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祥
摘 要:中國的“影子銀行”是以套利性融資為核心的市場創新,是金融抑制的博弈產物。與歐美的“影子銀行”相比并不是完全不受監管,引發系統性風險和監管套利等問題的可能性還比較小。但應未雨綢繆、趨利避害,為其積極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監管制度。
關 鍵 詞:影子銀行;形成機理;監管邏輯
中圖分類號: F83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13)06-0008-03
“影子銀行”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美國住房按揭貸款證券化,普遍認為是誘發本輪全球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引起監管缺失問題的深刻反思。目前,中國“影子銀行”體系運行模式相對簡單,仍然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但需要我們未雨綢繆、趨利避害,盡快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監管安排。
一、中國“影子銀行”體系的表現形式
2011年4月金融穩定委員會(FSB)發布《影子銀行:范圍界定》,稱“影子銀行是指游離于銀行監管體系之外、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和監管套利等問題的信用中介體系(包括各類相關機構和業務活動)。”歐美“影子銀行”體系一般包括對沖基金、投資銀行、貨幣市場基金、私募股權基金、債券保險公司、結構性投資工具等圍繞證券化進行風險分散和杠桿操作的信用中介體系。相應金融工具主要有:信用違約互換(CDS)、資產支持商業票據(ABCP)、擔保債務憑證(CDO)、再回購協議(Repo)等。
當前中國的“影子銀行”主要有以下三類:
1. 經過金融監管部門批準設立的非銀行金融機構。這類金融機構依據核準的業務經營范圍,不得組織吸收公眾存款,只能從事特定金融業務。主要包括信托投資公司、企業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金融消費公司等。 這些非銀行金融機構可以參與銀行間債券市場、票據市場等,與商業銀行發生資金往來,中央銀行也可以提供必要的流動性支持。
2. 經政府或職能部門批準設立的準金融機構。這類準金融機構需要主管部門依據相應職責為支持特定目標而批準設立,主要包括融資性擔保機構、小額貸款公司、私募股權基金、典當行等。資金來源主要是一些自有資本金和相關業務收入, 其中小額貸款公司、典當行等機構按照一定比例可以從商業銀行拆借少量資金(楊小平,2012),但也不排除機構投資人在銀行有借款, 從而間接套取商業銀行資金開展業務。
3. 隱含在商業銀行內部的影子銀行。 特別是近年來, 商業銀行大量推出的理財產品業務具備了影子銀行的一些典型特征, 成為中國影子銀行體系中最重要的“交易對手”或“中間人”(袁增霆,2011)。信托公司、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等一些非銀行金融機構能夠貼近商業銀行豐富的資金、客戶和項目資源,成為名副其實的影子銀行體系。
當前中國“影子銀行”體系的金融業務主要包括銀行理財產品、委托貸款、銀行承兌匯票融資、民間借貸等。而資產證券化、私募股權投資等創新業務處于試點探索階段,市場規模較小。
二、中國“影子銀行”體系的特點
中國的“影子銀行”雖然也具有游離于銀行監管體之外,可能引發系統性問題和監管套利等問題的特征,但在表現程度上與歐美經濟發達國家有較大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1. 部分納入了金融監管覆蓋范圍, 監管標準逐步趨同化。典型的“影子銀行”體系游離于金融監管范圍之外,而中國“影子銀行”體系已經實現金融監管部分覆蓋。(1)基本形成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管框架。銀監會分別于2005、2012年發布實施《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和《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目前,商業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情況需要定期報送監管部門,并納入監管統計口徑。(2)金融監管部門正對相關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建立審慎監管制度。銀監會參照商業銀行監管要求,逐步推行信托公司在信貸業務審慎監管標準(撥備率、撥貸比、資本充足率等)的趨同化。例如《信托公司凈資本管理辦法》要求信托公司的凈資本必須大于風險資本;相繼出臺《非銀行金融機構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管理辦法》、《企業集團財務公司風險監管指標考核暫行辦法》、《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和《汽車金融公司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巴曙松,2013)。
2. 偏重于流動性轉換功能, 不具備大規模期限錯配特征。歐美發達國家“影子銀行”通過貨幣市場發行短期資產支持票據以及拆借回購,利用“短借長貸”模式賺取利差,一旦市場預期改變,短期融資市場收縮或凍結,屆時無法“借新償舊”,出現“擠兌”現象,極易引發連鎖反應的流動性危機。而在中國“影子銀行”業務中:信托業務通常設定固定期限,投資期間資金實施封閉運行,投資期限與項目期限基本一致,因期限錯配而導致流動性匱乏的可能性較小; 證券投資基金持有的資產組合限于股票、國債、票據等流動性強、容易變現的證券;理財產品是典型“短負債長資產”期限錯配模式,資金來源主要靠滾動發售不同期限的理財產品應對期限錯配問題,資金投入的項目中90%以上的資產期限在5年以內, 期限錯配程度與傳統商業銀行業務相當(巴曙松,2013)。當前需要強化資金池動態管理模式,維持資產池資金平衡。
3. 對杠桿率有明確限制, 不具備明顯高杠桿特征。典型的“影子銀行”體系沒有資本充足率的限制和中央銀行存款準備金的約束, 資本運作具有較高杠桿率,潛在信用擴張倍數達到幾十倍,容易誘發資產價格自我強化的下跌循環。 而目前我國在杠桿率管理上采取較為謹慎的做法: 高杠桿率的金融衍生產品和資產證券化還處于試點探索階段, 證券化的金融工具及產品的杠桿程度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 信托公司不得負債經營, 且擁有較為充足的資本撥備,不具備杠桿經營條件;小額貸款公司從銀行貸款不能超過資本金的50%,其杠桿率測算不會超過1.5倍(張麗軍,2012);融資租賃公司的資產規模不能超過資本金10倍;商業銀行不得為私募股權基金發放并購貸款。 上述機構的杠桿率水平均低于商業銀行12.5倍的規定,信用擴張能力受到嚴格審慎的限制。
4. 信用傳遞鏈條較短, 信用風險交叉傳染的可能性較小。 歐美影子銀行是通過相互關聯的證券化衍生品形成單向而復雜的信用鏈條, 一旦某一個環節出現流動性沖擊,容易通過資產負債表、信心等渠道傳遞、蔓延。而中國“影子銀行”體系基本是以單個實體或準實體并行的運作模式, 相互之間沒有錯綜復雜的風險滲透, 也不具備風險傳導放大效應。首先, 在資產證券化方面,2012年重新啟動的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尚未形成成熟的資產證券化信用鏈條。雖然存在投資主體交叉持有和隱性擔保等問題,但目前只有600多億的較小市場規模, 尚處于探索試點階段。其次,在銀信合作方面。銀監會《關于進一步規范銀信理財合作業務的通知》規定:商業銀行在2011年按照每季度不低于25%的降幅制定銀信合作業務表外資產轉入表內具體計劃;信托公司對銀信合作業務按照10.5%的比例計算風險撥備;信托公司融資類業務余額占銀信合作業務余額的比例不得高于30%。因此,商業銀行與信托公司之間發生大規模風險傳染的可能性較低。
三、中國“影子銀行”體系的監管
當前, 受到抑制約束的傳統金融體系不能滿足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影子銀行” 體系則發揮著拾遺補缺的重要作用,具有客觀必然性,不能簡單采取直接禁止或強制措施,避免實體經濟資金鏈突然斷裂。同時,結構相對簡單的中國“影子銀行”體系與復雜的歐美“影子銀行” 體系有著顯著區別,不可盲目復制歐美監管模式,應該結合中國國情,疏堵結合,作出合理的監管安排。
(一)宏觀調控層面
1. 構建宏觀審慎管理框架。首先,明確央行在系統性金融風險管理中的主體地位。 負責從宏觀審慎角度識別和防范系統性風險, 協調各監管機構在防范系統性風險中的跨部門合作, 賦予央行監管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權力。其次,完善前瞻性宏觀審慎政策工具。采用逆周期的貨幣調控機制,規定杠桿率的動態調整方法,建立貸款損失的動態撥備制度。再次,強化宏觀審慎監測評估機制。強化容易引發連鎖反應的薄弱環節的宏觀壓力測試和風險預警監測,對具有系統重要性的“影子銀行”建立逆周期的資本緩沖。
2. 健全央行金融綜合統計體系。首先,擴大央行金融統計監測范圍,科學采集“影子銀行”體系的數據信息,全面監測、準確掌握包括”影子銀行”體系在內的社會融資總規模, 為宏觀審慎分析管理提供重要基礎數據。其次,深入推進金融統計標準化進程,為金融屬性類似的機構和業務數據信息制定統一核算口徑,建立全面、標準、共享的金融綜合統計體系,科學編制金融性公司部門概覽。
3. 穩步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 我國貨幣政策調控機制依賴于傳統的數量型工具(貸款配額、準備金率、央行票據等),但調整商業銀行的資產(貸款)、負債(存款)的結構與規模,不能直接對“影子銀行”體系產生作用。貨幣政策調控只有轉向調控利率這類價格型工具才能對影子銀行體系施加有效影響。加快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實現利率由市場定價,商業銀行可以將社會閑散資金重新吸引回流,消除利用利率“雙軌制”進行監管套利的基礎。使利率真正發揮資金供求的杠桿調節作用,有效控制“影子銀行”體系擴張。
(二)金融監管層面
1. 夯實微觀審慎監管機制。循序漸進地把“影子銀行”體系納入分類、動態、協調的審慎監管范圍。首先,實施差別化監管方式。監管部門要動態分析評估不同創新工具和產品的風險特點和系統影響,根據期限錯配程度、杠桿率水平以及信用創造功能等風險特征,實施自律、注冊、監測等差別化、相適應的監管方式和監管強度,達到監管帕累托最優效果。其次,實施功能性監管模式。我國目前的銀行、證券、保險等分業監管模式,在對跨產品、跨機構、跨市場經營等方面存在監管沖突或監管盲區, 難以防范混業經營條件下的金融市場風險, 需要逐步過渡到功能性監管模式,實施無縫隙、全覆蓋監管。
2. 完善信息披露機制,提高經營運作透明度。完善信息披露機制是實施風險評估和有效監管的基礎。首先,建立跨部門數據信息共享協調機制,定期匯總、分析和發布市場數據,使“影子銀行”體系的產品和業務進行審計時可以追循其軌跡, 確保投資者容易知曉基礎產品風險、交易結構、市場規則以及關聯性等信息。同時,應建立與信息披露制度相應的激勵懲罰機制。其次,信用評級制度是解決信息不對稱的重要制度安排, 監管部門應將信用評級機構在評級市場準入、評級方法、內部管理等納入監管范圍。
3. 構建金融創新的法律框架。 首先, 研究制定規范資產證券化、 股權投資基金等金融創新的法律規章和制度安排,為規范、有序推廣資產證券化、私募股權投資等提供法律支持, 從源頭上有效控制與避免信用風險的傳播和蔓延。其次,盡快出臺《放貸人條例》,明確有資金者的放貸權利,區分合法放貸與非法集資的界限,推動民間借貸合法化、陽光化。再次,加快制定《金融機構破產條例》,完善金融機構進出機制, 避免破產倒閉引發的金融恐慌與連鎖反應。
(三)銀行機構層面
1. 發展多層次正規商業銀行體系。首先,繼續發揮商業銀行的間接融資主渠道作用。 要通過規范擔保機構發展、 提高融資擔保能力和擴大征信信息覆蓋面、降低銀行交易成本等方式,改善商業銀行的貸款發放條件。其次,降低市場準入門檻、豐富正規金融機構。 改變目前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金融市場的壟斷狀態, 向民間資本開放金融市場, 允許開辦或重組民營中小股份制金融機構,進一步豐富金融市場主體, 從而方便中小企業客戶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低利率貸款, 從而壓縮不夠規范的影子銀行體系的生存空間。
2. 構筑風險隔離的“防火墻”機制。中國“影子銀行”體系與商業銀行之間密切關聯,具有風險溢出效應。 首先, 阻斷表外風險向表內轉移擴散的傳導渠道。商業銀行對“影子銀行”機構提供信用或流動性支持,要建立風險轉移的隔離機制,避免風險滯留商業銀行。 例如銀信合作業務應該遵守資產真實、潔凈轉讓的原則。其次,加強資產證券化的風險管理。逐步擴大資產支持證券的投資群體, 從而擴大市場規模、增強產品流動性,有效解決投資資產多為商業銀行交叉持有、存在隱性擔保等問題,使信用風險實質性剝離出商業銀行。
3. 強化風險預警機制,建立危機處置應急預案。首先, 有序開放央行貼現窗口并建立“影子銀行”的最后貸款人制度,緩解暫時性流動性困難。其次,構建“影子銀行”的救助保險機制,擇機引進存款保險制度,在遭遇流動性危機時,避免資金鏈斷裂衍生出系統性沖擊。再次,建立“影子銀行”的市場退出機制,要引導其及時平穩退出市場,尤其避免系統重要機構出現問題引發金融恐慌與連鎖效應。
參考文獻:
[1]巴曙松. 從金融結構演進角度客觀評估當前的“影子銀行”[N]. 中國經濟時報,2013-03-29.
[2]楊小平. 我國影子銀行體系及影響[J]. 中國金融,2012(16).
[3]周衛江. 影子銀行的發展及其監管[J]. 財經理論與實踐,2012(5).
[4]張麗軍. 現階段國內影子銀行體系構成及其影響分析[J]. 華北金融,2012(1).
[5]李揚. 影子銀行體系發展與金融創新[J]. 中國金融,2011(12).
[6]周莉萍. 影子銀行體系的信用創造:機制、效應和應對思路[J]. 金融評論,2011(4).
[7]龔明華,文竹. 影子銀行的風險與監管[J]. 中國金融,2011(3).
[8]袁增霆. 中外影子銀行體系的本質與監管[J]. 中國金融,2011(1).
(責任編輯、校對:郄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