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麗
對于中學歷史,有人說它難,有人卻說它簡單,各有爭論。筆者認為,易者易難者難,關鍵在于學習的方法。下面,筆者談談對于歷史學習中的一些觀點與看法。
學習歷史,我們得首先弄清楚什么叫歷史?歷史的概念包含三層含義,一是指過去發生的事件與過程,即客觀歷史本身,如甲午中日戰爭、太平天國運動等;二是指有關過去的記錄與研究,也就是經過人的思維研究和加工而成的主體化歷史,如《史記》《漢書》就是其中的化表;最后歷史是一門學科或專業,是每個學生都必須掌握和了解的基本的文化課知識。在中國,“重理輕文”的現象可以說普遍存在,而歷史似乎總擺脫不了“二流學科”的尷尬境遇,無論從對歷史學科的重視程度還是從國家對歷史的教育理念來看,筆者認為,這是中華民族的悲哀,一個不注重歷史學習的民族又如何能面向未來,從另一個角度考慮,也就增加了歷史工作者的工作難度,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學好歷史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
首先,歷史學習具有很強的結構層次色彩,非常具有條理性。
我們從客觀歷史本身來看待學習歷史的方法,經濟決定政治,而每一個時期的文化都是該時期的經濟政治的側面反映,所以無論學習任何的歷史事件,都可以分層次分系統的對歷史時間進行考查,如在對三次工業革命這一跨域度大的知識難點學習的時候,我們可以分層次、分系統地從各個方面對其進行比較學習;比如從時間、地點、各自發生的歷史背景、條件、成就、特點、影響、工業布局等角度進行探討比較學習,就對其中的影響來看,我們又可以分層次地進行學習;比如三次工業革命對于資本主義國家的影響、對于世界格局的影響、對于我們國家的影響、對于生產力的影響等。從大框來看,歷史學習中,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層次來細化考慮。
其次,歷史具有非常強的趣味性。
在歷史教學中使用趣味性教學時非常好的方法。我國春秋時期的大教育家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知之者”;近代中國史學革命的代表人物梁啟超則說:“我是主張趣味主義的人,倘若用化學化分‘梁啟超這件東西,把里頭所含的一種叫‘趣味的元素抽出來,只怕所剩的僅有個零了。”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喜歡學習歷史對歷史感興趣的主動性,筆者認為,趣味性教學必不可少,它應該有各種各樣的形式,不應該有固定的格式,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特意總結了以下幾條。
一、利用對聯或者民謠
如在講到四大家族對人民的掠奪時,具體可用“民國萬歲(稅),天下大平(貧)”來形容,在比如抗戰勝利后,國民黨對淪陷區日偽財產的接收最終成了“劫收”,人民對國民政府的統治大失所望,一首民謠“想中央,盼中央,中央來了更遭殃”就反映了人民希望變成失望甚至是絕望的過程。通過民謠的形式帶同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二、利用詩詞
如講授長征、渡江戰役時利用毛澤東同志的《七律·長征》和《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而在學習人民解放戰爭第二年戰略大反攻的形勢時,則可利用陳毅元帥的《吟反攻形勢》,教師可以一邊吟詩,一邊勾勒出反攻的大致畫面。
三、聯系歷史電影或小說
我國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古國,具有非常多的電影跟歷史小說,通過歷史電影跟歷史小說來帶動課堂氣氛具有非常好的教學效果,比如:《甲午風云》、《從奴隸到將軍》、《地道戰》等就是學習甲午中日戰爭、護國運動、敵后軍民反掃蕩斗爭最好的素材。
四、利用諷刺或者幽默的形式
章炳麟之《諷慈禧太后七十生辰詩》就是對“老佛爺”最好的評價。
五、運用經典語言或方言的形式,加強教學效果
毛主席在開國大典時天安門城樓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莊嚴宣告,如果教師能用濃重的湖南方言說出來,將起到意料不到的效果。
六、擬人或比喻的形式
如講到火燒圓明園時,引用法國作家雨果在1861年寫的:“有一天,兩個強盜走進圓明園,一個搶了東西,一個放了火……這樣就把英法聯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侵略行徑擬人化、形象化,使學生銘記于心,又可培養他們愛憎分明的情感,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七、自編口訣,有效地幫助學生準確記憶歷史史實
如《天津條約》開放的十處通商口岸,學生很難記住名稱和位置,教師可用“天約(《天津條約》)開放十口岸,南(京)鎮(江)漢口加九江,沿海營(口)煙(臺)加上汕(頭),島上還有瓊(州)、臺(灣)、淡(水)。”
八、利用漫畫或宣傳畫形式進行教學
“大躍進”運動時期的宣傳畫“肥豬賽大象”深刻地指出了“浮夸風”的盛行,使“左”傾指導思想泛濫。
九、創設情景
如講到鴉片戰爭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危害性時,筆者曾用“不列顛人推開了門,美利堅人撞倒了墻,法蘭西人則扒了房”,學生很容易明白《南京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的危害大小順序為:《南京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
十、適當運用其他學科的有關術語
這樣可降低學生理解歷史概念的難度。如租界、租借地、勢力范圍的關系就可引入數學中“子集”的含義”
總之,經常運用政治中的價值規律、通貨膨脹,物理中的振幅、相對論,化學中的催化劑等含義,既增加了學科之間的滲透,也改變了“歷史無用論”“歷史與現實無聯系,與其他學科無聯系”的錯誤傾向。另外,以史為鑒,面向未來,歷史具有很強的與現實聯系的結合點,根據當代時事,結合歷史故事,既可以加強學生的現實感知力,又可以鞏固歷史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