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劍 趙際灃 王彥峰
張家口壩上地區生態環境現況壩上地區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北部,包括張家口市的張北縣、沽源縣、康保縣、尚義縣、塞北管理區、察北管理區,地處我國典型的農牧交錯地帶,氣候高寒干旱、水資源短缺。由于壩上地區植被覆蓋率持續下降,年降水量遞減,又多風沙天氣,蒸發量比較大,特別是由于工農業生產及生活用水量的持續增加,導致該地區的地下水位不斷下降,再加上不合理的農業結構,使得壩上地區水土流失現象不斷加劇,土地沙化現象愈演愈烈。因此,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減少因氣候因素而引發的各種自然災害,并減少各種人為因素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成為改善當地生態環境質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壩上地區地表植被為溫帶草原,草原生態是壩上生態經濟的支柱。草原植被的存在可改良土壤,增進地力,保持水土,抗御風沙,調節氣候,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一旦遭到破壞,必然會引起一系列的環境和經濟問題。壩上地區草原生態退化是區內生態經濟系統內部自然、經濟、社會諸要素互為因果、相互作用的結果,原因是多方面的。已有研究表明,壩上地區自然災害的多樣性和多發性、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和過渡性是其平衡易遭破壞的客觀自然因素;經濟社會發展的封閉性和產業結構的單一性、依賴性所造成的貧困壓力是造成草原生態退化的主要經濟原因;而低素質的人群膨脹則是導致生態破壞的主要社會因素。
做好壩上生態保護
“沿邊筑屏障、區域建林網、灌草固塵沙、保護加涵養”,在尊重科學的基礎上,提出了總體治理思路,確定了工程布局:在與內蒙古自治區接壤的縣域東、西、北三面和渾善達克沙地風沙入京的主要通道和沙源地,建GG設長100公里、寬15公里、控制面積200萬畝的生態屏障體系。針對不同的區域特征和地理特點,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重點突出“四區一帶”:丘陵山坡區,全部采取封育措施,以封為主,以造為輔,封造結合,在土層較厚的地區,人工點播檸條、山杏,播種沙打旺、披堿草,促進林草植被快速恢復。緩坡丘陵區,采取灌草結合的治理模式,以灌為主,片帶結合,固沙阻風。緩坡薄土區,采取喬灌草結合和灌草結合的治理模式,營造復合式防風阻沙林帶。平原緩坡區,采取大網格灌草結合治理模式、大網格針闊混交治理模式、灌草結合治理模式,突出防風固沙效果。村莊道路綠化帶,村莊庭院內種植適宜本地環境的李子、寒地蘋果等經濟林樹種,村莊外圍營造以喬木為主的環村林,鄉村道路兩側栽植路旁林。創新綜合治理新模式,重點做到“三個結合”:堅持造補育改相結合,改變重造林輕撫育的傳統治理模式,運用“新造林、補植補造、中幼林撫育、成過熟林更新改造”等方式,實施全方位綜合治理。堅持地域和選種相結合,在原有的檸條、沙棘、榆樹、楊樹四大鄉土樹種基礎上,大規模推廣運用適宜壩上干旱地區種植的樟子松、云杉等常綠樹種和文冠果、沙果等經濟樹種,形成喬灌結合、針葉闊葉齊上的多品種、多層次、多結構造林格局。堅持工程質量與造林技術相結合,全部采用開槽機、植樹機等機械化施工,采用生根粉、冷藏苗、固態水、容器苗等綜合抗旱造林技術,在苗木調運、整地、栽植、澆水等各個環節上,嚴格按操作技術規程把關,確保一次造林、一次成活、一次成景。
未來百萬畝樹苗成為浩瀚的林海,將發揮著無可替代的效益:區域增綠、農民增收、經濟發展。構建綠富雙贏的生態產業新體系,堅持生態林業、民生林業并重,在生態優先前提下,擴大沙果、李子、文冠果等經濟林種植規模。積極引進和扶持一批龍頭企業,發展生態產品的深加工,并探索以生產要素參股入股等利益聯結機制,拓展農民增收渠道,開辟農民致富門路。工程建成后,生態環境全面改善。工程區可增加森林面積100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1%提高到71%,增加50個百分點,年均增加5個百分點。通過治理,工程區防風固沙、水源涵養、凈化空氣、控制水土流失的功能將明顯提升,首都綠色生態屏障的作用將更加凸顯。
農戶以土地或注資入股的方式,在獲取出工投勞費用同時,從經營收益中獲取分紅。“以育代造”區域按每畝栽種220株苗木計算,3年后苗木達到移栽標準后隔株間苗,可售苗110株,每株平均100元,畝收入達11000元。同時,通過深度開發可形成強大的綠色產業鏈,帶動工程區種養殖業、林副產品加工業、生態旅游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拓寬農民就業增收渠道。林畜產品大幅增加,林木加工、畜產品深加工等相關產業將加快發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將加速推進,為促進區域環境、資源、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打造綠色經濟
壩上草原地處河北省西北部,內蒙古高原南緣(俗稱“壩上”)。這里平均海拔1486米,夏季氣候涼爽,境內生態系統完善的中都草原是錫林郭勒大草原的組成部分。依托藍天白云、綠草如茵、樹木森然的自然景觀,是天然的避暑勝地和旅游觀光的好去處。這里也是農耕文化和畜牧文化的融匯地,1307年建立的元中都與大都(北京)、上都(藍旗)齊名,元代中都遺址曾被列入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壩上草原夏季無暑,清新宜人。斑斕的野花,始于壩緣,有的燦若金星,有的纖若紅簪,四季花色各異,早晚濃淡分明。夜幕之時,明月篝火,是訴說情話的好去處;你可以到篝火旁同南來北往的游客盡情的攀談、跳舞、唱歌;還可以獨自坐在草原上,享受獨處的妙趣。清晨起床,你可以踏著軟軟的天然草氈,聆聽百鳥清翠的歌聲;也可去看看草原的日出。一輪紅日冉冉升起,綠葉上晶瑩透明的露珠,立刻變成了閃爍的珍珠;各種植物轉眼一片嫩綠;馬群、牛群、羊群也在廣闊的草原上開始蠕動,真是一片“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勝景。
發展綠色生態旅游是當地經濟發展的重點,生態旅游產業園應用于河北壩上地區的旅游扶貧中具有更加廣闊的空間。于生態特色、依托于旅游產業、致力于經濟發展,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集旅游業、農業、工業等產業元素于一身,集研發、生產、服務、營銷等產業環節等于一體,以實現集約利用資源、壓縮物流成本、提升綜合效益等目的的成片或者組團式布局的產業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