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對于農村小學教學來說,作文成了語文教師的一大難題,寫作成了學生和教師望而生畏的科目。提到作文,學生一寫頭就疼,老師越教頭越疼。為了寫好作文,師生都付出許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其實這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源頭沒有開通,學生無從表達。因此,在習作教學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做好尋找源頭的工作。把著重點放在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勤于觀察,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習作實踐中提高習作的表達能力。多體驗生活,習作才有源頭活水,文章才會內容豐富,文采飛揚。
一、處處留心皆學問,做個生活有心人
古人云:“夕陽芳草尋常物,解用都為絕妙詞”。花草樹木、鳥獸蟲魚、風霜雨雪,都可以成為作文資源。春和景明,百花吐艷;夏山如碧,蓮葉滿湖;秋風送爽,金桂飄香;冬雪漫天,素裹銀妝……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們時時處處做生活的有心人,學會仔細觀察花草樹木,用心感悟,練就發現“美”的眼光,“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情動于衷,發而為辭,用審美之心,探究景之神韻,便能寫出佳作。
生活是作文的源頭,小學生作文的思想、觀點、感情及一切材料更要來自于現實生活。“處處留心皆學問”,只要他們平時留心觀察,認真思考,便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要豐富學生的寫作材料,必須借于對周圍事物的仔細觀察,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所感所想隨時記錄下來。沒有細致的觀察,學生是不能把話說清楚,把文章寫具體的。因此,老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觀察周圍的人、事和物,要注意從學生實際出發。例如要寫春天,當春天來臨時,帶著學生去野外走走看看,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觀察身邊的事物。學生一旦養成了隨機留心觀察的習慣,他們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就會不斷增強,從而頭腦里的材料也就越來越豐富,寫作文時便會“文思泉涌,得心應手”。
二、學會觀察尋素材,培養激情善表達
其實,人生天地間,哪里沒有感人的生活?關鍵看我們平時是不是用心去觀察和感受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要是誰把這種“單調”和“平淡”揣摩透了,適如其分地表達出來也能讓人感同身受。偉大的作家他們寫的也是平凡人的生活。教會學生學會觀察,了解生活,從生活中尋找寫作的素材和激情,是解決當前中小學生無話可說、閉門造車的唯一辦法。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贊科夫告誡他的學生說:“學習觀察并不需要到非洲去,也不需要到西伯利亞去,你們只要在屋子邊上那塊草地上蹲下來仔細看一看,你們就會發現一個十分驚人的昆蟲世界。……跨出第一步吧,睜開雙眼,注意觀察,令人驚訝的東西就在你的身邊。”引導學生從觀察中尋找生活的樂趣,從生活中獲得寫作的“原動力”。這種“動力”就是一種渴望把自己眼前見到的、心中想到的急于用文字表達出來,這種狀態就是一種寫作的“沖動”。對于我們的中小學生來說,這實在是太寶貴了。
從世界各國作文教學來看,寫作有一個共同的趨勢,就是向生活靠攏,以生活為中心。“生活作文”一詞在許多國家風行,它以豐富多彩的生活為對象,通過以作文內容為中心的討論等活動,使學生深化對生活的認識,使學生形成主體人格。在我國長期以來作文教學一直缺少有效的方法,根本在于沒有引導學生真正地觀察生活,調動學生的寫作欲,從生活中去感悟。過分地強調技巧,專在課堂上講方法,而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的作文教學猶如隔靴搔癢。大量的“旱鴨子”造就的自然是一批又一批“旱鴨子”,只會“念經”,不會動筆;只會在岸上叫卻不會到水里游。
三、提倡些生活隨筆,摒棄寫作模式化
傳統的作文教學偏重于模式化訓練,多以命題作文為主,且有種種規定和限制,有的命題甚至只瞄準考試,學生做此類作文時,過多考慮文章的諸多要求和寫作模式,為寫而寫,為文而造情,而不是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情,表達自己的心聲,學生感到作文與生活相距較遠,不能“我手寫我心”,長此以往,失去了寫作的信心。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應減少以命題作文為主的訓練方式,提倡以寫生活隨筆為主的訓練方式。放開學生的手腳,讓學生自陳心曲,“為時為事”而作,確實做到“我手寫我心”。
四、參加實踐勤表達,做個生活實踐者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不同學段學生的寫作都需要占有真實、豐富的材料,評價要重視寫作材料的準備過程。”習作教學中教師只有引導學生直接參與各種活動獲得第一手材料,學生才會有話可說。因此,在平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些活動,例如,參加夏令營、社會公益活動、文娛體育活動,討論會、主題演講會、學生辯論會、手抄報,觀看優秀愛國主義的影片、錄像、電視劇等,這就為記事文章收集了材料;訪問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英雄模范等,這就為寫人的文章積累了素材;參加旅游,聆聽導游介紹,這就為寫游記文章豐富了內容。這些活動中蘊涵著豐富的習作內容,學生是活動的參與者,把活動與寫作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活動中,動腦、動口、動手、動感情。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才是寫作的源頭活水,只有以課本為依托,返璞歸真,指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汲取這源頭活水,寫出有血有肉的作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