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
摘 要:高等教育與社會產業建設對接,一直以來都是高校教育教學的一項重要職能,根據政府及社會的需求,通過培養技能人才,擴大高校的社會影響,增強高校辦學魅力,是高等教育領域一個亟待研究和實踐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高等教育 ;“四化兩型”
一、湖南高等教育發展的現狀了解(截止至2012年)
全省共有普通、成人高等學校119所(不含國防科技大學、獨立學院),其中普通高校105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31所,高職(??疲┰盒?4所。全省共有研究生培養單位16個,其中普通高校12所(不含國防科大),科研機構4 個。全省共招收研究生1.89萬人,比上年增加672人,增長3.68%。有在學研究生6.01萬人,比上年增加3876人,增長6.89%。另有在職研究生招生3432人,在校16308人;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在學758人。全省共招收普通、成人本科、高職(專科)學生41.79萬人,其中普通本、專(高職)科招生31.02萬人,比上年減少0.03萬人,減少0.1%。其中地方普通本科招生14.47萬人,比上年增加0.49萬人,增長3.51%;高職專科共招生14.91萬人,比上年減少0.54萬人,減少3.47%,其中五年制轉入0.72萬人。全省普通、成人本??圃谛I?28.96萬人,比上年增加3.19萬人,增長2.54%,其中普通本專科(高職)在校生106.79萬人,比上年增加2.06萬人,增長1.97%,其中地方普通本專科在校生100.5萬人(本科53.93萬人,???6.56萬),比上年增加2.02萬人,增長2.06%。另外有自考助學班在校學生0.97萬人;普通預科生注冊人數為942人。全省普通高校有專任教師6.12萬人,比上年增加1599人,增長2.68%;專任教師中碩士及以上學位3.28萬人,占專任教師的53.68%,比上年提高2.19個百分點。全省普通高校共有占地面積10.56萬畝;校舍建筑面積3167.49萬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值87.58億元,比上年增加6.89億元,增長8.47%;紙質圖書8950.58萬冊,比上年增加336萬冊,增長3.9%。
二、對接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調研的過程來看,我省高等教育的發展現狀還沒有完全擺脫對國家政府的行政依附狀態,高等院校的辦學自主權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缺乏自我調整、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的能力。高等教育供給嚴重短缺,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高等教育需求,高等教育經費短缺,教育資源配置的效率不高,高等教育與社會產業服務脫節,產學研一體化趨勢尚不明顯。
(1)本科教學競爭力欠缺,部分專業就業困難
從學科建設的角度來看,一個學科的競爭力不強,優勢不突出,學生就很難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得到一席之地,很難獲得企業、機關等用人單位的青睞。例如,在調研的高校中,學英語專業的學生就業方向大致分為:外貿、教師、翻譯等行業。其中,外貿和翻譯都需要一定的行業知識,需要精通某一行業或多個行業的專業術語而不光是英語一個專業的。再如,機械、電子等專業,都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才能上崗。
(2)學術性研究生與專業型研究生比例不平衡
我國目前實行的學位教育主要分為:學術型學位(學術理論研究)或專業型學位(注重操作實際能力)兩種教育并軌,但一直以來,學術型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力度大于專業學位研究生,所以很多學術型學位研究生畢業后,雖在理論能研究方面擅長,但缺乏實際操作能力,這大大制約了科技轉換生產力的進程。高校在專業碩士培養方面,按照企業用人的需求調整教學重點,培養實戰人才上還欠缺,重點學科建設的關注度不高,實用效率較低。在重點學科的科研創新項目,在政策、經費、配置上的支持力度仍不夠。
(3)產學研結合程度不高,學校與企業的聯系性不強
雖大部分高校均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等相關課程,但大部分學生仍缺乏專業就業指導以及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培養學生的模式陳舊、人才培養方案不夠與時俱進,學校教育教學理念有待進一步改進。
(4)學校教育偏重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
只有加強學校與企業的雙向交流,才能在人才培養上做到有的放矢,達到學校教育、企業用人和社會就業的多贏。從而節約教育資源,促進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發展,從自然、社會、人文環境等方面促進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發展,加強學校教育創新、理論創新。讓學生樂于創新,敢于創新,以理想為動力,把改變當做一種樂于接受的過程,積極適應新的市場環境,為“四化兩型”社會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三、構建高等教育發展新模式的目標與原則
中國的高等教育必須改革,這一點似乎已經成為高等教育領域中的共識。但是,我們要建立什么樣的高等教育新模式,什么樣的模式才最適合當今的發展潮流,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決定了我們的目標與原則不僅要立足于當下,更要在結合實際的前提下放眼未來。
首先,要明確高等教育的發展目標和任務,著力構建適應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新型高等教育模式。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現狀并不樂觀,很大程度上還未擺脫對國家政府的行政依附狀態,高等院校的辦學自主權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缺乏自我調整、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的能力。中國高教的行政化嚴重制約了知識的創新。反觀國外,美國教育改革后,很多把學校治理得很好的領導者并非是在專業領域取得了突出成就的人。中國高教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要改變“行政化體制”的固有模式,尋求我們真正需要的懂教育的政治家、企業家來治理學校,他們或許會比教授更出色。中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討論教育改革時有借鑒西方的劃分方式,提出把大學分為研究型大學和教育型大學的設想,但是后來實行的教改卻與此背道相馳。在高校合并的過程中,很多教育型大學被強行合并為研究型大學,這就產生出很多問題,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正視這些問題,設立真正合理可行的目標與相應的原則。
其次,高等教育供給嚴重短缺,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問題也應得到重視,高等教育新型模式的目標應該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高利用效率,避免重復浪費,實現供求方雙贏,使高等教育培養人才模式與生產緊密相連,實現產學研一體化。高等教育的科研經費是國家提升知識附加值和知識創新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科研經費的分配卻成為各種既得利益的較量場所,假如不積極解決科研經費分配制度的問題,那么國家的對科技的投入很大程度是一種浪費,更談不上有任何知識創新。目前高等教育發展的問題集中在學生就業難、企業招工難。這就要求高校主動走出去,與市場緊密聯系,加強學生社會實踐項目,避免高等教育和產業發展脫節,培養社會需要的“全方位高素質”人才。建立高等教育新模式需要立足于當下,放眼于未來,以互贏為主要目標,培養適應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等教育雙贏新模式。
四、湖南高等教育發展對接“四化兩型”建設的思路與對策
(1)學校的步伐要緊跟時代,瞄準“市場”
市場是高等院校的實踐平臺,學校是市場的人才基地,兩者相互依存。市場的需求決定了學校發展的方向,目前市場上需要大量人才,但其獲得人力資源的渠道主要來源于人才市場,學校也擁有這份資源,但是學校的這份資源卻不能很好的利用。這樣是對教育資源、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為了適應“兩型”(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將這份人力資源利用起來,首先需要市場與學校的雙向溝通,剪除人力資源市場環節,由教育主管部門牽頭,企業與學校直接建立合作,由企業和用人單位出資,在學校中設立符合自己企業所需的人才培養、實習模式,讓學生在學校中可以直接學習到相關的專業知識,并且可以在與學校合作的企業中進行實踐,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可以直接提供給企業。
(2)校企要實現“無縫對接”
這種“無縫對接”可以為企業節省招聘、培訓等人力資源?!盁o縫對接”的形成需要政府、企業、學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方面需要有長期的政策指導以及相關的教育投入,政府支持下的高等教育才能有穩健發展的局面。此外,企業方面要積極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為高等院校提供這樣的實踐平臺,與自身相關的高等院校建立戰略合作關系。高等院校方面要主動走出去尋找適合自己的企業(課題在調研長沙某高校期間,該校每年分兩期將物流管理專業老師安排到企業掛職鍛煉),讓教師也能充分了解企業運作情況,為更有實踐意義的教育活動打下基礎。再之,高校要為在校學生提供社會實踐的平臺,這樣培養的才是直接對接的人力資源。從學生主體來說,培養學生注重實踐的意識,學生在校期間應參與社會實踐,在校學生應有2/3的時間進行社會實踐。鼓勵學生把握當下社會發展的趨勢,在“四化”社會(新型工業會、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信息化)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切勿好高騖遠。
高等教育在與“四化兩型”建設對接中,應適當借鑒歐美等國的教育發展經驗,以便跟好推動“四化兩型”建設開展。歐美等國在經濟等各個領域都十分先進,這在于這些國家擁有一支十分強大的創新隊伍,他們的高等教育便是這支隊伍的提供者。歐美等國的高等教育體系為他們提供各方面的創新,尤其是理念的創新(如喬布斯的蘋果公司、比爾·蓋茨的微軟)使他們一直在領跑世界。在我省進行“四化兩型”建設時,我們不僅需要擁有各類實踐性人才,還要有在各領域深入研究的知識型、研究型人才。在理念上領跑,在實踐中創新,這樣的“四化兩型”建設才是能長久的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 劉明星 地方高職學院社會服務模式建構.高教論壇 2012年2月.
[2]韓永傳 高等學校開展社會服務活動對高等教育發展的影響 煤炭高等教育1990年第一期.
[3] 尹中,張宏東,田石榴,齊大鵬,符海菁 上海高等教育為社會服務的模式和途徑研究.2011年第4期.
[4]彭劍 肖華茂 適應“四化兩型”建設的湖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與發展探討 當代教育論壇 2012年第5期.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院2012年省情咨詢課題“湖南高等教育發展與“四化兩型”建設對接的思路與對策研究”(編號:2012BZZ164)階段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