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玲花
【摘 要】現代信息技術以其得天獨厚的優勢進入課堂教學已成為一種趨勢,作為語文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以及學生學習的親密伙伴,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把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以信息技術為載體來提高教與學的效率。
【關鍵詞】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
從傳統意義角度來看,語文教師的含義就在于“傳道、授業、解惑”。至今看來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張嘴巴的時代早已離我們遠去了,隨著教學改革不斷向縱深發展,現代信息技術——計算機、網絡進入課堂教學已成為一種趨勢,并且表現出了其獨特的優越性。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不但可以豐富課堂教學手段,而且能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及學生的綜合能力。下面結合在教學中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相結合的實踐,談談自己粗淺的認識和做法。
一、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引導小學生積極探究學習的良好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運用信息技術媒體進行語文教學,便能創設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愛學”、“樂學”、“善學”,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如以《魚游到了紙上》這篇課文為例,上課伊始,先用動畫的形式展現話題:動畫中,幾條魚在水里歡快地游著,游著游著,竟游上一張白紙。這時,畫面打出課題──《魚游到了紙上》。屏幕上,生動的畫面再配以有趣的音樂,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了。這時,再引導學生進入所學習的新課文,同學們都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讀題后,我問學生:“你想從文章中知道什么?”這時學生活躍起來,紛紛提出問題:“魚真的游到了紙上嗎?”“魚為什么會游到紙上?”多媒體設置疑問、創設懸念的效果真明顯,它將不可能的事情生動地展現在眼前,怎能不催化學生的好奇心?他們個個急于想從課中探個究竟,在這樣強烈的學習欲望驅使下,他們的學習過程必然是主動積極的。
1.創設意境,以景激情
信息技術媒體集“聲、色、畫、樂”于一體,色彩豐富的畫面,生動可感的聲音有利于創設特定的情景意境,運用到語文教學的情景創設環節中,學生置身作品情境,其物、其人、其景、仿佛就在眼前,或者覺得“我”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被極大程度地調動起來,強烈的求知探索欲望亦被喚起。學習便成了一種輕松愉快、主動求索的過程。實踐教學證明創設良好的特定情境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一個關鍵。
2.激發情感,以情促思
我覺得人的一切思想和行為都是受到最原始的情感所支配的。而情感的產生源于事物形象。在學習的感性階段,形象思維的參與學習很重要。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調動學生的形象記憶。借助圖像烘托,音樂渲染等手段促使學生進入教材所描寫的特寫情境中,便能使學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與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學生對事物的感受和情感體驗越深刻,對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接下來的理性思考分析也越透徹。所以,合理利用網絡資源,積極開發形象思維的優勢,對于語文教學意義重大。
3.啟發想像,激情引趣
想像,是借助表像在腦中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生動的表象,以激發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思索、去創造的熱情。語言是一門藝術,藝術離不開想象。插上想象的翅膀等于掌握了學好語文的要旨。總之,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語文教學,有助于化解學生認識活動中的難點,深化學生情感活動,讓學生學得興趣盎然、津津有味;老師教得生動活潑、輕松愉悅。從而達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的目的。
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突破教學難點,幫助學生理解、記憶
利用信息技術操作,以其快速,提供信息的形象化、豐富化,讓學生感知,我們就可輕易突破傳統教學不能解決的問題,使抽象概念形象化,使枯燥內容生動化,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和想象力,既降低學習難度,又突破了重、難點。如教學《開國大典》一文,在講解這篇課文時,我采用了長文短講的方法,抓住入場-大典-閱兵-游行這一發展順序,突出重點段的學習,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在課堂中播放當時大典的盛況,用毛主席那濃重的鄉音和大典的熱烈氣氛感染學生,使學生置身與開國大典的興奮之中,從而縮短學生的歷史距離。使學生學的生動活潑,課文難點在不知不覺中巧妙地化解了。
三、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如教學《長城》一課時,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進行教學,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圍繞以下問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①上網搜索查尋有關長城的相關資料;②運用所查尋的資料,自學《長城》一文;③針對疑難問題進行交互解答;④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向大家介紹你從網絡上所了解到的長城。
這一教學設計,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了學生,教師的角色轉換為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他們通過信息技術這一學具,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來完成同一任務,感受到了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進一步證實,信息技術的介入,改變了學生以往被動地聽講、機械地記憶為主的學習方式,從而轉變為個性化的主動參與、發現、探究和充分表現的學習方式。
四、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教師的教學方式
如《我愛故鄉的楊梅》一課,我通過分析,先明確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了解楊梅樹的美麗和楊梅果的可愛,得到熱愛家鄉的教育,學習到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為了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幫助學生進入自主學習,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我查找大量資料,把教學要求、教材說明、學習方法、播音員的朗讀錄音、生字的音形義、重點詞句和段落的分析、課后練習以及楊梅樹和果的圖片和視頻資料、楊梅產業為當地人創造的價值等有關資料以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形式按一定的秩序制作成具有人機交互功能的課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只要真正融入人機交互的環節,必然就進入了主動的學習狀態。而此時,教師的角色也較好地完成了從“前臺”到“后臺”的活動空間轉變,完成從“演員”到“導演”的角色轉變,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了最好環境。
毋庸置疑,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成功運用,確實拓展了教學空間,提高了教學效率。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無疑給學生提供了全方位、多渠道、最直接的聽覺、視覺感受,給語文教育帶來新的發展契機。而實踐中不斷出現的困惑與問題,也給我們教育工作者提出更大的挑戰。相信在我們不斷的努力下,在我們不斷的實踐中,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將一步步前進,將一步步實現。在我們不斷的探討中,我們的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將會擁有更燦爛的明天。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教育中國——當代優秀教育論文集粹》.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6月.
[3]《在情境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S1期.
[4]《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5]《課程論問題》.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6]《中學語言教學研究》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教學原理》.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8]陳玉琨等著.《課程改革與課程評價》.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9]葉瀾等著.《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