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侵權責任法在產品責任中規定懲罰性賠償制度,這對于完善我國產品責任,維護產品使用者合法權益具有重大意義。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適用具有嚴格的條件,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適用范圍僅限于產品缺陷造成的責任,在主觀要件上要求“明知”,即故意和重大過失,在損害要件上要求具有“重的人身損害”,即死亡和健康嚴重受損,從而排除了財產損害;責任承擔上僅要求承擔“相應的”懲罰性賠償金。本文在具體介紹懲罰性賠償適用條件的基礎上,分析了《侵權責任法》第47條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懲罰性賠償;侵權責任法;產品責任
懲罰性賠償(punitive damages),又稱為示范性賠償(exemplary damages)、報復性賠償(vindictive damages)或者“罰款”(smart money),并不是傳統意義上損害賠償。它是指由法庭所作出的賠償數額超出實際的損害數額的賠償。懲罰性賠償是英美法系一項重要的侵權責任形式。17世紀至18世紀,懲罰性賠償主要適用于誹謗、誘奸、惡意攻擊、私通、誣告、不法侵占住宅、占有私人文件、非法拘禁等使受害人遭受名譽損失及精神痛苦的案件。自19世紀以來,懲罰性賠償轉向制裁和遏制不法行為,而主要并不在于彌補受害人的精神痛苦。20世紀后,懲罰性賠償遂逐漸適用于產品責任,開始扮演消費者保護的角色。
我國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首次引入此制度,其后在《合同法》、《食品安全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體現此制度。在《侵權責任法》起草之時,關于懲罰性賠償制度爭議頗多,最終頒布實施的《侵權責任法》在產品責任中規定了懲罰性賠償制度。《侵權責任法》第47條規定,明知產品存在缺陷仍然生產、銷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
從功能上看,懲罰性賠償和補償性賠償最大的區別在于,懲罰性賠償主要具有懲罰和遏制功能。與傳統的補償性賠償責任相比,懲罰性賠償責任具有以下特點:
其一,懲罰性賠償責任的目的是為了懲罰、制裁故意加害的侵權行為人。作為侵權責任的一種特殊承擔方式,懲罰性賠償不僅僅是要彌補受害人的損害,更重要的是要懲罰和制裁故意加害人,即通過懲罰故意侵權人以達到遏制不法行為的目的。
其二,懲罰性賠償責任范圍的確定不以實際損失為限。從各國有關懲罰性賠償責任的立法規定看,為了實現遏制、 懲罰不法行為的目的,懲罰性賠償的數額往往遠遠高于補償性損害賠償數額。并且在許多情況下,懲罰性賠償的適用,是在受害人的實際損害不能準確確定,補償性賠償難以真正彌補受害人的損失為發生前提的。
其三,懲罰性賠償數額的確定具有法定性。雖然合同當事人之間事先約定的違約損害賠償亦可能具有懲罰性,但其并不等同于這里所說的懲罰性賠償。作為懲罰惡意侵權行為的懲罰性賠償責任本身而言,其懲罰數額的確定通常是由法律法規直接規定的,這與補償性賠償責任可以由當事人自由約定有本質的不同。
其四,懲罰性賠償具有從屬性和附加性。懲罰性賠償的適用必須在補償性賠償基礎上,換言之,懲罰性賠償不是獨立的請求權,而是在判令加害人支付補償性賠償的同時,向受害人另行支付的賠償。
其五,懲罰性賠償責任的適用范圍是有限的。目前,除美國將懲罰性賠償金廣泛適用于侵權責任法領域外,懲罰性賠償責任在世界其他各國的適用都是極其有限的,如作為懲罰性賠償責任發源地的英國,其懲罰性賠償金主要適用于故意嚴重漠視原告權利的侵權案件,尤其適用于雙方地位不平等,原告人格權受到侵害的場合。我國由于受大陸法系民事責任“同質補償”觀念的影響,懲罰性賠償責任亦僅在非常有限的幾種情形下適用,無論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對欺詐消費者的銷售者的懲罰性賠償責任,還是《食品安全法》中對生產、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的生產者、銷售者的價款10倍的懲罰性賠償規制,乃至最新的《侵權責任法》第47條對生產者、銷售者的懲罰性賠償規定,均涉及的是與產品或是消費有關的責任的懲罰性賠償問題,這表明懲罰性賠償責任在我國的適用范圍是極其有限的。
一、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適用條件
《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七條規定:明知產品存在缺陷仍然生產、銷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這一條是對產品侵權行為的懲罰性賠償規定,從第47條的規定可以看出,在《侵權責任法》中適用懲罰性賠償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一)適用范圍僅限于產品侵權行為,即生產、銷售缺陷產品行為
在侵權責任法中,懲罰性賠償規則是以例外或者特殊的形態存在的,而不是一種普遍的侵權責任方式。產品缺陷是產品責任產生的前提和基礎。產品缺陷包含“產品”和“缺陷”兩方面的內容,但關于何謂“產品”,何謂“缺陷”,侵權責任法沒有做具體規定。主要理由在于,侵權責任法是一基本法,不宜對某些概念作過細過于具體的規定,否則會限制產品的更新和發展 因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產品的缺陷會有不同的認識。如果在侵權責任法中對產品缺陷作出具體的界定,則要求侵權責任法隨著客觀實際情況的變化隨時作出修改,這不利于法律的穩定。[4]實踐中,對于產品和產品缺陷的解釋可以適用《產品質量法》中第十三條和四十六條的有關規定。
(二)侵權行為人主觀狀態為“明知”
懲罰性賠償的根本目的是用來處罰被告惡劣的心理和行為,因此行為人的主觀過錯是適用懲罰性賠償時必須考慮的主觀條件。
這里的“明知”通常理解為“故意”。所謂故意,系指加害人明知其行為有可能引起嚴重的損害結果,但由于此種行為有可能給其帶來巨大的效益或改變此類行為會使其經濟上受損,而故意繼續或放任此類行為的發生。對于重大過失是否適用懲罰性賠償,有不同看法。我國在起草侵權責任法之時,不少學者認為應當包括重大過失。在產品侵權責任中,許多缺陷是由于生產者的過失或重大過失造成的。事實上,重大過失也是惡意的,是一種嚴重的過錯。因此,部分學者建議應當將“明知”解釋為主觀上的故意和重大過失。
(三)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
懲罰性賠償過度適用,導致其遏制作用過大,就會妨礙人們的行為自由,特別在產品責任領域,就會造成不良反應。對于懲罰性賠償制度,應秉持謹慎的態度,在極其嚴格條件下予以適用。侵權責任法規定,產品侵權僅具有嚴重的人身損害時才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即在被侵權人“死亡或者健康受到嚴重損害”的范圍內適用,除此之外的其他損害不適用懲罰性賠償,例如被侵權人的財產損害。即使在惡意產品侵權行為中,懲罰性賠償金也要嚴格限制在缺陷產品侵害使用人的生命權、健康權,造成死亡、殘疾或者其他傷害的場合。對于造成財產損害的,即使構成惡意產品侵權行為也不應當適用懲罰性賠償金制度,只能承擔填補損害的賠償責任。
(四)懲罰數額限制——相應的懲罰性賠償
為防止濫用懲罰性賠償,避免被侵權人要求的賠償數額畸高,侵權責任法規定,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這里的“相應”主要指被侵權人要求的懲罰賠償金的數額應當與侵權人的惡意相當,應當與侵權人造成的損害后果相當,與對侵權人威懾相當。
二、產品責任中有關懲罰性賠償制度規定的不足及完善
《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七條規定了產品責任適用懲罰性賠償的條件,是不到五十個字的表述十分原則化,其立法缺漏必然引起懲罰性賠償制度在實施過程中的困境。
(一)主觀要件限于“明知”缺乏法準確性
懲罰性賠償的根本目的是用來處罰被告惡劣的心理和行為,因此行為人的主觀過錯是適用懲罰性賠償時必須考慮的主觀條件,正如有學者指出“與其說是某個侵權行為是損害賠償的重要基礎倒不如說是為侵權行為時被告的動機和行為是損害賠償的重要
基礎?!?/p>
《侵權責任法》規定“明知”顯然是為了懲罰和遏制主觀惡性較大的侵權行。但是何為“明知”?《侵權責任法》尚未做出具體解釋。所謂“明知”,即明明知道。是否僅指故意,包括不包括重大過失?如果將其只解釋為故意,顯然不利于約束經營者。因為,現實中大多數產品責任的案件,經營者所持的主觀心態往往是為追求利潤最大化而極端漠視他人的權利,這種態度可以通過直接故意表現 亦可以通過間接故意表現,而有時又可能表現的僅是重大過失而已。將“明知”僅理解為主觀故意顯然不利于產品責任案件中受害人權益的保障。因此,筆者認為,在懲罰性賠償金適用的主觀要件上,應不必僅限于故意,即對“明知”應作廣義解釋,即包括故意、亦包括重大過失。
(二)懲罰性賠償能否與精神損害賠償同時適用沒有相應
規定
當惡意產品侵權行為同時符合精神損害賠償和懲罰性賠償的適用條件時,二者能否同時適用?還是一種賠償形式代替另一種賠償形式?如果只能適用一種賠償形式,那么哪一個優先適用?《侵權責任法》對此沒有具體規定。
筆者以為,精神損害賠償與懲罰性賠償之間存在本質的區別:
(1)目的和功能不同。精神損害賠償的目的在于補償受害人的精神損害,補償性是其主要功能; 而懲罰性賠償的主要目的和功能是為了懲罰和遏制不法行為。
(2)二者對過錯的要求不同。無論是過錯責任案件還是無過錯責任案件,只要加害行為造成受害人嚴重精神損害的, 都應當承擔精神損害賠償。而懲罰性賠償不同于精神損害賠償,主觀上要求加害人具有較強的主觀惡性,如《侵權責任法》第47條要求行為人具有故意。由此可見,懲罰性賠償和精神損害賠償屬于兩種不同類型的損害賠償,在案件的適用上,二者可以同時適用于同一案件中。
(三)請求懲罰性賠償金的舉證責任及證明程度沒有法律
規定
懲罰性賠償金具有準刑事責任的性質,其目的在于懲罰和遏制,與一般的損害賠償目的在于填補損害,并非相同,因此在美國,學說上與少數州法對于懲罰性賠償金之判決,要求必須具有“清楚而具有說服力之證據”(clear and convincing evidence),以此取代原來的“證據優勢”的標準。有學者提出從發展的角度看,為更好地維護消費者的利益,法律應作出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定, 即由經營者對其不具有“故意”舉證。筆者認為,由于懲罰性賠償具有特殊性, 在適用懲罰性賠償時,其舉證責任及證明標準與一般損害賠償具有一定差異。受害人必須首先對損害與侵權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舉證程度為達到 “證據優勢”標準;其次,在一般損害賠償責任成立的前提下,由受害人就加害人的主觀故意承擔舉證責任,證明程度為能夠初步確定加害人具有應受道德譴責的主觀故意,然后由加害人就自己不存在主觀故意承擔舉證責任,通過原被告雙方的證據對比,由法官根據證據評定加害人的主觀過錯程度并決定是否適用懲罰性賠償金。
(四)懲罰性賠償金額的計算缺乏量定標準
《侵權責任法》第47條關于賠償數額只規定了被侵權人有權依法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但是沒有規定具體的量定標準。不容否認,懲罰性賠償金額的確定一直是該制度適用過程中最飽受爭議的一個問題。侵權責任法制定過程中反對規定該制度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懲罰性賠償金數額的確定標準太過模4糊,缺乏一個明確的標準,因此該制度存在不可預測性。
對于懲罰賠償金數額的確定時應當考慮哪些因素及具體的數額確定可以采用,筆者認為,可以借鑒美國和我國臺灣地區、大陸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食品安全法》等立法來分析。確定懲罰性賠償數額應考慮的因素很多,如美國 《陪審團統一指導手冊》規定陪審團在裁定懲罰性賠償額時應考慮到被告行為的可指責度、懲罰性賠償數額能否對被告產生威懾力、與被告所實際受到的傷害、損失有合理聯系、被告行為的過失程度、被告行為是否極易逃避懲罰以及潛在傷害的大小等方面。根據國外的立法經驗,筆者認為,確立懲罰性賠償的酌定因素應以發揮威懾功能為重,因而生產經營者過錯行為的性質及主觀惡意程度、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害程度、生產經營者的經濟狀況都成為需要綜合考慮的因素。關于懲罰賠償數額的規定,我國臺灣地區《公平交易法》第31條規定:事業違反本法之規定,致侵害他人權益者,應負損害賠償責任。第32條規定:如為事業之故意行為,得依侵害情節酌定損害額以上之賠償,但不得超過已證明損害之三倍;侵害人如因侵害行為受有利益者,被害人得請求專依該項利益計算損害額?!断M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規定一倍,《食品安全法》第96條第2款規定了十倍。通過對比發現確定賠償數額的基礎是損害額、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的價格,支付的價款。因此,筆者建議在第四十七條規定具體的賠償數額時可以參照臺灣的做法,以受害人受到的損害額為基礎,確定一個酌定的賠償倍數,由法官根據侵權人的經濟狀況、主觀態度、受害人受到健康損害的程度等來具體確定賠償金的數額。
參考文獻:
[1]Edward·J·Kionka. Torts(second edition).West Group.2004:317.
[2]王利明.懲罰性賠償研究.中國社會科學,2000(4):35.
[3]張新寶.侵權責任法立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442 .
[4]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民法室.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條文說明、立法理由及相關規定.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317.
[5]楊立新.對我國侵權責任法規定懲罰性賠償金制裁惡意產品侵權行為的探討. 中州學刊,2009(2):46.
[6]王強,楊媛譯.侵權法的經濟結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99.
[7]陳聰富.侵權歸責原則與損害賠償.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27-228.
[8]王利明,周友軍,高圣平.中國侵權責任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546.
作者簡介: 陳菁麗,江西人,單位:華中師范大學,專業方向:民商法專業,學歷:2011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