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學數學總復習是小學數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在學生學完了小學數學的全部內容之后,進行一次系統地全面地回顧與整理,以達到將各部分知識進行有機整合,構建數學知識的結構體系,形成整體性的數學“認知框架”,進一步完善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生活中數學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 :優化內容;有效復習;溝通聯系;拓展延伸;實踐提升
常言道:“平時教學是栽活一棵樹,復習過程是育好一片林。”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小學數學總復習特點是面廣量大,內容繁多,時間緊,任務重,加上教材的編排特點,如:“安排課時少,層次坡度大;知識起點低,要求高”,學生兩級分化現象嚴重等現象。在這種背景下,如何靈活設計復習課的教學環節,發揮復習課的作用,達到復習課教學的有效性?
一、優化復習內容,突出重點,落實一個“實”字
1.加強綜合練習,深刻理解概念。總復習應是學生將概念系統化和整體化,綜合運用已學知識解決問題。如:有一個數,萬位上是最小的質數,百位上是最小的合數,十位上是最小的奇數,百分位上是最小的一位數,千分位上是最小的自然數,其余各位上都是0,這個數是( ),讀作( ).這道題包括了寫數、讀數和質數、合數、奇數、自然數等概念的運用;又如,a與b是兩個自然數,a÷b=5,a與b的最大公約數是( ),最小公倍數是( )… …學生在靈活運用已學知識綜合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概念的理解。2.通過比較,區分易混淆概念。總復習中可以設計比較題,幫助學生區分相似,相近和易混淆概念。如,把7÷3=2… …1,0.8÷4=0.2 ,18÷6=3,3÷0.5=6 ,40÷8=5按要求填入表中。通過這一比較性練習,可以使學生明白,整除的一定是除盡的,除盡的卻不一定能整除;不能整除的有時是除盡的,有時是除不盡的,除不盡的一定是不能整除的。3.加強針對性練習,不斷強化對易錯概念的糾正。對學生易錯的概念,要引導他們認識錯誤情況和錯誤原因,然后指導他們運用概念回答問題,解決問題。如:判斷“偶數都是合數。”“42分解質因數是42=2×3×7×1”;“一個數的倍數一定比它的約數大”… …通過找錯、改錯,從對錯誤的省悟中強化對概念的理解。
二、有序整理,有效復習,溝通聯系,注重一個“串”字
在總復習中,教師要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將分散的知識進行系統整理,歸納,并將有內在聯系的知識點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串”在一起,形成良好的網絡知識結構,力求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學有所獲,有所發展。
例如:在對“比和比例”的內容進行復習時,應抓住一切與“比和比例”有關的內容,從“比”和“比例”的意義、性質入手,師生通過回憶、分析、比較,構建如下“知識網絡圖”。
三、精選習題,拓展延伸,達到一個“活”字
1. 復習課中應精選習題,精心設計練習,重視練習的層次性。首先應以基礎練習為主,練習的難度不應太高;在鞏固的基礎上,再適當增加發展性練習。
如在復習小數四則計算時可安排兩個練習題。
(1)用豎式計算下列各題。
50-0.92 0.45×12 0.14×0.11 2.25÷1.5 14×3.5
這5道小題在計算難度上并不高,但包含了小數四則計算的幾個計算難點;
(2)在□里填入“+”“-”“×”“÷”,使6□1.3 1.3□6
6□0.3 0.3□6計算結果最大。
將這幾道題目計算,比較,通過積與因數,商與除的關系等規律可以迅速地得出結論,是進行思維訓練的真正宗旨所在。
2.在整理和復習中,重點應放在知識的靈活運用上。
方法一:特定題型,總結規律。
如:原來黑兔與白兔只數比是3:5,把2只黑兔送人后,這時黑兔與白兔的只數比為1:2。問,原來黑兔有多少只?在本題中,原來與現在的白兔只數沒有變,將不變量看作單位“1”是解題的關鍵。又如:今年小明與媽媽年齡比是1:7,兩年后小明與媽媽的年齡比是1:5,問:小明今年幾歲?
此題小明與媽媽的年齡差沒變,把年齡差作為單位“1”。
今年小明的年齡=兩人年齡差的1/(7-1)
兩年后小明的年齡=兩人年齡差的1/(5-1)
年齡差:2÷〔1/(5-1)-1/(7-1)〕=2÷(1/4-1/6)=24(歲)
小明今年年齡:24×1/(7-1)=4(歲)
像這樣的題目,教師可以舉一反三,讓學生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
方法二:薄弱環節,加強鞏固。
方法三:特殊題型,必須強化。
例如:一項工程,15人做要20天完成,30人做要多少天完成?學生不太容易理解15人與20天之間的乘法關系。
這類題目只有聯系實際生活,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訓練,才能達到效果。
3.通過一題多解來訓練學生的思維靈活性,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促使學生產生新的欲望去自主探索。
四、放手實踐,設計有效的數學探究活動,體現一個“升”字
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例如:為了讓孩子們能對自己的新學校有更深的認識,我設計了一節綜合實踐性的數學課。課前讓學生采集學校的有關信息,如學校教學樓、綜合樓的占地面積、操場的長和寬、綠化面積等;全校各年級男、女學生人數;全校骨干、優秀教師人數;學校近幾年來的獲獎情況;學校建校史;學校每月用水、用電及能源開支等信息。學生在課前通過大量調查、實踐,體驗了搜集信息的過程,與同伴合作交流的樂趣,學會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問題。
根據搜集到的信息,將全校男女學生人數制成了復式統計表和復式條形統計圖,提出適當的數學問題,并自主解決。將學校的實際占地面積根據一定的比例尺繪制成平面圖,并用以往學習過的方位知識標出教學樓、綜合樓、操場等的位置。
提出開放性的問題,使學生學習不斷提升。如,根據學校的占地面積,當一回小設計師,選擇適當比例尺設計出你心目中的學校。根據學校的實際,我們應怎樣合理節約能源?怎樣創建綠色學校?同時滲透感恩、愛校等思想教育。
教師引導學生放手實踐,既可以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可使單調的數學教學變得豐富多彩,使學生體會學好數學的重要性,樂意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總之,復習課的教學,要根據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性,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以及不同的學習方式,更好地讓學生理解和記憶所學知識,彌補以往學習知識的不足。根據反饋的信息,及時引導矯正,將知識點連接起來——求同,把知識點分化開來——求異。小學數學畢業復習課教學模式的嘗試
蔣永芳
(四川省茂縣鳳儀鎮學校)
摘 要 :小學數學總復習是小學數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在學生學完了小學數學的全部內容之后,進行一次系統地全面地回顧與整理,以達到將各部分知識進行有機整合,構建數學知識的結構體系,形成整體性的數學“認知框架”,進一步完善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生活中數學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 :優化內容;有效復習;溝通聯系;拓展延伸;實踐提升
常言道:“平時教學是栽活一棵樹,復習過程是育好一片林。”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小學數學總復習特點是面廣量大,內容繁多,時間緊,任務重,加上教材的編排特點,如:“安排課時少,層次坡度大;知識起點低,要求高”,學生兩級分化現象嚴重等現象。在這種背景下,如何靈活設計復習課的教學環節,發揮復習課的作用,達到復習課教學的有效性?
一、優化復習內容,突出重點,落實一個“實”字
1.加強綜合練習,深刻理解概念。總復習應是學生將概念系統化和整體化,綜合運用已學知識解決問題。如:有一個數,萬位上是最小的質數,百位上是最小的合數,十位上是最小的奇數,百分位上是最小的一位數,千分位上是最小的自然數,其余各位上都是0,這個數是( ),讀作( ).這道題包括了寫數、讀數和質數、合數、奇數、自然數等概念的運用;又如,a與b是兩個自然數,a÷b=5,a與b的最大公約數是( ),最小公倍數是( )… …學生在靈活運用已學知識綜合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概念的理解。2.通過比較,區分易混淆概念。總復習中可以設計比較題,幫助學生區分相似,相近和易混淆概念。如,把7÷3=2… …1,0.8÷4=0.2 ,18÷6=3,3÷0.5=6 ,40÷8=5按要求填入表中。通過這一比較性練習,可以使學生明白,整除的一定是除盡的,除盡的卻不一定能整除;不能整除的有時是除盡的,有時是除不盡的,除不盡的一定是不能整除的。3.加強針對性練習,不斷強化對易錯概念的糾正。對學生易錯的概念,要引導他們認識錯誤情況和錯誤原因,然后指導他們運用概念回答問題,解決問題。如:判斷“偶數都是合數。”“42分解質因數是42=2×3×7×1”;“一個數的倍數一定比它的約數大”… …通過找錯、改錯,從對錯誤的省悟中強化對概念的理解。
二、有序整理,有效復習,溝通聯系,注重一個“串”字
在總復習中,教師要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將分散的知識進行系統整理,歸納,并將有內在聯系的知識點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串”在一起,形成良好的網絡知識結構,力求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學有所獲,有所發展。
例如:在對“比和比例”的內容進行復習時,應抓住一切與“比和比例”有關的內容,從“比”和“比例”的意義、性質入手,師生通過回憶、分析、比較,構建如下“知識網絡圖”。
三、精選習題,拓展延伸,達到一個“活”字
1. 復習課中應精選習題,精心設計練習,重視練習的層次性。首先應以基礎練習為主,練習的難度不應太高;在鞏固的基礎上,再適當增加發展性練習。
如在復習小數四則計算時可安排兩個練習題。
(1)用豎式計算下列各題。
50-0.92 0.45×12 0.14×0.11 2.25÷1.5 14×3.5
這5道小題在計算難度上并不高,但包含了小數四則計算的幾個計算難點;
(2)在□里填入“+”“-”“×”“÷”,使6□1.3 1.3□6
6□0.3 0.3□6計算結果最大。
將這幾道題目計算,比較,通過積與因數,商與除的關系等規律可以迅速地得出結論,是進行思維訓練的真正宗旨所在。
2.在整理和復習中,重點應放在知識的靈活運用上。
方法一:特定題型,總結規律。
如:原來黑兔與白兔只數比是3:5,把2只黑兔送人后,這時黑兔與白兔的只數比為1:2。問,原來黑兔有多少只?在本題中,原來與現在的白兔只數沒有變,將不變量看作單位“1”是解題的關鍵。又如:今年小明與媽媽年齡比是1:7,兩年后小明與媽媽的年齡比是1:5,問:小明今年幾歲?
此題小明與媽媽的年齡差沒變,把年齡差作為單位“1”。
今年小明的年齡=兩人年齡差的1/(7-1)
兩年后小明的年齡=兩人年齡差的1/(5-1)
年齡差:2÷〔1/(5-1)-1/(7-1)〕=2÷(1/4-1/6)=24(歲)
小明今年年齡:24×1/(7-1)=4(歲)
像這樣的題目,教師可以舉一反三,讓學生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
方法二:薄弱環節,加強鞏固。
方法三:特殊題型,必須強化。
例如:一項工程,15人做要20天完成,30人做要多少天完成?學生不太容易理解15人與20天之間的乘法關系。
這類題目只有聯系實際生活,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訓練,才能達到效果。
3.通過一題多解來訓練學生的思維靈活性,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促使學生產生新的欲望去自主探索。
四、放手實踐,設計有效的數學探究活動,體現一個“升”字
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例如:為了讓孩子們能對自己的新學校有更深的認識,我設計了一節綜合實踐性的數學課。課前讓學生采集學校的有關信息,如學校教學樓、綜合樓的占地面積、操場的長和寬、綠化面積等;全校各年級男、女學生人數;全校骨干、優秀教師人數;學校近幾年來的獲獎情況;學校建校史;學校每月用水、用電及能源開支等信息。學生在課前通過大量調查、實踐,體驗了搜集信息的過程,與同伴合作交流的樂趣,學會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問題。
根據搜集到的信息,將全校男女學生人數制成了復式統計表和復式條形統計圖,提出適當的數學問題,并自主解決。將學校的實際占地面積根據一定的比例尺繪制成平面圖,并用以往學習過的方位知識標出教學樓、綜合樓、操場等的位置。
提出開放性的問題,使學生學習不斷提升。如,根據學校的占地面積,當一回小設計師,選擇適當比例尺設計出你心目中的學校。根據學校的實際,我們應怎樣合理節約能源?怎樣創建綠色學校?同時滲透感恩、愛校等思想教育。
教師引導學生放手實踐,既可以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可使單調的數學教學變得豐富多彩,使學生體會學好數學的重要性,樂意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總之,復習課的教學,要根據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性,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以及不同的學習方式,更好地讓學生理解和記憶所學知識,彌補以往學習知識的不足。根據反饋的信息,及時引導矯正,將知識點連接起來——求同,把知識點分化開來——求異。小學數學畢業復習課教學模式的嘗試
蔣永芳
(四川省茂縣鳳儀鎮學校)
摘 要 :小學數學總復習是小學數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在學生學完了小學數學的全部內容之后,進行一次系統地全面地回顧與整理,以達到將各部分知識進行有機整合,構建數學知識的結構體系,形成整體性的數學“認知框架”,進一步完善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生活中數學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 :優化內容;有效復習;溝通聯系;拓展延伸;實踐提升
常言道:“平時教學是栽活一棵樹,復習過程是育好一片林。”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小學數學總復習特點是面廣量大,內容繁多,時間緊,任務重,加上教材的編排特點,如:“安排課時少,層次坡度大;知識起點低,要求高”,學生兩級分化現象嚴重等現象。在這種背景下,如何靈活設計復習課的教學環節,發揮復習課的作用,達到復習課教學的有效性?
一、優化復習內容,突出重點,落實一個“實”字
1.加強綜合練習,深刻理解概念。總復習應是學生將概念系統化和整體化,綜合運用已學知識解決問題。如:有一個數,萬位上是最小的質數,百位上是最小的合數,十位上是最小的奇數,百分位上是最小的一位數,千分位上是最小的自然數,其余各位上都是0,這個數是( ),讀作( ).這道題包括了寫數、讀數和質數、合數、奇數、自然數等概念的運用;又如,a與b是兩個自然數,a÷b=5,a與b的最大公約數是( ),最小公倍數是( )… …學生在靈活運用已學知識綜合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概念的理解。2.通過比較,區分易混淆概念。總復習中可以設計比較題,幫助學生區分相似,相近和易混淆概念。如,把7÷3=2… …1,0.8÷4=0.2 ,18÷6=3,3÷0.5=6 ,40÷8=5按要求填入表中。通過這一比較性練習,可以使學生明白,整除的一定是除盡的,除盡的卻不一定能整除;不能整除的有時是除盡的,有時是除不盡的,除不盡的一定是不能整除的。3.加強針對性練習,不斷強化對易錯概念的糾正。對學生易錯的概念,要引導他們認識錯誤情況和錯誤原因,然后指導他們運用概念回答問題,解決問題。如:判斷“偶數都是合數。”“42分解質因數是42=2×3×7×1”;“一個數的倍數一定比它的約數大”… …通過找錯、改錯,從對錯誤的省悟中強化對概念的理解。
二、有序整理,有效復習,溝通聯系,注重一個“串”字
在總復習中,教師要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將分散的知識進行系統整理,歸納,并將有內在聯系的知識點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串”在一起,形成良好的網絡知識結構,力求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學有所獲,有所發展。
例如:在對“比和比例”的內容進行復習時,應抓住一切與“比和比例”有關的內容,從“比”和“比例”的意義、性質入手,師生通過回憶、分析、比較,構建如下“知識網絡圖”。
三、精選習題,拓展延伸,達到一個“活”字
1. 復習課中應精選習題,精心設計練習,重視練習的層次性。首先應以基礎練習為主,練習的難度不應太高;在鞏固的基礎上,再適當增加發展性練習。
如在復習小數四則計算時可安排兩個練習題。
(1)用豎式計算下列各題。
50-0.92 0.45×12 0.14×0.11 2.25÷1.5 14×3.5
這5道小題在計算難度上并不高,但包含了小數四則計算的幾個計算難點;
(2)在□里填入“+”“-”“×”“÷”,使6□1.3 1.3□6
6□0.3 0.3□6計算結果最大。
將這幾道題目計算,比較,通過積與因數,商與除的關系等規律可以迅速地得出結論,是進行思維訓練的真正宗旨所在。
2.在整理和復習中,重點應放在知識的靈活運用上。
方法一:特定題型,總結規律。
如:原來黑兔與白兔只數比是3:5,把2只黑兔送人后,這時黑兔與白兔的只數比為1:2。問,原來黑兔有多少只?在本題中,原來與現在的白兔只數沒有變,將不變量看作單位“1”是解題的關鍵。又如:今年小明與媽媽年齡比是1:7,兩年后小明與媽媽的年齡比是1:5,問:小明今年幾歲?
此題小明與媽媽的年齡差沒變,把年齡差作為單位“1”。
今年小明的年齡=兩人年齡差的1/(7-1)
兩年后小明的年齡=兩人年齡差的1/(5-1)
年齡差:2÷〔1/(5-1)-1/(7-1)〕=2÷(1/4-1/6)=24(歲)
小明今年年齡:24×1/(7-1)=4(歲)
像這樣的題目,教師可以舉一反三,讓學生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
方法二:薄弱環節,加強鞏固。
方法三:特殊題型,必須強化。
例如:一項工程,15人做要20天完成,30人做要多少天完成?學生不太容易理解15人與20天之間的乘法關系。
這類題目只有聯系實際生活,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訓練,才能達到效果。
3.通過一題多解來訓練學生的思維靈活性,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促使學生產生新的欲望去自主探索。
四、放手實踐,設計有效的數學探究活動,體現一個“升”字
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例如:為了讓孩子們能對自己的新學校有更深的認識,我設計了一節綜合實踐性的數學課。課前讓學生采集學校的有關信息,如學校教學樓、綜合樓的占地面積、操場的長和寬、綠化面積等;全校各年級男、女學生人數;全校骨干、優秀教師人數;學校近幾年來的獲獎情況;學校建校史;學校每月用水、用電及能源開支等信息。學生在課前通過大量調查、實踐,體驗了搜集信息的過程,與同伴合作交流的樂趣,學會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問題。
根據搜集到的信息,將全校男女學生人數制成了復式統計表和復式條形統計圖,提出適當的數學問題,并自主解決。將學校的實際占地面積根據一定的比例尺繪制成平面圖,并用以往學習過的方位知識標出教學樓、綜合樓、操場等的位置。
提出開放性的問題,使學生學習不斷提升。如,根據學校的占地面積,當一回小設計師,選擇適當比例尺設計出你心目中的學校。根據學校的實際,我們應怎樣合理節約能源?怎樣創建綠色學校?同時滲透感恩、愛校等思想教育。
教師引導學生放手實踐,既可以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可使單調的數學教學變得豐富多彩,使學生體會學好數學的重要性,樂意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總之,復習課的教學,要根據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性,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以及不同的學習方式,更好地讓學生理解和記憶所學知識,彌補以往學習知識的不足。根據反饋的信息,及時引導矯正,將知識點連接起來——求同,把知識點分化開來——求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