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我校是北京市唯一一所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特色學校。追溯17年的辦學歷程,學校依托藝術教育的優勢,將“以美養德、以美啟智、以美修身”確立為辦學理念,將培養模式概括為“厚基礎、寬選擇、可持續”,因為我們的在校生經過三年的學習,在畢業之時,孩子擁有兩種選擇,文化課成績優異的可以選擇升入示范高中,美術可以作為終身的愛好;美術課成績優異的可以選擇升入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工藝美術學院附中、清華附中美術班、徐悲鴻高中等美術類高中。
1.督導是一種聚焦
督導,絕不僅僅是教育行政部門的一種監督指導,也絕不僅僅出現在第三方。在體制改革校期間,學校接受過一些專項督導,回歸公辦之后,為促進學校辦學質量的提升,學校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分別于2010年11月接授了區級層面的由教育學院宣武分院專家們舉行的“教學專項視導”(教研員共聽課43節次,涉及三個年級全部教師);2011年12月學校又組織了教學干部、教研組長、部分教研員參與的針對初三畢業年級進行的教學專項視導(教研組長和教學干部共聽課114節次);2012年4月16-17日我校又接受了全面綜合督導,督導人員共聽課78節次。
通過連續三年的課堂診斷,不僅使教學常規方面得到了更加嚴格的規范,更保證了課堂教學品質的高效提升。學校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對于“四種課型”的授課模式、評價標準、檢測方法等日漸清晰、日臻嫻熟。學校近三年的教學質量逐年提高,為確保高水平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督導是一種診斷
作為基層單位,我們了解督導室作為政府職能部門,督導工作是要服務一線、服務決策、協助診斷的。回顧2012年的全面綜合督導,從1月5日接到通知要求到4月16日、17日進行督導,到6月進行反饋,9月上交整改報告,再到2013年3月進行整改情況監督、檢查。學習、診斷、評價、反思、整改形成了一個個內循環,融入到學校教育、教學、行政等各項工作之中。學校的辦學理念、課程建設、美術特色、養成教育等方面工作得到了清晰明確的認可;干部隊伍、教師專業發展和檔案整理等方面暴露出的問題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視。
通過督導的梳理,不僅使我們厘清了辦學思路,更使我們明白了怎樣才能更高效地推動工作。新的學年,在教學上我們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效,比如,利用《學生評價手冊》將公民道德教育向更高質量、更高水平推進。從量變到質變,將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向更深層次、更理性層次去推進,這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可喜的變化。
3.督導是放大鏡
督導是放大鏡,因為它從國家意志去宏觀聚焦;督導也是顯微鏡,因為它從微觀層面去發現。學校位于教育的中觀層面,各項工作既要符合國家、地方各級政策文件精神的要求,又要符合學生、教師、家庭的個性化成長需求。
客觀地說,督導準備的過程會加速學校的運轉。學校在2011年經歷了一年的校安周轉安置,直到2012年1月25日,我們才從周轉學校完全搬回來,4000多箱物資從“拆包清點”到“整齊就位”;校園文化建設從“素面朝天”到“彰顯特色”,從有些設施、設備“無法安裝、不能使用”到“滿足需求、正常運轉”,我們僅僅用了2個半月的時間。連續幾周的設備調試安裝、400余盒檔案的收集整理,督導不僅使干部們終身難忘,教師們也一樣。正是因為有了這個凝聚的過程,這個共同努力的過程,我們才看到“按照46條評價體系,全體教職工給學校工作打出了99.78的平均分”。作為學校領導,我們很振奮,督導有形的測評讓我們看到了無法用語言來測量的“凝聚、積極、認可與寬容”,看到了那種學校發展必須的蓬勃向上的精氣神。
我們知道,影響學校發展和變革的力量大致有三種:一個是教育行政的推動,二是社會需求的推動,三是學校的自主選擇。督導是在第一層面代表政府的,專業性強、可信度高,嚴肅且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