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輝
今天,數學正從幕后走向臺前,它與計算機技術的結合在許多方面直接為社會創造價值,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數學在形成人類理性思維的過程中發揮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衡量一個人能力的重要學科,從小學到高中絕大多數同學對它情有獨鐘,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許多小學、初中數學學科成績的佼佼者,進入高中階段,第一個跟頭就栽在數學上。不少專家學者提到自己的高中階段時,都談到數學成績總是提不高,甚至害怕見數學老師。我以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僅從學生的學習狀態方面淺談如下。
面對眾多初中學習的成功者淪為高中學習的失敗者,筆者對他們的學習狀態進行了研究。
一、造成成績滑坡的主要原因
(1)被動學習。許多同學進入高中后,還像初中那樣,有很強的依賴心理,跟隨老師慣性運轉,沒有掌握學習主動權。表現在不定計劃,坐等上課,對老師要講的內容不了解,上課忙于記筆記,沒聽到“門道”。
(2)學不得法。一部分同學上課沒能專心聽課,對要點沒聽到或聽不全,筆記記了一大本,問題也有一大堆,課后又不能及時鞏固、總結、尋找知識間的聯系,只是趕做作業,亂套題型,對概念、法則、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機械模仿,死記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點,白天無精打采,或是上課根本不聽,自己另搞一套,結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視基礎。一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同學,常輕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學習與訓練,經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認真演算書寫,但對難題很感興趣,以顯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鶩遠,重“量”輕“質”,陷入題海。到正規作業或考試中不是演算出錯就是中途“卡殼”。
(4)進一步學習條件不具備。高中數學與初中數學相比,知識的深度、廣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飛躍。這就要求必須掌握基礎知識與技能為進一步學習作好準備。高中數學很多地方難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
高中學生僅僅想學是不夠的,還必須“會學”,要講究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才能變被動為主動。
二、提高學習效率
(1)加強學法指導,培養良好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制定計劃、課前自學、專心上課、及時復習、獨立作業、解決疑難、系統小結和課外學習幾個方面。
制定計劃使學習目的明確,時間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穩扎穩打,它是推動學生主動學習和克服困難的內在動力。但計劃一定要切實可行。課前自學不僅能培養自學能力,而且能提高學習新課的興趣,掌握學習主動權。課前把教材弄懂,上課著重聽老師講課的思路,把握重點,突破難點,才能把問題解決在課堂上。“學然后知不足”,課前自學過的同學上課更能專心聽課,他們知道什么地方該詳,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該精雕細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帶而過,該記的地方才記下來,而不是全抄全錄,顧此失彼。及時復習、獨立作業,是高效率學習的重要環節,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由“懂”到“會”,由“會”到“熟”。解決疑難是指對獨立完成作業過程中暴露出來對知識理解的錯誤,或由于思維受阻遺漏解答,通過點撥使思路暢通,補遺解答的過程。解決疑難一定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做錯的作業再做一遍。對錯誤的地方沒弄清楚要反復思考,實在解決不了的要請教老師和同學,并要經常把易錯的地方拿出來復習強化,作適當的重復性練習,把老師問同學獲得的東西消化變成自己的知識,長期堅持使對所學知識由“熟”到“活”。系統小結是學生通過積極思考,達到全面系統深刻地掌握知識和發展認識能力的重要環節。經常進行多層次小結,能對所學知識由“活”到“悟”。課外學習包括閱讀課外書籍與報刊,參加學科競賽與講座,走訪高年級同學或老師交流學習心得等。課外學習是課內學習的補充和繼續。
(2)循序漸進,防止急躁。教師要讓學生懂得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鞏固舊知識、發現新知識的積累過程,決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為什么高中要上三年而不是三天!許多優秀的同學能取得好成績,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的基本功扎實,他們的閱讀、書寫、運算技能達到了自動化或半自動化的熟練程度。
(3)研究學科特點,尋找最佳學習方法。數學學科擔負著培養學生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點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邏輯性和廣泛的適用性,對能力要求較高。學習數學一定要講究“活”,只看書不做題不行,埋頭做題不總結積累不行,對課本知識既要能鉆進去,又要能跳出來,結合自身特點,尋找最佳學習方法。華羅庚先生倡導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學習過程就是這個道理。方法因人而異,但學習的四個環節(預習、上課、整理、作業)和一個步驟(復習總結)是少不了的。
(4)加強輔導。教師應當采取多次反復,加強輔導,開辟專題講座,指導閱讀參考書等方法,將出現的錯誤提出來讓學生議一議,充分展示他們的思維過程,通過變式練習,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以達到靈活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目的。