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紅
【摘 要】古詩詞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傳統的初中古詩詞教學的不科學性,致使古詩詞這顆璀璨的明珠光華黯淡。筆者針對現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一直尋求有效的學習策略。本文專門從傳統的誦讀角度研究有效的學習策略,力求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傳承古典文化,提升文化素養。
【關鍵詞】初中古詩詞教學;教學現狀;誦讀策略
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是先賢智慧的積淀。它以優美工整的形式,和諧動聽的韻律,豐滿凝練的語言,深沉真摯的感情,綻放成中華文苑中的奇葩,極具文學價值和審美價值。新課標對7~9年級學生有明確要求:誦讀古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而且,古詩詞在中考卷上的分值也是相當可觀的。往往,純粹的默寫就占了8分左右,還有4分的課外古詩賞析題。所以,古詩詞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初中古詩詞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舉足輕重,但古詩詞教學的現狀卻令人堪憂。首先,因為古詩詞創作的時間距離學生生活的時代過于遙遠,初中學生又缺乏古典文化的積累,很難認識到古詩詞具有的文學價值和審美意義,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就難以激發。其次,一線教師雖看重古詩詞在中考卷上的分值,但在平常的教學中并未真正給予古詩詞教學應有的地位。有的認為,只要學生能正確無誤地默寫,拿到中考卷上的分數即可。于是,平日里滾動式地緊抓學生的背誦默寫。有的教師則對古詩詞只做簡單的文字翻譯,破壞了含蓄雋永的意境之美。也有許多教師很重視對古詩詞的鑒賞美讀,從作者的寫作背景、詩詞的語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技法美等各個角度鑒賞,并讓學生詳細地做了筆記。種種教學現狀,有共同的特征,就是古詩詞和學生是貌合神離的,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而非浸潤其中含英咀華,難免興趣索然。
筆者針對初中古詩詞的教學現狀,一直致力于尋求有效的學習策略,本文專門從傳統的誦讀角度研究有效的學習策略。筆者發現,誦讀策略的運用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提升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是有一定效果的。
古詩詞是文學中的音樂,具有音韻之美,是最適宜誦讀的文學樣式。而誦讀又是語文課的本色,是符合語文教學基本規律的。誦讀教學有其悠久的歷史,早在幾千年前,學童啟蒙所普遍采用的就是誦讀,在誦讀中代代相傳中華經典。誦讀是經過歷史檢驗的有效學習方式之一。將誦讀運用于古詩詞學習,是打開感知、領悟古詩詞所表達的豐富情感和思想內涵的一個入口。
一、誦讀策略之讀出節奏
古詩詞中語詞的停頓,語音的長短、輕重強弱構成了不同的節奏。讀一首詩歌,要改變小和尚念經的腔調,代之以音樂性的誦讀,讓學生在音樂的美感中激起對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教師要組織學生大膽嘗試有節奏的誦讀,并在誦讀中揣摩怎樣劃分節奏最具音樂美。做這個工作,教師要舍得花時間,要相信學生能通過個體的誦讀實踐和小組的合作探究找到最準確的節奏劃分。最后,師生互動小結:四言詩詞往往是“二二”節奏,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五言詩詞往往是“二二一”或“二一二”節奏,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七言詩詞則往往為“二二三”或“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節奏。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夕陽/西下/幾時/回?”“夜泊/秦淮/近/酒家。”筆者這么做了,發現學生很有成就感,對誦讀也很熱愛,他們在誦讀中將古詩詞的音樂性體現得比較充分。
二、誦讀策略之再現畫面
初中教材中的古詩詞多為情景交融之作,學生通過誦讀可以再現畫面。如誦讀柳宗元的《江雪》,腦中展開一幅寒江雪景圖,圖畫的背景空曠寂寥寒氣逼人,一老翁披蓑戴笠,兀坐于一葉孤舟,垂釣寒江。整幅畫色調清冷,質感深寒。當這樣的畫面出現在腦中,誦讀時自然會呈現出作品帶給讀者的炎涼滄桑及傲世高潔之感。又如教學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腦中展開的則是一幅鳥語花香的春景圖。姹紫嫣紅,一片花的海洋;鶯歌燕舞,彩蝶嬉戲。春意盎然之中,綻放的是春花,也是心花;聽到的是黃鶯清脆的歌唱,也是詩人愉悅的心曲。誦讀時,自然會有輕快喜悅洋溢在嘴邊。
清人王國維說得好:“一切景語皆情語。”確實,一片自然的景色,便是一個心靈的世界。當學生在誦讀中借助聯想和想象再現詩詞的畫面,其實已觸摸到作者的心靈。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學生在誦讀中再現畫面“披文入情”,很感性地領會詩人的感情。
當學生走進了作者的情感世界,教師不妨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思想情感。因為,古詩詞作品往往是作者經歷和思想情感的外現。有必要的話,教師可作適當的補充,有助于學生進一步領悟詩詞的意韻。比如,學習李清照的《武陵春》,若對詞人不甚了解,則有可能把詞中的“愁”理解為閨閣女子的幽怨,或是閑愁。但當我們了解到李清照寫作該詞時已53歲,且經歷了金人南侵國家敗亡,丈夫病死家庭破碎,李清照孤身一人顛沛流離,如風雨中的浮萍,那么,我們才能掂量出詞中“愁”之沉重,之繁雜,才能明白“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中承載的詞人之痛楚。
三、誦讀策略之情境創設
古詩詞誦讀教學時教師要努力創設情境,營造濃郁的藝術氛圍,誘發學生的誦讀興趣。教學時可借助多媒體配上圖畫,配上音樂,以增強直觀性、形象性。
如在教學齊己的《早梅》時,多媒體投射一幅早梅傲雪圖,圖上山村野外一片皚皚深雪,就在這冰天雪地之中,一枝梅花綻放,早梅那不畏嚴寒、傲然獨立的個性不言而喻。面對這樣一幅圖畫,學生誦讀時自然會生發出一種高潔傲岸之神韻。而在教學蘇軾《破陣子》時,則可配上《十面埋伏》的曲子,讓慷慨激昂的樂曲引領學生誦讀出愛國詞人的滿腔抱負及報國無門的無盡悲痛。
此外,教師還要充分利用網絡視頻,挑選優秀的誦讀片段讓學生觀摩玩味,以便模仿。不過,筆者認為,效果最好的還是教師自己現場示范誦讀,當然,教師示范誦讀要收到好效果,必須事先做足功課,要把握好詩詞的節奏、韻律,醞釀好情感,示范時才能帶給學生審美享受,這樣才能激發學生更大的誦讀興趣。
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藝術瑰寶,學習古詩詞是了解和傳承古代優秀文化的重要途徑,而對于初中生而言,誦讀則是學習古詩詞的有效策略之一,在誦讀中感受詩詞音樂之美,在誦讀中漸漸走進詩詞的意境,觸摸作者的情懷。教師教學中以誦讀為主線,引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 清代孫洙為《唐詩三百首》題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足見誦讀之重要。特級教師于漪也說過:“要反復誦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若能達到這種境界,那么,誦讀的古詩詞將會內化為我們自身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