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錦汾
二十一世紀,我們將邁向知識經濟的新時代,而知識經濟是以不斷創新為基礎的經濟。“創新是靈魂”。 初中英語作為入門階段,其主要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初步技能和為交際初步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教育者們要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作為一名中學教師,要樹立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意識,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變革教學模式,精心設計教學策略,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精心備課,滲透創新教育理念
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簡單地“教教材”。 教學要求遵循教學大綱,但教學內容不拘泥于課本,可以聯系社會、生活、科學選取素材,學科知識滲透。備課時,教師要鉆進教材之中,解讀、鉆研和思考,力求創新,創出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內在驅動力,激勵學生由自發到自學,激發出學生的創新欲望與熱情,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在學完JEFC Book 3中Lesson26這一課了解到愛迪生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家之后,可作如下教學設計:問學生們是否也想成為發明家,在學生回答“YES”之后給幾分鐘讓他們分幾小組討論“What kinds of spirit do you need if you want to be an inventor?”學生們在積極討論過后會得到諸如下列的一些答案:1、We must try our new ideas and always ask questions.2、 Hard work is the most important.3、 Internet is the best teacher. 4、One must be crazy about work and never give up.5、We must have confidence in what we are doing and try until we succeed.此教學內容并非屬于教材,但它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相聯系,學生對此會比較感興趣,樂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驗,并能從中受到教育和啟發。不僅擴大了知識面,更重要的是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運用電教媒體,創造氛圍,激發興趣,培養思維能力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場合下產生的。對于語言的學習,更需要教師創造一個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學習特定的語言。教學中我注意用實物演示情境,用圖畫再現情境,用音樂渲染情境,用語言描繪情境,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學語言內容。我借助錄音、錄像、電視、語言、實物、幻燈等多種媒體進行教學,創造良好的氛圍,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和濃厚的興趣,使學生一個個精神飽滿、全神貫注,有利于他們創新思維的開發。如在教學對語時,我都給學生放一段有趣的課文配套動畫卡錄像,錄像中卡通動物有趣的動作、幽默的語言、豐富的語調和錄像鮮艷的顏色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并使學生對教學內容初步了解。隨后,我又出示有關的幻燈片,用簡單的語言向學生描繪情境。逼真的畫面、優美的樂曲,加上教師貼切的解釋,學生一下子便對所學課文熟悉了。接著,我放課文錄音,學生模仿著說。經過這樣學習,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和興趣,很快便掌握了對話內容。在此基礎上,我又讓學生利用表演體會情景。整節課學生興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良好的教學氛圍促進了學生積極學習。
三、激發想象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英國詩人雪萊說過:“想象是創造力”。培養想象力不僅對發展創造力有價值而且為思維的發展也很有意義。 我們在英語活動課中常讓學生根據圖畫或教師提供的情景自編小品,學生在設計小品中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也使他們的創新思維得到鍛煉;有時我們改編一些熟悉的歌曲的歌詞,再進行演唱。例如,“兩只老虎”是首學生十分熟悉的兒歌,我常在教學中把所學的語言知識改編成這首歌曲.如:What would you like? 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 a pear. Id like a pear. Would you like an apple? Would you like an apple? Yes, please. Yes, please.久而久之學生也能改編一些歌曲。如:一個學生把Let Your Kite Fly High改成 Ride, ride, ride your bike ,slowly on the road. Carefully, carefully, carefully, life is happy. 這樣的活動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想象使學生進入所學情景之中,又超越了教材本身其思維呈現了多元態勢,創造性思維得到了體現。
四、提供充分的實踐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激情
一般的外語課堂教學,往往重復運用教師讀,學生聽,教師寫學生看,然后再逐句翻譯的這種單向式練習模式,由于時間、 空間的規定,限制了參與者的人次, 電教室的對講系統設備和特殊座次環境,可以在相同的時間內讓學生進行多向性語言操練, 如人機對話:一段對話借助語言符號與圖像出現后,再復現對話一方的提問,介紹等話語內容和相同圖像,要求學生根據剛剛感知, 記憶的情節假設為另一方來即時應答; 學習者之間對話:屏幕上畫面內容下常進行但沒有聲音,A、B兩人根據屏幕上的動作, 表情做配音式練習; 師生間對話: 老師著重就語言提出要求, 由被問者即時回答。
五、積極評價,鼓勵創新思維
課堂上,學生只有處于一種和諧寬松的關系、環境之中,才能激起主動的內部活動。這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及學習結果,反映等作出積極的評價,鼓勵學生的創新思維。 活動課可以減輕學生學習和運用新的語言知識時常有的緊張情緒。這是因為,一方面在活動課中,學生的身份已轉變,他們在活動中是主體,教師是導演,是觀眾;另一方面他們不再為用錯了語言而擔心,因為活動中沒有錯誤糾正而傷害自尊心,或因教師插話改變、打消學生繼續說話的念頭。活動不僅為學生出差錯提供了相對安全的“避風港”,而且還創造了一種平等的氣氛。有了活動,一切就變得輕松活潑,學生的思維也因此活躍起來了。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來學校里,不僅是為了取得一分知識的行囊,更主要是為了變得更聰明。”
總之,在素質教育的今天,中學生英語學習中創新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它使得每一個學生在自己的學習過程中,都有自己的活動經驗知識積累,都有自己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學生有意義的學習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知識、強化儲存的過程,而是用原有的知識處理各項新的學習任務。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指導和師生、生生合作學習,發揮個體和集體的思維優勢,可以從中養成科學的創新思維方式,培養自我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及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