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靈
德育是一種觸摸心靈、與心靈對話的教育,讓德育有實效是多年來無數從事德育工作的人追求的工作目標和職業理想。正因為如此,體察和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動、心理需求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學生,因此在這里,傾聽主要指的是傾聽我們的主要服務對象——學生的聲音,是指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思想、觀點、心理訴求的傾聽。首先,傾聽是以人為本的新型師生關系、教育理念的詮釋。強調把教育主體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改善教育者向受教育者實施教育習慣自我設計、自我完善的思維。其次,傾聽是走近學生、貼近學生的工作作風的倡導。把“傾聽”兩個字拆開來說,“傾”是俯下身段有親和力的一種姿態,是全身心投入、體現尊重和平等示人的姿態,“聽”是要把一個時段的說話權交給受教育者,讓他有時間、有環境、有機會、有舞臺把自己的思想、見解、訴求表達給教育者。再次,傾聽是反思教育行為、改進教學工作的鏡子。教師進行教育反思,可以從領導、專家、同事那兒聽取意見和建議,但是由于孩子的天真無邪、童言無忌,往往能得到更加真實和獨特的反饋信息,加之孩子又是教育效果的直接體現者,對教師的行為最有評價權,是教師教育行為的一面鏡子。
“傾聽”很重要,傾聽的過程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情感交流、碰撞的過程;是了解學生心理感悟、發現學生期許渴望的過程;是激發學生話語表達,使教育者離學生更近的過程。我們常說,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也許就在傾聽中潛移默化的提高了。我記得,九年前北京市召開的一次全市性中小學德育工作會議上有這樣一個情景,千余人的會場,學生走上主講臺,面對臺下坐著的數以千計的成年人,演講他們需要的學校德育,一下改變了學校德育工作主要是成年人研究的格局。據說,后來很多區縣和學校參照了這一做法。去年,我在學校調研時發現的兩個案例也很受啟發,一件事發生在北京東城區的一所示范性高中,學校校長堅持只要在學校的時間,每周都會拿出兩到三個中午邀請學生一起聊天,傾聽學生的意見。另一件事是北京市海淀區的一所中學,堅持每學期用問卷的方式,了解學生對學校教育的感受,從中分析哪些活動是學生贊同、留下深刻印象的。這兩個案例從不同的側面反映出,只要把學生裝在心中,我們的教育設計就有生根發芽的沃土。當然,我們可以通過直接的走進學校、走進課堂與學生座談,傾聽他們的聲音,也可以邀請他們參與到一些重要工作的推進和重大決策的設計中來,以表達他們的意見、需求。我們還可以去品讀學生的作品、感受學生的活動、體味學生的語言來傾聽學生聲音。
傾聽要常態化,有規律可循,有方法可研究,有內容可設計。目前,傾聽還有很大的隨意性,不乏盲目性。學校教育尚缺乏親切感,想起來或工作需要的時候聽一下,或者把傾聽做在面子上或形式上,是比較普遍的現象,還沒有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一種工作習慣,列為制度化的工作方式。要把傾聽常態化,既需要增強傾聽的意識,隨時走到學生中去,又需要探索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找到學生最需要傾聽的時間節點,找到最需要工作的關鍵環節。比如,新生入學的時間應該傾聽,捕捉理想、夢想萌芽的心態;青春期、成人期應該傾聽,了解學生成長的需求,把握滋潤心靈的節點;臨考前更應該傾聽,幫助學生找出心理困惑的癥結。
傾聽帶來的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教育和被教育者的距離拉近了。有人說,在某種意義上,傾聽就是一種教育的言說,甚至就是一種教育。細想起來,許多時候,人的道德的接受和認同往往是在傾聽中實現的。
編輯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