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燕
《西游記》第七十九回里講,南極老人星膝下的白鹿偷了他的蟠龍拐下凡至比丘國作怪,后被南極老人星收回。這位南極老人星在民間又稱“壽星”或“老壽星”,是漢族民間信仰中的長壽之神,為福、祿、壽三星之一。《史記·封禪書》司馬貞注“壽星祠”云:“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見則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壽。”而《爾雅·釋天》則說,壽星本為天上星宿名,指角、亢二星,是二十八宿中東方蒼龍七宿中的頭二宿。郭璞注其“數起角亢,列宿之長,故曰壽。”這壽星,《漢書·律歷志下》說:日至其“初軫十二度,白露”;至其“中角十度,秋分”。這是我國古代天文學的又一偉大發現與運用。
從秦至兩漢時期所祀奉的壽星,實際是南極老人星。當時認為,壽星是掌握國運之長短興衰的,所以被特別重視而加以祭祀。秦始皇統一天下后,在長安附近杜縣專建了壽星祠。《史記·天官書》亦載:西宮“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極老人。老人見,治安;不見,兵起。”這意思是說:在西宮狼比的天空星區中,有顆很大的星星,這顆星叫南極老人星。如果能見到這顆星,國家的命運就長治久安;如果見不到這顆星時,兵禍就要起了,國家將要陷入大亂了。這記載,與《史記·封禪書》注是一致的。
東漢時,人們還把南極老人星視作主人間命長命短之神,所以東漢便把祭祀老人星與敬老活動結合起來。以后歷代皇朝都把祭壽星列入國家祀典(如《通典·禮四》記唐廷令“所司特置壽星壇,宜祭老人星及角亢七宿”),直至明初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年)時才停止了這種國祀活動。
以后壽星遂演變成仙人名稱,并被寫進《西游記》里。民間的一般壽星畫像,都是白發老翁,頭長長的,腦門高高,右手拄一根彎彎曲曲的長拐杖,左手托著一對大壽挑。壽星右手所持,或為蟠龍杖,或為鹿杖;其后有時還有一只大白鹿跟隨。《西游記》中的情節,完全是根據這種民間想象而鋪衍出來的。
壽星的拐杖是很有歷史的。《后漢書·禮儀志中》載:“仲秋之月,縣道皆案戶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玉)杖,之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王(玉)杖長(九)尺,端以鳩鳥為飾。鳩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是月也,祀老人星于國都南郊老人廟。”王先謙集解引惠棟曰:“《風俗通》云:‘漢高祖與項籍戰京、索間,遁叢薄中。時有鳩鳴其上,追者不疑,遂得脫。及即位,異此鳥,故作鳩杖,賜老人也。”可知最初的老人杖當為鳩杖(杖頭刻鳩形)。又據《桯史》卷四說,凡老壽星扶之杖一定要高過人頭,而且還要有詰曲奇象;如果拐杖直而短,僅至身之半,則是不祥之物。因此,舊時老人所扶的手杖,大都彎彎曲曲,高過人頭。
清人黃斐默在《集說詮真》一書中感慨道:“壽星之祠,始見于秦代,漢唐以降,仍沿其謬,至明洪武三年始罷其祀,誠以其祀為妄耳。至星之或現或隱,乃諸星纏次之常律,非彼所能自主。見則壽昌,而兆千齡,此乃術士之妄談,以欺不諳天文者也。今俗敬壽星者,莫不供一白發老翁像,稱之曰老壽星,焚香燃燭,頂禮叩拜,求賜延壽。雖禱之無靈,終不自悟,良可慨也。”
不過,現代社會已基本無人祭祀壽星了。當今所畫所塑的壽星老人像,僅作為一種祝福而已,表現的是一種尊老愛老、社會和諧的良好心愿,并無迷信誕謾意味。
作者:西南民族大學圖書館(成都)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