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平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密切關注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語文教學要盡可能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確立適應時代需要的課程目標,開發與之相適應的課程資源,形成相對穩定而又靈活的實施機制,不斷地自我調節、更新發展。
現用北師大版語文教材,在充分研究其他版本教材的基礎上,避免老版教材繁、難、多、舊和重書本知識的狀況,以“興趣為先導”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作為教師,我們怎樣做才能用好教材,將它們變成孩子們能夠吸收的營養呢?我認為,進行學習者分析,找準教學起點,是首要完成的工作。
現在的學生與以前的不同,他們在擁有好奇心強、好勝心強、自我意志力差、情緒多變、易沖動等心理特點的同時,還具有相當深度與廣度的學前知識儲備。僅以我校一年級的孩子為例,36人的班級,入學前認識300字的學生約占80%,認識500字的學生約占60%,另各有15%的學生或認識更多的漢字或能夠自己獨立閱讀。現在家庭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許多孩子在學習前進行了充分的預習,所以,孩子們對書中的表面知識相當了解。有的時候老師的導入設計才剛剛開始,就會被孩子們一語道破,然后自顧自地玩起來,而后在自己高興時擺出個聆聽的樣子,全然不顧后面講的重要的知識點。針對這種情況,我認為關鍵還是在于我們對孩子們的情況分析得不夠透徹,沒有找到孩子們真正需要的語文知識的切入點。教師費盡心機,可孩子們只是淺層次情感參與。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深知實實在在的導入對語文教學的重要性。在課堂中,眾多老師對導入付出諸多努力,他們或從生活中截取片段,以精彩的故事導入;或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渲染氣氛;或用謎語、歌曲、圖片……可以說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再看學生,熱情高漲,一會兒舉手,一會兒齊答,再往后看你就會發現孩子們像泄了氣的皮球,應付著老師的提問,只盼著早點知道作業。針對現階段學生的知識儲備狀況,我們許多預設的教學目標孩子們都能達到。這自然就造成了孩子們對教師傳授的知識漠然視之的現象。如第一冊的《字與畫》一課,其中的生字有許多孩子能準確地讀出它們的讀音,他們就是不聽老師講也能夠將練習題做對。如果我們僅僅將教學目標定位在認識幾個漢字這個層次上怎能抓得住孩子的眼球,激發他們求知的欲望呢?
在現實的課堂中,還存在著講、練的兩個極端。有的時候,老師講一節課,四十分鐘不見孩子動筆,不見孩子讀書。有的時候,老師布置滿堂的練習,練完教材練教輔,四十分鐘不見孩子抬頭。這兩種現象忽視了孩子的身心需要,考驗著孩子們的耐力,效果不難想象。
綜上所述,我們迫切需要建立一種更加有效的教學模式,讓語文課堂呈現出它應有的魅力,讓孩子保持興趣和動力完成課堂學習。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進行學習者分析,即在備課之前弄清楚孩子們學習的起點在哪里?學習興趣點在哪里?有哪些基本知識是孩子們已經會了的,有哪些知識是需要深化講解的?最重要的還要讓孩子體會到學習對他們的意義。
現在的孩子具有很強的自我意識,既然如此,作為教師就不要在“孩子,你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方面苦口婆心了。我們應該做的,是在分析學生、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找到一個以孩子需要為始的語文教學的切入點,給他們一些跳一跳能夠得著的臺階,抓住課堂開始時的十幾分鐘黃金時間,激發他們的思維需要,讓學生的需要貫穿學習的始末,讓需要引導教的行為,再根據學生的需要變換作業形式,完善我們的語文課堂。
編輯 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