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娟
語文的核心是語言,而語言的核心則是語感。夏丐尊老先生說:“強烈敏銳的語感,是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核心。”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對學生語感的培養。語感的形成,需要經過長時期的知識積累和一系列的思維訓練。通過多年的語文教學,筆者認為可從如下方面對學生進行語感培訓。
一、創設情境,誘發語感
文章是以“言”表“情”的,語言文字是作者所抒情感的載體。作為教師,要注重發揮教學過程中情境的作用,在具體操作時,主要有兩種做法。第一種做法是引領學生進入實實在在的真實的現實生活環境中去,指導學生去感受和體驗現實生活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美,尤其是語言行為之美,從而使學生的語感能力在深刻性、寬廣性和情感性等方面得到延展和拓寬。生活是一條河,處處留心,都有語感的浪花。第二種做法是要求教師在進行語感訓練教學時有意識地通過各種教學手段來創設情境,制造意境,把間接的生活經驗和語感教學溝通起來,或是通過自己語言的渲染和描繪,喚起學生對現實生活的聯想和想象;或是借助掛圖、實物等教具,給學生以直感,勾起學生對現實生活的回憶和遐思;或是運用多媒體的教學課件,展現現實生活的某些場景,激起學生身臨其境般的真切感、親切感。
二、誦讀吟詠,品味語感
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東西,也不是教師三言兩語就能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借助語言文字滲透于字里行間。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走進課文”,獲得與作者脈搏跳動的同頻,語感自然而生。高中語文課本中很多篇章,大多文質兼美,情文并茂,鼓勵學生讀背這些文章,是學生積累知識、豐富語感的很重要的途徑。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誦讀的效果。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誦讀中語調、節奏、語流反復刺激,便在學習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聲音映像”,這種內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語言流便自然而然地從記憶中溢出。
在教學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時,文中描寫詩人聆聽、感受琵琶樂的重點句段,先指導學生朗讀,讓他們推敲、品味、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生動準確,想象體會當時的背景和情景,然后再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重點詩句,體會主人公觸景生情,吟詩抒情的感人情境,只有通過誦讀,學生才能悟出語言材料中有血有肉的人,色彩繽紛的景和感人肺腑的情。
三、激發想像,培養語感
葉圣陶先生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要體驗語言的高妙,就要通過展開聯想和想象,填充那些沒有展示出來的空白點,體驗作家描述的意境。夏丐尊曾指出:“在語感敏銳的人心里,‘赤不但解釋作紅色,‘夜不但解釋作‘晝的反面吧。……見了‘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意趣。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寥等等說不盡的意味。”通過聯想和想象,使學生不僅對文意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同時,學生的語感也在聯想和想象的過程中培養起來。
四、加強訓練,內化語感
語感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通過各種方式和方法,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體驗,把語感的培養落實到語文教學的整個過程中,語文教學的效果才能真正體現,效率才能真正提高。(一)從病句訓練中培養學生敏銳的語感。一般來說,一篇文章寫得通不通,好不好,只要自己讀兩三遍,就可知是否“上口”“順耳”,即可發現哪些地方“暢達”或“拗口”,哪些地方用詞精妙或有語病。日常教學中,強化學生對病句的修改訓練,多向學生推薦一些典型病句,讓學生進行修改,就能迅速強化學生對語感的敏銳性。(二)從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生實在的語感。要調動起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來體驗作家運用語言表情達意的方法。“如果單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語感。惟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積聚得多了,了解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語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時候去鑒賞作品就真能夠接近作者的旨趣了。” 這樣學生的語感能力才會發生質的飛躍。
(作者單位:廣東興寧市沐彬中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