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紅 徐蕊


萬和校區2009年建校,是集團旗下整體推進課程改革的首個實驗區,校名定為“芳草地國際學校萬和城實驗小學”。在現有人事制度不變的情況下,依托集團總體課程改革實驗項目,我們采用小班化教學,推動特色課程建設。
整體構建凸顯學校特色的萬和校區課程
我們的的課程設置突出國際化特色,把國家課程轉化為學校可操作的、體現學校發展特質的課程,依據校區課程建設方案,整體安排課程計劃。
穩步推進特色課程
1.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策略——A+N模式(A代表國家規定的課時數)
● 語文課程為“A+1+2模式”——1課時閱讀;2課時寫字。專人、專地、專時,保質、保量,保證學生經歷 6年240節閱讀和480節寫字課的學習,建立起濃厚的閱讀興趣,積累一定的閱讀量且能寫一手好字。
● 英語課程為“A+1+1模式”——1課時主題閱讀;1課時英語劇;保證每天都有1節英語課。每周1課時的主題閱讀,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目前已初步形成1-4年級的主題閱讀綱要。每周1課時的英語劇由中外教師共同組織完成。每學期至少15課時的教學,所有學生參與表演一個英語戲劇。
本學期1-4年級英語劇的劇目:一年級:小紅帽 Little Red Riding Hood,二年級:石頭湯 Stone Soup,三年級:白雪公主 Snow White,四年級:灰姑娘 Cinderella。
每個學生6年下來,都能參與并完成12個英語劇的學習,達成課標中“能說會道”的教學目標,同時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增強英語語言的理解運用。
● 數學課程為“A+1+1模式”——1課時形象思維訓練課;1課時邏輯思維訓練課。開設思維訓練課,致力打造具有芳草特色的數學文化。
● 體育健康課程為“A+1+1+5模式”——1課時形體;1課時特色技能;5個大課間。每周增加2課時,保證每天都有一節體育課。認真落實每天半小時的大課間鍛煉,高質量完成每天體育鍛煉1小時,為豐富學生的運動技能,增強學生的體質健康打下堅實基礎。
平均每周1課時的特色技能,以2大球2小球為主(足球、籃球、網球、乒乓球),已初步擬出6年的校本計劃,設計開發了一系列的體育課程。
● 藝術課程為“課內拓展,課外提升”模式。課內拓展主要是指:音樂課程采用A+1模式——1課時器樂進課堂;美術課程采用A+2模式——2課時寫字,即前面語文拓展內容,內容設置在語文,具體實施在藝術;形體課作為藝術與健康體育的結合。課外提升主要是指成立芳草“樂和”藝術團和專家藝術專業委員會,下設6個分團;舉辦“幸福萬和 藝術起航”學生藝術才華展示系列活動,突出全員性、系列性和多元化的理念,打造萬和校區藝術教育的特色活動。
2.國際化特色校本課程的開發
● 課程途徑
開發兒童哲學課。兒童哲學課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課程,是思考問題方法的訓練,同時促進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的統一。每周1課時。現一年級的校本教材初稿已完成,二、三年級的校本教材在編寫中。
開發電影課。電影課以主題觀看、思考、討論為主,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校區《小生命的誕生》已在中央電視臺錄制并播放。
開發文明禮儀課。我們以市級立項課題為載體,利用主題班隊會和專題教育課深入開展文明禮儀教育。確立文明禮儀課的“知識點”和“觀察點”,初步研制了具有國際特色的小學階段文明禮儀教育的內容體系,探索開發相應的教學課例。
cooperation合作課。主要是通過游戲讓學生感受外教的口語,借助西方教師注重合作的優勢,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聽說能力有限,不能適應外教的教學方式。芳草課程建設出臺后,我們借鑒五年級國外留學的經驗,把學習載體由原來的游戲改成戲劇。調整后,學生在戲劇學習體驗中提高了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合作意識、合作能力,效果較好。
●實施途徑
著力建設友好社區。秉承“萬蔓和翮”的教育理念,學校與家長和社區之間建立了友好、合作的關系。開展親子閱讀、親子運動會、走進社區等系列活動。制作接送卡,使家長每天都可以走進學校,主動參與到學校的各項工作及管理中來。
努力開發主題實踐活動。“我家的歌”“地球儀會說話”是萬和校區有特色的主題實踐活動。這些活動拉近了學校與家庭和社區,以及學生與社會的距離。
積極走進教輔中心。我們注重挖掘各類資源,每個班、每個月都有半天的時間,到芳草地教輔中心去體驗和學習一些生動、有趣的藝術課程。
開辟社會大課堂。每月開展一次社會大課堂活動,系統制訂了1-6年級整體活動方案。
保障特色課程實施的舉措
1.長短課時
依據小學生有效注意時間的規律,將原來的40分鐘1課時改為35分鐘和30分鐘兩種課時。在原有總時長的情況下,每星期能排出10課時,這樣既對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有助益,又為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和國際化校本課程的開發開辟了新途徑。
特別要強調的是,原來40分鐘的內容要在35分鐘或30分鐘內完成,對于教師來說,無論備課還是課堂教學,都是一個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過程,都需要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新梳理、編排。
2.小班編制
周課時的增加,需要相應數量的師資,但依據人事政策又不能增加教師。為了保證改革順利實施,我們確立了班額20-25名學生的“小班教學策略”。語、數、英學科要在35分鐘時間內完成大班40分鐘的教學內容,實現了以縮短教學時間為主要方式的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其他學科通過并班上課的方式(兩個班并在一起)減少總課時數,以緩解人事政策中單純按班數計算編制,課時數增加人事編制不增加的矛盾。
3. 專家保障
學校建立了課程改革專家團隊保障。
4. PTESA保駕護航
家長、教師、專家、學校四方聯合會,再加入學生一方,構成五維立體空間。
課程建設的困難與思考
需要建立合理的師資隊伍和研究機制。作為發展中的不完全學校,在年級不全、班數少,但又要開足、開全學科且需開發新課程的情況下,研究力量較單薄,需要跟進教師研究梯隊建設。
需要建立精良的干部隊伍和編制保障的高效實施。作為一個不成熟的校區,崗多人少,身兼數職的干部教師較多,而且新的領導班子、新組建的教師隊伍,應對常規的工作已感覺吃力,但仍要在保障正常教育教學的基礎上,投入到課程改革各項目的設計、實施、梳理與提升上。
需要建立學科專家,尤其是體育專家指導團隊。
需要建立課程有效運行的物力與財力支持系統。這是課程順利實施的有效保障。
萬和城實驗小學的教育理想是“萬蔓和翮”,我們也力圖通過課程的整體設置,達到“學校、家庭、社會育人之力似萬蔓聚生合為一;和衷、合宜、和諧芳草少年共振翮高飛任九天”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