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瓊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類已經步入了信息社會,信息技術在人們各種信息活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說誰能更充分地使用信息技術,更快捷并有效地利用信息資源,誰就可以在未來的發展中占據更大的優勢。這就更體現了信息技術課的重要性。那么如何上好信息技術課呢?如何讓學生能夠掌握更多的信息技術知識呢?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下面我就談一談這幾年對信息技術課教學一些看法。
一、學生的情況給我們帶來的一些問題
我們學校是一所鄉鎮中學,從初中升學上來的學生對電腦知識的掌握情況差別很大,有的學生連開機都不會,而有的學生卻會上網,玩游戲等。所以我們在教學中,如果講的內容深一點,那些對電腦知識掌握很少的同學就很難掌握所學的內容,甚至有的學生根本就什么都聽不懂。很容易打消他們對以后信息技術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如果講的內容太過于簡單,對那些有電腦知識基礎的學生會認為信息技術太過于簡單,也會對信息技術這門課不感興趣,上課不聽課,只想著上網聊天和玩游戲。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先了解我們所帶的學生對電腦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多少。然后,在課下認真備課,要做到難易結合,在上課的時候,把學生分組坐,講完課后分組練習和相互討論,老師到下面做相應的指導。讓那些對電腦知識有基礎的學生去帶動那些基礎差一點的學生,這樣可以讓學生們的信息技術知識整體都能得到提高,而且很容易調動學生們對信息技術這門課學習的興趣。
二、信息技術教材給我們帶來的問題
我們所使用的教材是廣東省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術基礎》,這本書共6章,是以信息處理與交流為主線,按照“信息的獲取與評價、信息的加工與表達、信息的發布與交流、信息的存儲與管理、信息安全”這一線索呈現學習內容。這本書的內容層層連接,逐層深入。但整個高中階段信息技術就一本教材,而且教材中的每節內容也比較簡單,如果按照我們教學安排的課時一周一節課的話,按照書本上的知識進行講解,最多一學期就把教材上的內容全部講完了。學生所學的知識也只是皮毛而已,考試時學生很難完成試題內容,這時就需要我們把教材吃透,多搜集一些相關的資料,來加深學生對信息技術教材內容的理解。以教材中第三章第一節文本信息的加工與表達為例,如果我們只按照教材中所寫的內容進行備課,講課的話,那么我們只需要兩課時就上完了,學生只會聽的一頭霧水。這時我們就需要在課下備課時,多找一些關于word知識的一些資料,認真備課,把所要講的內容細化,那么至少需要6課時。這樣才會使學生容易聽懂并掌握本節課的內容。所以我們一定要在課下認真備課,才能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更多的信息技術知識。
三、學校硬件設施給我們帶來的問題
我們學校有兩個微機室,微機室(1)和微機室(2),每一個微機室有50臺學生機和1臺教師機,上課我們使用的是網絡教學系統上課,老師使用教師機來控制學生機,老師在教師機上演示操作,學生在學生機上觀看老師操作,聽講,最后讓學生在學生機上自己練習操作。這時就會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我們上“文本加工與表達”這一節內容時,老師在教師機上面操作,學生在學生機上觀看老師操作。如果我們操作步驟較多,學生當時看會了,等到整個操作步驟示范結束后,學生自己練習時,很多步驟便會遺忘。但由于硬件設施不夠先進,不能使學生邊看操作邊練習,這時我們就只有把操作步驟盡量減少,讓學生多練習,多問,還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效率。
四、信息技術地位帶來的問題
信息技術課一直以來都被當作副課來上,直到2008年才開始加入安徽省學業水平測試科目中,與高中畢業和升學掛鉤,重點大學錄取也把學業水平測試成績作為錄取標準之一,這樣信息技術的地位才有所提高。雖然信息技術課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學校對我們信息技術課還不夠重視,學校安排每周一節信息技術課,學生很容易這周上完的內容,下周再上課時基本上都淡忘了。這就需要我們在上課把信息技術的內容少講,精講,讓學生多練。使學生當堂所學的內容當堂就掌握。
總之,教師在課前應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學生,在教學中應學習與發展為中心,針對不同的學習資源,展示多樣的學習方式,尤其是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鼓勵學生積極表達、交流、協作解決實際問題,設計教學中的每個環節,對干擾學生不利的因素應當盡量避免。從不同的角度去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