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艷玲?廖蓉
摘 要:環境公益訴訟是今年民事訴訟法修改的亮點之一,在反應我國立法愈來愈完善的同時,也體現了環境公益訴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么,作為訴訟類型之一,對其適格主體的范圍和限定無疑是必不可少的。作為訴訟的主要參與者,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適格問題也將凸顯出來。
關鍵詞:環境公益訴訟;適格主體;制度
對環境公益訴訟的界定國內學者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指由檢察機關提起的環境公訴。第二類是指由個人或者是社會公益團體、組織為了保護公共環境,對破壞公共環境的非法行為提起的環境公益訴訟。據此可知,我國的環境公益訴訟就是指公民、企事業單位或者公益團體、組織為了實現對公共環境保護的目的,而采取的民事訴訟行為。在最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中,第55條規定“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該條文明確規定公益訴訟的案件類型和適格原告。 那么,我國環境公益訴訟適格主體究竟是以怎樣的制度為評判依據的呢?我們將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探析。
一、訴權——適格主體的理論依據
能夠作為訴訟主體就必然享有一定的權利,而享有訴權就是訴訟者提起訴訟的前提。公民請求法院行使審判權解決民事糾紛或民事權益的權利即為訴權。與我國的實體法和程序法分類一樣,訴權的內涵同樣具有雙重性,即程序內涵和實體內涵。程序涵義顧名思義即訴訟程序被啟動,民事糾紛或爭議被引導到民事訴訟程序中, 請求法院從程序上行使審判權。實體涵義則是指審判權保護的核心對象,即在環境公益訴訟中,由原告提起的保護民事權益或解決民事糾紛的請求。二者分別以目的和手段的形式,共同構成訴權的完整含義。通常情況下,民事實體爭議主體即為訴權主體,但在特定條件下,如果把訴權主體絕對地界定為民事實體爭議主體,就必然使得大量的民事權利得不到民事司法審判權的救濟,民事糾紛得不到及時合理的解決,這無疑與民事訴權的宗旨相背離,因此訴權的雙重涵義有可能分離。當今為了維護公益的需要,賦予了很多主體“訴權”的享有。試想一下,正是因為公益和私益的并存關系,使得法律在保護公益的同時,還要保護相關私人利益,也即在賦予環保組織、公民、檢察官等以維護公益為目的的“訴權”得同時,還要賦予私人訴權。實踐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凡是影響重大、涉及面廣、但非具體影響到特定公民的案件就必須擴大訴權的主體范圍,以維護公共利益。這里“賦予訴權”、“擴大訴權主體范圍”實質上就是變訴權當事人的單一化為多元化。
二、適格主體的分類及制度構建
根據訴權理論,一般認為環境公益訴訟主體分為以下幾種:公民,環保組織,政府組織。1.環保組織。環保組織作為公益性組織,以改善公民及其后代的生活環境為宗旨。其成立的目的就是保護環境,和破壞公共環境的一切行為作斗爭。環保組織基于其成員的要求與組織宗旨,在具備參與相關活動的能力的同時,理所當然的成為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在其成立目的和宗旨的指引下,并在熱衷于環保事業的社會人員的帶動下,一股強大的內在動力必然將會在環保組織中產生,保護環境也將在更多的人群中得到更好地實施和發展。由于在環境保護中,個人或社團利益與社會利益具有一致性,這就使得社會公益糾紛的解決和社會公益目的的實現在這些作為環境公益訴訟適格當事人的社會團體中得到了極大的幫助。而環境保護組織之所以能成為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適格主體中的最佳之選,主要原因就在于其在人員、裝備和網絡上的專業性。但是環保組織也不是絕對完善的,其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點,因而對此類制度的構建也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可以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重下手:首先是對其庭外和解的權利的限制。環境污染事件發生以后,很多企業為了減經濟損失,挽救企業聲譽,一定程度上會和環保組織的相關人員在不經過訴訟的情況下私下解決。出于不讓環境保護組織改變其公益性質,以謀取私利為目的的考慮,我們應該嚴格規定庭外和解的行為,嚴格限制庭外和解的情況。但同時為了辦案效率的加強,以及出于司法資源節約的考慮,達成調解協議應該允許,但必須經過嚴格的審查同意,并在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由法院及公民監督執行調解協議的情況下發生。其次是資金問題。環境保護組織本身就是一個非營利性團體,而其行使的訴權又有一定資金風險的承擔,因此,要使其充分發揮作用還需雄厚的資金來支撐。而到目前為止環境保護組織之所以能夠維持下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具有專業的人員和技術。因此,法院應該設立一個獎勵機制,在環境公益訴訟對象所繳納的罰款里分出一定比例得資金給提起訴訟的環境保護組織,使其可以為就下來的公益訴訟發揮更大更好的作用,這樣他們的環保積極性得到了激發,而資金緊張的問題也能夠緩解。2.公民。無可厚非,公民個人利益必然會或多或少的受到環境侵權案件的波及,所以就已侵犯自己合法的私人利益同時又侵害了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公民可以原告身份向法院起訴。據此我們可知,只要公民個人在訴訟中能夠有充分證據證明自己所主張的利益具有社會公共性,并且正在受到侵害,他就應該具有原告資格。理論中,對損害環境的行為每個公民都有權提起訴訟,可是實踐中,公民訴訟的消極性問題則突出顯現出來,尤其是在現實的司法程序中。從本質上來看,公民訴訟存在著一對明顯的矛盾:首先,訴訟的目的是保護個人利益還是公共利益。其次,訴訟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是由自己承擔還是國家承擔。“利己還是利他”和“自費還是公費”帶來的矛盾是成為公民積極訴訟的重要阻礙因素之一。所以,我們因該建立起一個相應的支持機構,激勵公民個人提起訴訟,不論是在在物質上支持個人環境公益訴訟;還是在輿論上支持;亦或是直接由政府或法院對這類訴訟給予鼓勵和物質支持,都將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個人成為環境公益訴訟的得力主體。3.政府組織。政府組織可以分為環境保護職能部門和其他行政機關。由于對環境保護職能部門職權和編制的嚴格法定性,參與到環境公益訴訟將有可能影響其本身職責的行使,就其他行政機關來說,不應作為公益訴訟的原告。而環保行政職能部門則成為環境執法的主體,不僅擁有強大的行政權力和完善的環境監測和檢測設備及網絡,而且能夠更為高效高速全面的了解環境污染和破壞行為。但其并不是全能而完善的,反而正是因為行政機關在環境行政上的不作為或不當作為,才使得公益訴訟應運而生。而且在實際執法過程中,環境保護行政機關如果作為原告針對違法企業提起民事訴訟,就難逃“行政職權民事化”之疑,而且還會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不符合行政合法性和行政合理性原則。同時,由于行政機關在環境保護案件中本身就兼“執法者”與“起訴者”的雙重身份于一身,這也破壞了民事訴訟中的“平等武裝原則”。因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以完善: 首先,要合理限制政府組織的受案范圍和被訴事由。其次,要限制原告的撤訴權與和解權。最后,相應設立“訴訟侵權責任制度”。
參考文獻:
[1]馬懷德.公益行政訴訟的原告資格及提起條件論析——以兩起案件為視角[J].中州學刊,2006(3).
[2]肖潘潘.建立公益訴訟制度路要一步一步走[N].人民日報,2006-6-22.
[3]于千.環境公益訴訟亟待立法[N]. 青島財經日報, 2009-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