學生對科學本質的理解。這個世界是物質的還是非物質的?是要推翻唯物主義的觀點回到唯心主義嗎?《水知道答案》當初在科學界曾引起不少的反響,但是稍加思考便知道其虛偽。其作者江本勝的科學實驗方法缺乏明確的證據,只挑選了符合他要求的照片,在實驗中也缺乏客觀性的原則,而且隱藏其背后的是促銷“高能水”的經濟利益。教師給小學生看這樣偽科學的材料還鼓勵學生做偽科學的實驗,偽科學在教育領域的滲透著實讓人感到科學教育的危機感。作為科學教師,承擔著提高每位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重任,因此教師本身就要具備高水平的科學素養(yǎng),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提升自己,多思考,多看書。
基于目前我國公民的科學素養(yǎng)現狀,現在新課程改革倡導科學探究,科學探究成為課堂熱點。然而許多老師并沒有正真體會到科學探究的真正內涵。使得探究“熱熱鬧鬧”,學習“浮浮躁躁”,探究變成了 “作秀”,活動變成了“噱頭”。學生在課堂上只是體會到了探究的“自由”,而沒有體會到探究的本質。
在目前的科學探究課堂中存在著一些問題。所謂科學探究有這樣兩個特征,即“動”、“活”。活一方面指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另一方面指學習的生成性,教師并不能對實際課堂中發(fā)生的一切都預設好?!皠印敝笇W生動手和動腦。而有些老師認為只要學生“動起來了”,“親身體會了探究”就到達了科學探究的目的。比如小學老師想讓學生體會周長,在上課開始讓學生繞著操場跑一圈。這就是所謂的探究性學習嗎?當然不是,因為他沒有讓學生動腦,沒有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展。探究的最終目的是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批判思維,對科學探究的開放態(tài)度、創(chuàng)新精神,嚴謹的科學實證精神。比如在“阿基米德”的教學中,學生只是按照老師和教材進行實驗步驟,最多是提升了實驗操作技能,卻沒有真正卷入到提出假設,實驗設計的過程中,教師限制了學生思維火花的碰撞。
有些老師過于追求探究過程的形式化,其實真正的探究式有高難度的,并不一定要經歷其全部過程。比如提問環(huán)節(jié),最好是由學生自己提出,但是考慮到教學時間,探究線路,教學內容等,問題也可以由老師提出。教師創(chuàng)設一個情景,引出一個能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的問題,同學生能直接提問是同等重要的。在提出假設時,教師不能只是挑選與自己預設一致的假設而忽略了其他,而要對學生的假設都給予肯定和評價,再通過討論選擇適合的假設。在求證的過程中,老師通常舉幾個例子就得到了論證,使得求證成了純粹的實證,也缺乏證偽的重要實驗方法,不利于學生對科學本質的理解。
以上種種表明科學教育的發(fā)展任重而道遠,正處于不斷的探索發(fā)展階段。作為教師的我們在將來的教學中要不斷學習不斷為自己充電,把最新的理念滲透到實際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